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首頁 | 校友服務網 | 中大校史館 | 數位校史網 .
訂閱本報取消訂閱查閱舊訊我要捐款聯絡我們
   

校園焦點

校友專區 松林記事 捐款芳名錄
     
 
 
100 新春校友團拜
 
點我看完整海報

地點:台北圓山大飯店十二樓大會廳 | 時間:100年2月12日(星期六)
 
 

 
  點我看完整海報
楚崧秋特展 圖/石孟佳(秘書室)

  楚崧秋校友對中大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將珍藏40餘年的蔣夫人畫作及三千多本著作捐給母校,並於12/20返回中壢母校,為「楚崧秋特展-中大人的故事」揭幕。楚崧秋說:「這是我1943年離開重慶中大以來,第一次回到中壢中大母校」,「回到母校感動遠勝過回娘家」。人生走過將近一個世紀,他認為「學位不代表成就,學問是無所不在」,要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蔣偉寧校長表示,楚先生不但見證了中華民國新聞發展史,更是中大校史的重要一環。楚先生在1943年離開母校之後,不論身處何地,擔任何職,總是以校為念。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他與多位老校友極力奔走,協助母校在苗栗復校,感念在心。公務之餘,他一直參與校友會活動,並曾任中大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莫拉克風災-公益勸募計畫 文.圖/陳如枝(秘書室新聞組)

        去年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中小學,中央大學發起「莫拉克風災-公益勸募計畫」,全校教職員工慷慨解囊,總計募得163餘萬善款。負責執行的學務處十二月二日進行執行成果說明會,總計幫助了三個縣市、11所國中小災後重建,執行率接近100%。受惠的學校之一,屏東羌園國小蔡有福校長特地北上,深深一鞠躬表示由衷感謝。
        中大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去年八月在校長蔣偉寧的號召下,全校發起「一日所得捐」活動,共有262位教職員工支持響應,不但捐出二、三日所得者大有人在,更有同仁一口氣捐出十日所得,精神令人感動。另有職工聯誼會發起師生同仁現金捐款,總計222人支持響應。兩者共募得1,634,616元善款。
        「每一分錢,都揹負著責任。」總執行長學務長郝玲妮表示。她感謝學務處同仁一年多來的努力,讓本校愛心捐款得以適時運用在最艱困的學校。期間總計幫助了屏東縣高泰國中、塭仔國小、羌園國小;嘉義縣義竹國中、大吉國中、溪口國中、來吉國小;台東縣溫泉國小、知本國小、嘉蘭國小和霧鹿國小等十一所學校。協助他們災後重建,添購教學設施,並設置「教育儲蓄專戶」等。
        郝玲妮說,此次風災,也讓她對台灣有更深層的認識,那就是「城鄉差距」。有些偏遠地區的孩童,連十元早餐都付不起,上學交通也是一大問題。她覺得,金錢的幫助終究有限,偏遠地區的孩童最需要的是「視野」,透過教育,才能讓他們的世界變得更豐富。
        受惠的學校之一屏東縣羌園國小蔡有福校長特地北上表示感謝。他說,羌園國小因位於林邊溪附近,當時水淹六十公分高,滿目瘡痍。感謝何中達副學務長、楊汝誠教官等人第一時間帶領學生志工協助清理,讓他們得以在九月如期開學,事後並獲得善款重建校園。
        蔡有福校長以「三心二意」詮釋他一路走來的心境。大家的「愛心」,讓他們遠在屏東,感覺並不孤單;有十足的「信心」,才能在災後煥然一新;最重要的是「感恩的心」,他們對社會充滿了感念。也謝謝大家的「情義」相挺,讓孩子懂得知恩圖報,並以最大「誠意」,歡迎大家有空到羌園國小走走。
        屏東縣高泰國中訓導主任吳英仲說,八八風災當時,高泰國中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其中廚房是重災區,因中大學生不眠不休地協助清理,營養午餐才能在開學時順利供應,後續還有中大善款的挹注和持續不斷的關懷。中大人的熱情與溫暖,為災區帶來希望,讓學校得以重新站起來,展現重建後的生命力。

 
 
.
 
 
英文系
 

       英文系系友在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別舉辦「系友回娘家」及「系友座談會」。

       今年適逢68級畢業30周年,大家齊聚於99年6月5日舉辦之「系友回娘家」,聊起彼此近況和過往情懷時,分外歡愉。此次集會一併頒發英文創作比賽優勝作品,鼓勵同學從事英文創作。


      12月8日舉辦之「系友座談會」,邀請分別來自公、商、及服務業有傑出表現的系友回來為在校學弟妹分享職場經驗,讓學弟妹在出社會前能有充分準備和概念。席間同學發言踴躍,與分享者積極互動,為整場活動畫下完美句點。

 

 
財金系


中央財金系碩士在職專班成立十周年,財金系及專班系友聯誼會特別籌劃十周年慶祝活動,於99年12月11日假南方莊園舉辦。活動主題為「十年有成 ,有你真好!」。歷屆系友熱烈參與,歷屆系主任也回來支持十周年慶祝活動,聯誼活動圓滿成功,大家也相約下個十年再見。

 
.
 
   
親師座談 把學子的未來放在肩膀上 文/徐郁雯 圖/朱韻璇(秘書室新聞組)


        入冬之際,本校諮商中心都會舉行親師座談會,邀請大一新生家長參與聆聽學校教務、學務、總務、研發的現況報告與未來展望,今年於12月4日在大講堂舉行座談會,參加的家長非常踴躍,現場座無虛席,諮商中心還特地於2樓平台現場直播供家長觀看場內情況,足見家長對孩子在中大四年的學習與學校的發展都非常關心。
        當天由校長領軍致詞後,各處室針對其業務一一向家長們報告,令家長深受感動,許多家長紛紛詢問捐款事宜,由各系所的學生們帶至現場的募款服務台捐款。家長們的愛心源源不絕,金額雖小但都是點滴心意,聚沙能成塔,也有家長一出手就是萬元、或定期定額每月捐出一定金額,都令人非常感動。
        近年來中大在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不但獲選教育部五年500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且連續四年考評優等;今年更獲教育部頒授為全國國立大學唯一之「通識教育領航學校」。此外,國際舞台上亦展露頭角,2009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進入前五百大(483)。
        展望未來,中大把培育國家社會所需優秀人才之責任放在肩膀上,規劃提供莘莘學子更好的教育環境,目前正興建教學研究大樓、光電大樓、天文所鹿林天文台2米望遠鏡計畫等重點工程及加強各項硬體設備。家長們的點滴心意可成就教育的千秋志業,亦可讓「中大」揚帆啟航,邁向國際一流大學。

 

 
 

感動100

   
與中大的半世紀情緣 文/胡錦城(地科院副教授)

        個人1939年出生於台灣苗栗農家,1958年9月進入台灣師範大學理化系就讀,1962年6月畢業,返回母校省立苗中教學實習一年,接著服兵役一年。1964年9月考進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進修,1966年9月進入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處服務,分派在地質組地球物理部門工作部門從事重力、磁力、震測、電力與地熱探勘,學以致用。
        1977年11月中國石油公司成立探採研究中心,以應政策加強研究發展提昇技術之需。於是被派往該中心推動地球科學探勘,包含地質、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三部門,開發和引進新技術,提昇技術水準以降低探勘風險;蒐集與綜合國內外探勘資料,尋找具有油氣潛能之地區;支援解決現場單位之探勘問題。直到2003年9月結束全職工作,而後部分時間參與探採研究工作。
        1980年8月(恢復國立中央大學校名之次年) 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博士班,幸運地通過考試再度進入地球物理研究所充電,14年來地球物理研究所之研究設備與師資有長足進步,進修5年承蒙師長之教導收益良多。1988年8月應聘回校兼任教職至1995年7月,2004年8月再度應聘回校兼任教職至今。
        1962年6月師範大學畢業時,同學之生涯規畫,一是中學當老師,二是升學,又分國內與國外,該年代國外學校獎學金容易申請且優厚,因此有半數以上同學出國深造,國內升學研究所當時有台大物理、清大原子物理、交大電子物理、以及中央地球物理,個人選擇中央一方面是興趣,一方面是地緣,沒有其他太多的考慮。
        中大復校之始,正值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1958,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是1957年10月由蘇聯發射成功的「史撥尼克1號」,四個月後(1958年2月),美國第一具載運人造衛星的火箭「探險者l號」也發射升空了。從此,人造衛星便廣泛地應用在通訊、軍事、氣象、太空探測及娛樂等各方面。中大復校會先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頗能配合科技進步之潮流,走在潮流的前面。
        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初期,師資、圖書資料與研究實驗器材比較缺乏。我的研究論文是請孟昭彝教授指導,論文題目是有關苗栗縣鐵砧山氣田電測資料解釋,經常要到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處採油組電測與穿孔課,參觀電測儀與操作,蒐集井下電測資料與電測原理,請教該課工程師講解電測資料解釋之方法,然後自行解釋電測資料,研判井下那一段是砂岩或是頁岩,孔隙率的變化,孔隙內含水飽和率(含氣飽和率) 的變化,選出那一段值得穿孔採收油氣。我要衷心地感謝孟昭彝教授對碩士論文之指導與教誨,並要感謝石油公司電測與穿孔課工程師與助理們,有他們寶貴的經驗與協助才能完成此研究。
        當時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台灣是新的學科,還未有對應之科系。招生之對象很廣,理工學院各科系均包含,所以班上同學有來自於數學系、 物理系、 化學系、 電子系、 電機系、 機械系、土木系、 大氣系、 水利系等,沒有地質系的,同學們都覺得是外科系來的,沒有誰佔優勢誰佔劣勢之分,同學大部分都很用功於功課,但不會爭分數爭排名而傷感情,班上同學相處還算融洽。還有來自於軍方的不少, 約佔三分之一 ,有一位是當過海軍鑑長,同學都以鑑長之稱呼替代他的姓名。畢業後各奔前程,聯絡不多,大致有半數赴美洲深造,有些到中山科學院,軍事院校,大專院校,以及石油公司等。
        地球物理研究所位於山上,山城又較偏僻純樸,娛樂活動不多,許多同學抱怨這是鳥不生蛋的地方,讀書研究的時間自然較多。交通不便,學校到街上都要爬坡,步行或騎腳踏車都很費力,只有安慰是鍛鍊體魄,有益身心,吃苦當作吃補,心情就好過多了。
中大近年來在歷任校長與師生的共同努力,快速成長,根據教育部公布的五年五佰億計畫數次階段考評,均獲得「優」等;根據2007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中央大學首次進入排名,兩岸三地排名第25名,世界排名第501名;英國泰晤士報全球大學評比,中大更大幅躍進,位居全球400名大之內,教學研究發展實力,與世界一流大學齊頭並進。如此好的成果,可喜可賀。不過還有很大之成長空間,在此提一些淺見與期望,以供學校規劃之參考。
        凡事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又所謂”事在人為”,所以人才最重要,尤其辦學,需要延攬優秀師資,推動研究與教學,提昇學生素質,培養校風,充實設備等都是要靠人去推動。
        全球在搶腦力,美國哈佛大學及其他名校財力雄厚,向來是用重金挖角世界頂尖人才去當教授。現在不僅是大陸、日本、南韓、香港、新加坡都在進行,是否會威脅我們,值得深思。
        1998年大陸政府推動9所重點大學師資建設,其策略是先挖角後培育,用重金挖角外國訓練出來的一流華裔學者及美籍華人,替他們設立一流實驗室,派最好的學生,給他們跟美國一樣的待遇。
        印度理工學院仿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以應工業發展之需。當時印度財力不足,無法提供一流設備,主要靠筆與紙,招收優秀學生,注重數學、邏輯思考、解決問題等訓練,提倡腦力救國,腦力興國。依該策略發展結果深受印度國內及國際的肯定,據英國泰晤士報全球大學評比,2005排名第50名,在理工類排名第3名,其畢業生不僅在電腦軟硬體,傳統工程及技術,並跨越至航空太空,諮詢及財務等方面,繼續擴大其影響力。這是不太需要靠財力之另類大學發展模式,值得借鏡。
        今適逢母校在臺復校五十周年的大日子,恭祝母校校運昌隆,全體師生健康快樂,萬事如意。

 

 
   
盡人事,聽天命:中文系校友陳和蟬專訪 文/劉英貝(祕書室校友組)

        冬日喣陽的午后,陳和蟬學姊熱情溫暖的招待為這次訪談揭開了序幕。當年,就像多數的高中生一樣,她對未來充滿茫然,在聯考體制之下,讓分數決定科系,進入了中央中文,儘管如此,她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今日,在和蟬學姊娓娓述說下,引領我們走入時光隧道,拼湊出一幕幕八零年代的校園風貌,譜出一段段中大中文人深厚的情誼。
        四年大學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校園盛事莫過於中大主辦的第十九屆大專盃運動,在全校總動員下,陳和蟬也參與了運動會系列活動的台語新詩演講比賽,由她負責訂購的活動獎盃,現在仍保存家中。慈幼社社團經歷與幹部訓練,讓當時的女生有機會可以住進男生宿舍,體驗另類的團體生活,還有院系各自舉行的升旗典禮,週會時間的校歌吟唱,現都已成為絕響。難忘的大一必修游泳考試,成功抵達終點的那刻,同學加油鼓勵聲仍言猶在耳。與她休戚與共的好友兼室友游淑媛,每逢她課業乃至人生低潮之際,其鼓勵不曾間斷,有時在課堂上傳來勉勵的小紙條,讓她倍感溫馨,兩人為了年年必須參加的全校越野賽跑,下課後在校園練習,奔馳出青春不滅的回憶。中文系的顏崑陽老師是陳和蟬一輩子感恩的貴人,老師的溫情提點,屢屢化解她對自我的懷疑,對人生的迷津,而念舊的她,中文系的課堂筆記至今仍完善保存。
        陳和蟬認為大學是人生過程自我追尋與肯定的關鍵時期,這段黃金歲月當中,她深深地感謝中大所提供的豐富校園生活,還有週遭朋友師長與爸媽的支持。早年,陳和蟬的父親與攜有一子的母親再組了家庭,年幼因生活貧苦而無法升學的母親為這個家庭奉獻了一生,然無損於其前瞻的智慧與人生觀,也影響了日後陳和蟬對家庭的重視。為紀念逝世母親養育之恩暨回饋母校栽培之功,陳和蟬於2010年設立了「陳碧英女士紀念獎學金」,盡微薄之力,鼓勵家境清寒的中文系學弟妹能有機會繼續向學。她也期勉中大學子們能善用時間,學習新知;充實自己,擴大視野,因為唯有不計得失,心路才能更寬廣。
        中央中文帶給陳和蟬的並不僅有知識學養,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盡人事,聽天命」的人生哲學,只要努力過就不怕後悔,正是她長久以來的座右銘。這一路走來,陳和蟬從年輕的茫然無從到今日的沉穩自信,其中的蛻變與成長,早已不言而喻。

 
 
.
     
 
國立中央大學捐款名錄 (99年7月-12月)  
  依照指定用途筆劃順序/資料來源:祕書室

土木系
許書銘1,000.鍾毓東 5,000

土木系-學生獎學金
德昌營造股份有限公司30,000

大氣科學學系
洪登祿3,000

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
鄧秀梅3,000

中文系系友會
李淑萍20,000

中文系-陳碧英女士紀念獎學金
陳和蟬200,000

天文所-二米望遠鏡計畫
許季寬5,000.鍾毓東 5,000

化材系-樋口亞紺教授實驗室
Pars Co. Ltd. 180,800

化學系
王錦聰5,000

企管系
宋泉明5000

光電系-台達電子創意獎學金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08,000

物理系 (補刊登)
連雅琳1,000.林克剛10,000
王秋欽5,000

客家學院 (補刊登)
袁万丁3,500,000.張育美500,000 

客家學院獎學金 (補刊登)
湯富龍40,000

客語所 (補刊登)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50,000

英文系-中大107藝術電影院 (補刊登)
陳瑞堂5,000.蔡秀幸 3,000
顏永俊、謝麗瑱4,000

英文系系友會 (補刊登)
郭章瑞6,000

校務基金
蔡悅如1,000.李文鐘600
史錫恩5,000.蔡沂芳1,000
王  隆2,000.于乃嶽12,000
洪成國5,000.李固治1,000
江文欽1,000.成溪玲1,000
洪嘉妤5,400.許榮興 3,000
曾丙顥300  .曾金祥2,000
曾繁茂3,000.馮銀山1,000
黃啟淵1,000.廖堃圻3,000
劉宗良1,000

校務基金-推動校友服務工作
姚振黎20,000.吳汝瑜20,000

財金系
李明正3,000

教研大樓新建工程
楊仲準2,000

產經所
李憲隆2,000

通訊工程學系       
曹常輝    5,000

資管系-系學會
畢仕賢2,000.彭志豪 4,000

資管系
吳元裕5,000.李芳瑞5,000

電機系
蔡明雄10,000

嘉友會
郭章瑞3,000

網學所
國際聯合勸募組織-花旗集團3,072,893

課外組-汪汪社
洪文璞紀念基金12,000

樹木認養
宋瓊玲3,500.顏杏娥3,500
李淑容3,500

機械系   
洪楨炫10,000

機械系-MVMC實驗室獎學金
翁惠美60,000

戲曲研究室
王悅陽3,600

藝文中心
郭章瑞3,000

其他捐贈
中央大學
楚崧秋 書籍、文物乙批

學務處衛保組、生輔組、軍訓室與總務處事務組
蕭素年 電動自行車4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