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完全大學時期:1979年-1982年

 

文/編輯部

 

中大理學院成立後,陸續增設系所,李新民接任院長時,中大已具備恢復完全大學的規模。自1973年起,陸續有民意代表、校友會數次陳情恢復中大為完全大學,然政府單位均以「備存參考」回應。直至1978年6月,校友朱匯森接任教育部長後,改制之事始見轉機。適逢交通大學工學院也申請改制為大學,於是教育部決議同時審查兩校改制之申請。1979年7月,教育部審核通過,正式恢復中大「國立中央大學」校名,並聘請李新民為中大首任校長。




本校恢復國立中央大學校名,李新民為首任校長。(來源/本校校史館館藏)
(校史館館藏,年代:1968)


設備經費倍增 學術成果卓著

在中大恢復完全大學後,校內系所分隸於理、工、文三學院,設置三名院長。圖書館自教務處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級單位,原講義組改為出版組,並新增共同科和電子計算中心。總務處另增營繕組。訓導處新增畢業生就業輔導室與僑生輔導室(中大於一九七九年接受僑生入學)。組織系統擴大後,權責劃分亦更加明確。

因應一九七九年中美斷交與第二次石油危機後之國家政策,行政院於同年發布「科學技術發展方案」,積極推動資訊工業發展,相關系所得以增設,教育經費亦從一九八○年起大幅成長。由於政府當局的政策,使中大得以陸續新增實驗室與儀器,包含國內其他大學所沒有的貴重儀器,同時於中大校區內建造新天文臺,內設當時全國最大的望遠鏡(六十一公分)。


表:中大1979~1982年院系成立一覽表
年份 系所/單位 成立背景
1979年 統計研究所 為政府培養統計應用方面人才。
1980年 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培養師資。
電機工程學系 1979年行政院推行「科學技術發展方案」,成立資
訊工業策進會及新竹科學園區,全力發展電機及資
訊工業,以促進工業升級,增強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土木工程研究所 1978年,政府為擴大內需,推動「十二項建設」,需要大量土木工程師。
法國語文學系 1. 因應1979年中美斷交,對外實質外交與貿易,急需語言人才。
2. 法國駐臺人員向教育部建議,可於國立大學設立法文系,法國可提供師資、設備、圖書、獎學金等協助。
辦理在職科技人員進修招生(分修讀學位與修讀學分兩種) 配合行政院推行「科學技術發展方案」。招生對象為實施科學技術發展方案有直接相關之政府機關學校、公民營企業、或與中大有建教合作之單位為範圍。
資訊及電子工程研究所 配合行政院推行「科學技術發展方案」。
1982年 機械工程研究所,光電科學研究所 配合行政院推行「科學技術發展方案」。
資料來源:國立中央大學數位校史網(1966-1968)




中大天文台於1981年正式啟用,天文台的61公分口徑望遠鏡為當時國內最大之望遠鏡。過去我國一直沒有供天文研究用的望遠鏡,中大天文台的建立,遂成為我國使用現代觀測工具及技術,來研究天文的一個開始。(來源/本校校史館館藏)


一九八二年,中大設有數學與統計研究圖書室、物理研究圖書室、工程研究圖書室及文學研究圖書室等,總藏書量逾十七萬冊(中文期刊七百零九種,西文期刊九百零二種)。在圖書儀器完善的狀況下,中大備受相關研究單位的重視,也因而催生出豐碩的研究成果,大幅提升學術地位,吸引更多建教合作的機會。

李氏辦學之道 首重研究環境

1973年李新民接任理學院院長,銳意革新,重視學生生活及其受教權,致力建構下列環境:

1、改善學生生活環境:例如整修學生宿舍、加鋪道路、增設籃球場、闢建腳踏車棚、曬衣場、增設水塔抽水機、改善餐廳衛生條件等。

2、改善學習及研究環境:他利用教育部所設置的「擴大延攬師資辦法」,增聘多位專任教師,建全師資結構;他強調行政人員應以支援教授研究、輔導學生為其主職,致力打造更好的研究與學習環境。

3、積極美化校園:李氏十分重視校園美化,在任期間大量植樹,1975年植樹節於正門圓環內種植黃榕編成「中央大學」四個大字。同時廣植松樹、闢建苗圃,以栽培花木。利用校友捐贈之涼亭、花廊、曲橋建構園林景致,整建「玄武湖」。

在李氏的經營下,中大由理學院正名為中央大學,校園美化亦奠立今日中大的幽美環境,為師生們所津津樂道。




李新民校長致力於提升師資素質,由簡報左側數字可知,中大具博士學位教授從61學年度的20人,增長到64學年度的56人,成長了2.8倍。(來源/本校校史館館藏)




66學年度,李新民校長(握手右者)頒獎時留影。當時中大學生必須穿著制服,並定期在中正圖書館(今舊圖)前司令台(現已不存,平台處目前置放公共藝術品)進行朝會。(來源/本校校史館館藏)

 

參考資料:
(1)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校訊》,1976年編印。
(2)校史館館藏文物。
(3)中大數位校史網http://sec.ncu.edu.tw/ncudhis/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