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栗的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1963.9月-1968.5月

 

文/李美儀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中大在臺復校的第一階段-在臺大物理館上課的一年。這期我們接續其後,隔年(1963年/民國52年)苗栗二平山校區建築陸續竣工,以地球物理研究所之名復校的中大,教育部七月聘戴運軌教授為所長,九月遷入新校舍,籌備任務至此乃告一段落。以下依照年份順序,分別介紹每年學校的不同變化: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平面圖。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




苗栗二平山校區全景鳥瞰圖。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

 

1963年(民國52年),完成校門、傳達室、汽車庫等建築。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校舍大樓交接儀式紀念照。
(校史館館藏,年代:1963,尺寸:30x22cm)




研究所大樓全貌。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

1964年(民國53年),完成建築客籍教授宿舍,供旅外學人回國任教住所之用。此年第一屆學生畢業。



第一屆畢業生合影。(校史館館藏,年代:1964,尺寸:38.9x31.5cm)

 

1965年(民國54年),完成建築二樓單身教職員宿舍、籃球場與排球場

地物所舉行五十週年校慶,戴運軌院長為《校慶特刊》序文,值年亦適逢第二屆畢業典禮,地物所收到來自各方的祝賀。

 



戴運軌所長為中大五十週年校慶獻言。
(校史館館藏,年代:1965,尺寸:13x18.5cm)


1966年(民國55年),於大樓頂層新建小型天文台一座,以及裝設氣象觀測設備,學人宿舍、單身教職員宿舍擴建等建築落成,機械工廠亦完工。此時,校區各道路均已鋪設柏油路面,並遍植花木,佈置花壇,美化校園研究環境。



校園花壇一景。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


1967年(民國56年),至此以研究所之名復校已經五年,無法其為已足,計畫恢復大學部,並因地理位置等問題另覓新校地。值年6月9日創立《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學刊》,為地物所為加強及擴大研究範圍,將原有之《研究紀要》改版而成,創刊號於五十六年六月出版。當年亦出版《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一書。




《研究紀要》為《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學刊》之前身。
(校史館館藏,年代:1965,尺寸:19x26cm)





《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學刊》創刊號。
(校史館館藏,年代:1967,尺寸:19x26cm)


依據《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五十五學年工作概況報告》所示,此時設有圖書室,有圖書4,159冊,裝訂雜誌309部,圖表427張,未裝訂雜誌1,170冊。其大部分為由地物所購置,部分由外國學術機構及美學新聞處贈送,校友所贈者亦有480冊,由以前校長郭秉文先生,自美國寄贈1963年大英百科全書,更為珍貴。此外訂購之國外專門雜誌,計五十餘種,及國內外贈送之雜誌6種。

 



圖書閱覽室。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

 

另外,地物所亦設有實驗室、研究室共六間,機械工廠一間,及天文臺一座。設備舉其重要者:既有折光望遠鏡、重力儀、地磁儀、放射性偵察器、氣象觀測儀、極譜儀、指差折射率計、光電比色計、分光光度計(附熖光裝置)、地電阻電測裝置、水平儀、經緯儀、強震儀、偏光顯微鏡、金屬顯微鏡、硬度計、切片機、磨片機及其他分析用儀器等。地質礦物標本400餘種。地震方面,除現有之強震儀外,另有兩台地震儀,一為位移式,另一為加速式。氣象方面,有氣象觀測儀器,相當於二等觀測所之設備,但各種儀器完全自動記錄,為當時國內所僅有。至於地球物理探勘之設備,如重力儀、地磁儀等,均屬當時國內最新而最準確者。以上設施雖然就目前看來早已過於老舊,但是對於當時的研究環境而言,扮演著重要的推進力量。



地質礦物標本室。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





氣象室。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




地球物理實驗室。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




地球物理探勘研究室。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



1968年(民國57年),從決議遷校之始,持不同立場之各方意見紛至沓來,也曾至多達二十多處建議位置勘查。終於,4月經總統批示核准,遷校中壢事宜至此底定。5月8日本校奉准設立大學部,校名暫定「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原地球物理研究所改隸於院。



總統批示決定遷校中壢,不必再有其他意見,以免延誤。
(校史館館藏,年代:1968,尺寸:19x26cm)


參考資料:
(1)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五十五學年工作概況報告》,未出版。 
(2)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1967),《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概況》,苗栗:中大地物所。
(3)校史館館藏文物。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