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地球物理研究所

 

1962年,中央大學建校台灣苗栗二平山,創設地球物理研究所,這是中央大學在台灣的開始,在尚未電子化的時代裡,這段歷史在紙本保存上十分不易,特別是經歷了1968年中大遷校中壢雙連坡,我們在面對紙本文件搬遷時所衍生的文化保存工作,更顯現出許多文件的珍貴性。

校史館有幸保存其中少數文書的複本,做為校史發展的佐證,我們經由過去十年來,對館藏整理與數位化工作,將相關文件匯整歸檔,使後人得以追索建校歷史的軌跡。

△校史館內〈籌備地球物理研究所〉相關文件共計25頁。

1982年中大戴運軌院長在退休後出版《八十回憶錄》,書中對中大在台的早期歷史留下珍貴的憶述。特別是〈中大遷校艱苦談〉一文,有以下記錄。

「五十一年一月,教育部組設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一職首由梅部長月涵先生擔任,旋由浦次長薛鳳先生代理,嗣由黃部長季陸先生,中大校友徐總裁柏園先生相繼擔任,委員是凌鴻勛先生等十位,筆者亦忝列末席。記得籌委會成立之初,有委員問地球物理究竟是什麼?我說:是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物理學,即應用物理學方法於陸海空三界。又有委員主張先從地質學研究開始,因為地質學的師資,不若地球物理學的缺乏。我則期期以為不可,以地球物理研究所之名,而辦地質研究所是實,似乎未妥。(……下略)

五十一年七月中旬,黃部長季陸先生蒞臨舍間,要我擔任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所長,我以年邁事艱,不克勝任婉辭。幸是年我在台大物理系適獲一年的休假,後來經不住黃部長再三敦促,固辭不獲,同意以一年為期,把研究所辦起來,正像我當年協助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的創建一樣。卻未想到現在時已五年,猶未還我初服。

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範圍,非常廣泛,「上窮碧落,下黃泉」,不過其中之極小部份而已,可以上達太空,下及地心,無所不包。而國內有關這一類的教學,尚無成規可循,而如何與國防、經濟等相結合,也是一大課題。我受命之初,中大方在苗栗興建新廈,而學年度開始在卽,為爭取時間,向臺大錢校長思亮先生商借物理館二樓房間,開始籌備,當時辦事人員不過二、三人,一面延聘教授,一面擬訂課程,居然在短促的時間內於八月四日招生開學,這要歸功於友好的幫忙。

一年以後,建於苗栗的大廈及其他建築如教職員及學生宿舍等先後完成,得以遷入。大廈為二樓,經費是由校友醵資而來,主持者是徐總裁柏園先生,其他出力最多的有李部長國鼎先生和陳局長漢平先生等。設計藍圖,出自校友黃寶堬教授之手。當年中大,科系齊全,為我國歷史悠久而著名的學府。中大復校第一年借臺大物理館,固不無侷促之感,現在雖然自己有了校舍,但僻居山陬,撫今思昔,能無慨嘆!我惟有以「其始也簡,將畢也鉅」的話來自勉,並以勉勵同人。

但困難問題,尚不止此,最大的是師資。苗栗僻處山鄉,交通不便。在臺北的教授學者,卜居既定,家庭支出可以兼課來挹注,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容易解決。苗栗別無同等的大學,無法兼課,如果搬來,等於減少收入,影響生活。所以聘請專任教授,縱因顧全交情而惠然肯來,事實上難以舉家俱遷,如果是兼任行政職務的,在工作上實不能作過份求全的要求,只好自己多加代勞而已。就是兼任教授來苗上課,往返要坐將近四小時的火車,也都因私人感情而應聘,而且其中有接受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的研究補助的,兼課不支鐘點費,完全是幫忙性質,公私感激不已。

至於現址狹小,研究所尚勉敷應用。但中大復校,當不能以擁有一所研究所為已足,自應益勵前修,繼往開來,恢復大學部。而一旦大學部恢復,科系學生,勢必逐年遞增,師資困難的嚴重性,亦必與時俱增;而目前僅五甲三分的校址,又何能削足以適履?所以中大北遷,以謀解決師資和校址的問題;是中樞的決策,卽海內外學人,亦多作此建議,可說是眾謀僉同,理所當然。」

《八十回憶錄》臺北市 : 中外圖書, 民71[1982]初版。收錄戴運軌院長憶述,包括中央大學在台建校的早期發展,佐證學校在台建設的歷程。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