鉛筆繪製中大俯瞰圖



 
文/ 編輯部 李美儀

 

基礎資料


作者:邵錦甲 先生
年代:民國66年
規格:77.5cm x 51cm

 

文物故事

校史館眾多館藏品中,除了校方本身的紀錄物件外,亦有部分屬於校友捐贈,校園風景與地圖是其中一個重要類項。地圖的繪製是紀錄時間與空間的特殊方式,校園地圖更是承載學生對學校一景一物的記憶,看著圖畫中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勾起串串的回憶。

此幅圖畫的作者邵錦甲校友說道:

以前學生很窮,也沒有地方去,對當時的學生來講,整個校園就像是一個宇宙。我剛進來時,全校只有約九百多位學生而已,校園區域還有很大部分是農田。每當晚飯後就會在校園中漫步,放風箏、打棒球等等,當時學生也會在中大湖游泳、釣魚,不過很快就被禁止了。因此這幅圖就是閒暇之餘,足步丈量校園,翻閱參考書籍,多次觀察建築外觀繪製完成。且當時沒有空照圖,整體是以建築學的原理拼湊起來的。這個角度的選擇是因為美觀,否則後面建築物太多,在前面會變得太大。一件事情,只要你喜歡,你就會去突破,解決問題。

畫這幅中大地圖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只能說繪畫是我從小的興趣,而繪畫對我而言是一種語言,視覺的語言,也是跟自己內心的交談。這幅鉛筆繪製的地圖,我對它的感情很深厚,因為這是第一次繪製,鉛筆繪製,花費時間很多,畫完之後用曬藍圖(註1)的方式給同班同學,還有同學保存完好。曬圖後鉛粉會掉、會淡化,因此事後還修補了很多次,圖上現在顏色較重的地方就是事後多次補上的痕跡。

我也因為畫這幅圖畫,導致脊椎骨受傷。因為當時大四住宿外面,繪製工具不是很完善,彎腰趴著畫一個月,姿勢固定太長時間,之後去上班沒多久,就發作了,幾乎一整年不能動,所以這幅圖跟我人生緊密相連。

一幅畫就像記憶的索引標籤,這幅畫的意義也在於此,看到這幅畫就想到我在學校的愛情故事,人才是主體,景物是喚起記憶的點。當時在工程館上課,人也比較少,有專用教室;文學院比較後面才蓋;樹木是杜撰的,當時校園還沒有這麼多樹;中正圖書館建築比較特殊,下雨的時候,會讓人分不清是雨還是淚,也因為全校學生少,幾乎會有「固定位置」的情形產生;女生宿舍前是「站衛兵」的地方,校慶時有開放參觀;男一舍其中某一比較大的房間,可能位於地下室,當時是社團活動中心;當時有同學疑問,為何繪製的校園都沒有人影,因此才在畫中右下角汽車旁加上兩人(笑)。

附註:

當時已興建完成的硬體建設有:行政大樓、科學館(今科一館)、理工館(今工程一館)、文學館(今文學一館)、圖書館(今中正圖書館)、地震儀室、重力儀室、實習工廠(今實習一館)、學生活動中心(今據德樓)、秉文堂、健身房、游泳池、餐廳、運動場、警衛室、男女生宿舍等。

至六十六學年度,全校已有九系四所(中國文學系、外語文學系、數學系所、物理學系、物理與天文研究所、大氣物理學系、地球物理學系所、化學工程學系所、土木工程學系、生產工程學系),奠定理、工、文三學院基礎。


註1: 曬藍圖(Blue Print):早期圖畫複製無法使用影印,而重描又費時,所以發展出感光定影的複製圖面技術。


參考資料:國立中央大學(1980),《國立中央大學概況 六十八學年度》,桃園縣:中大。

 

作品細部




中大圓環、行政大樓與校長宿舍

 



中大湖

 



學生活動中心

 



工程館及實習工廠,後方為女生宿舍

 



中正圖書館與文學館


【文物故事訪談】
時間:2013年4月22日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露天咖啡廳
受訪人:邵錦甲校友,73級化學工程學系碩士班畢業。
訪談人:校史館館員 李美儀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