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8期 臨終關懷專題
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
陳榮基
壹•源 起
醫學本來是科學與人性結合的事業,因此有「仁心仁術」、「視 病猶親」等對醫者的讚嘆和期許。但近代因為高科技不斷的引進醫 學的領域,雖然改善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但是卻使醫者太過執著於對抗「病」,而忽略了他所治療的對象 是「人」,醫生往往專心於改善一個「器官」的功能,而忽略了人 的「整體」,後者不但包括「肉體」,更含蓋「心理」與「靈性」。就像整個社會急急於金錢物質的追求,而忘了人生還有更崇高的倫 理道德與宗教心靈等層面。
醫生致力於挽救「生命」,解除病苦。但當醫生面對絕症病人 時,他發現不管他再怎麼努力,病人的病情卻每況愈下,此時大部 份的醫生會產生逃避的心理,主觀上「放棄」了病人。不幸的是, 很多絕症,充滿了痛苦的過程,尤其是癌症病人,當治療失敗時, 可能還有幾個月痛苦的煎熬。今天在台灣及歐美國家,每四或五個 人死亡,有一個是罹患癌症。如何提供溫馨的關懷與照顧,讓這些 人得以善終,讓家屬得以無憾,正是今天臨終關懷的重要課題。
英國人西西里•桑德思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於一九六七年在倫敦創 辦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致力於絕症病人的臨終照顧,遂使安寧療護(Hospice care)逐漸在世界各地推廣,並因而產生了專門研究及從事臨終關 懷的一門新醫學的分科,稱為緩和醫學(Palliative medicine)。從事這門醫學的醫生,來自各種專科的兼職或轉行,他們可能原來 是腫瘤科、內科、外科、家醫科、精神科、神經科乃至婦產科、小 兒科、麻醉科的醫生。透過他們的努力,以高科技加上人性化的照 顧,讓大部份接受安寧療護(Hospice Care)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的病人,雖不一定會「生似夏花之絢爛」,但均能「死如秋 葉之靜美」,安詳往生或含笑而終。
貳•安寧療護的內涵
日本安寧療護之父—大阪大學柏木哲夫教授(大阪淀川基督教 病院安寧病房創辦人),用HOSPICE七個英文字母作字頭,引申出 七組字,很貼切的表現了安寧療護的內涵。
Hospitality(親切):以親切的態度面對病人及家屬,乃至 所有的工作人員。親切的態度本來就是人與人之間理想的應對 模式,但是醫生或護士在病床邊,久已習慣於站著急促地對臥 床的病人說話或下達指示。在安寧病房裏特別強調要醫護人員 不慌不忙的坐在病床邊,視線儘量與病人同高,輕握病人的手, 親切的交談溝通。並注意兩人之間的距離,太近了給病人壓迫 感,太遠了又有疏離感。其實這些安寧病房中的理念,不也可 以在一般病房中採用嗎?
Organized care(團隊照顧):這裏面包括醫師、護理師(包 括護士及助理)、社工師、宗教師、臨床心理師、藥師、營養 師、物理及職能治療師、技術師、行政人員、藥師、營養 師、物理及職能治療師、技術師、行政人員、志工(義工)等 人才。(現代安寧療護的創始人桑德思女士,就是集護理師、 社工師及醫師於一身的偉大女性。)醫師包括安寧病房的專責 醫師及協助的腫瘤科醫師、內科、外科、精神科、神經科、麻 醉科等醫師。這個團隊常要共同討論,提供個案最好的照顧。
Symptom control(症狀控制):癌症末期病人最需要照顧的 症狀包括疼痛、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全身倦怠感、腸閉塞、 便祕、腹脹、下痢、吞嚥困難、咳嗽、失眠、血尿、排尿障礙、 褥瘡、焦慮、沮喪等,這些都是需要工作人員全心對待,以減 低病人的痛苦為首要,而不是以治癒疾病延長生命為目標。
Psychological support(精神支持):病人及家屬的沮喪、 憂鬱、失眠或憤恨、怨懟,都需要團隊的協助與支持。而靈性 的照顧,藉宗教的薰陶,往往更能解決病人及家屬的問題,較 易度過此困境。
Individualized care(個人化照顧):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 不但要減少病人的痛苦,並設法完成病人的心願。譬如為病人 在病房餐廳中舉行其兒女的結婚典禮,在病房花園燭光月光下 給病人辦結婚週年慶典,為病人舉行音樂創作發表會,帶病人 去觀看他所嚮往的職業棒球賽,讓病人坐輪椅與丈夫搭飛機去 遠地別墅渡假一兩天或同意病人帶進心愛的貓狗寵物等充滿人 情味的措施。病人的希望和選擇,要受到尊重。
Communication(溝通):醫療人員、工作人員與病人及家屬, 要經常溝通,交換意見。家屬與病人更需要親蜜的溝通,交待 後事,乃至珍重道別。
Education(教育):不但病家及社會人士,甚至醫界人員, 都需要cation(教育):不但病家及社會人士,甚至醫界人員, 都需要不斷的教育鼓吹,讓更多的人能夠瞭解、認同與支持安 寧療護的工作。整個社會要能接受安寧療護,安詳往生,及臨 終時不作無意義的人工復甦急救措施的理念。
參•緩和醫療的原則
世界衛生組織(WHO)為緩和醫療的原則作如下的界定:
要重視生命,並認為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
緩和醫療既不 加速死亡(即不作安樂死)也不延後死亡(即臨終時不作無謂 而痛苦的人工復甦及加護病房延命措施)。
提供痛苦和不 適症狀的解除。(以目前的科技,百分之八、九十的痛苦可以解 除)。
整合病患心理和靈性層面的照顧。(心理師、精神科 醫師、宗教師及志工的參與,可使很多病人更瞭解生命的意義 並接受此生,甚至以平靜感恩的心,帶著希望走向來生)。
這是提供病人儘可能地積極生活(安樂活)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的一種支持系統。
肆•四全照顧或五全照顧
安寧療護不只照顧「病」或「病的器官」,更重要的是照顧 「病人」整個人,乃至其「家屬」。一般認為,安寧療護是提 供「全人、全家、全程及全隊」的「四全照顧」:堃全人: 它要把病人看作整體的人來照顧、來關懷。𡑔全家:它要協 助家屬,心理的負擔及實際照顧病人的鉅細靡遺的工作的妥善 解決。𤍣全程:自發病開始,治療過程中,往生前後、殯葬 事宜乃至家屬在喪親後的哀傷輔導,都在安寧照顧之列。堦 全隊:這不是一個人所能勝任,而是前述的團隊人員全體合作 的工作,而工作成員也必需互相溝通、互相照譽而是前述的團隊人員全體合作 的工作,而工作成員也必需互相溝通、互相照顧。𤯵全社區: 恩主公醫院安寧療護推動小組的負責人、家醫科主任,更希望 透過安寧居家護理的推動,達到「全社區」的照顧,帶動整個 社區,參與這種彼此關懷的醫療及社會照顧。
伍•安寧療護的模式
行政組織上安寧療護的模式可分三類:
獨立的安寧醫院:如英國的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即是。此 類醫院大約50床,軟硬體資源的需求都較昂貴。但宗教面的 照顧較易發揮。
家庭式的健康照顧中心:規模小,設備及人員簡陋,醫療水 準不易維持。不易獲得政府承認及保險給付。但較容易深入各 個社區。
附屬於醫院組織的模式:附設於綜合醫院,但有一單獨病棟, 這是日本及台灣目前發展的主流,可利用綜合醫院的資源,醫 療照顧的水準較高。如果能有單獨建築的病棟,其環境也可以 很理想。
至於照顧的方式可分三類:
院內照顧:病人長住安寧病房中,在此往生或症狀改善而出 院,必要時可再住院。
日間照顧:病人於日間來安寧病房,接受必要的醫療與關懷, 夜間回家。
居家照顧(或居家護理):由有安寧病房或安寧療護團隊的醫 院提供護理及志工人員,到病人家中,協助及指導家屬、照顧 病人。
陸•台灣安寧療護的發展
台灣由基督教馬偕紀念醫院首先在一九八七年引進安寧療護的觀 念,在其腫瘤科成立了安寧照顧籌劃小組,一九九~90夫年二月在馬偕竹 圍分院(台北縣淡水)成立安寧病房。一九九四年三月天主教?夫年二月在馬偕竹 圍分院(台北縣淡水)成立安寧病房。一九九四年三月天主教耕莘醫 院(台北縣新店)成立聖若瑟之家病房,一九九五年六月國立的台大 醫院(台北市)創辦緩和醫療病房,同年十月台北市立忠孝醫院 (台北市)設安寧病房,一九九六年佛教慈濟醫院(花蓮縣)設心蓮 病房,一九九七年佛教菩提醫院(台中縣)設安寧病房,國立的台北 榮民總醫院(台北市)設大德病房,省立桃園醫院(桃園縣)設安 寧病房。以後在各方努力及衛生署推動下,陸續創設安寧病房於綜 合醫院中,至今全國已有14家安寧病房的設置,總共約有170病 床,提供安寧居家護理的有17家,對每年約三萬人癌症病人的死 亡,仍是杯水車薪,急需大力擴增病床。
積極推動安寧療護的民間機構有基督教的安寧照顧基金會 (網 址: http://www.hospice.org.tw)、天主教 的康泰醫療教育基金 會及佛教的 佛教蓮花 臨 終 關 懷 基 金 會 (網 址:http://www.lotushcf.org.tw),透 過以上 「三教E流」的協力推動,並組成了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協會,配合衛生 署保健處的支持,希望能夠獲得全民健保的特別關愛,加快推展的 腳步,讓台灣的安寧療護臨終關懷能夠迅處,讓台灣的安寧療護臨終關懷能夠迅速普及。
希望透過推展此以增進「生活品質」,提倡「人性關懷」為目標 的安寧療護,改變醫學生的教育,也改變我們的醫療環境及社會觀 念,重新拾回醫病之間的愛心,促進社會的祥和。
參考資料
Kashiwagi T . “Hospice care in Japan.”Postgraduate Med J 1991; 67(52):595-9。
陳榮基、林憲,「日本的安寧照顧」,《心身醫學雜誌》,1994,5期, 頁8-20。
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白衣與大士》,台北:圓神出版公司,1992。
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華佗與佛陀》,台北:圓神出版公司,1994。
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醫院與道埸》,台北:慧炬出版社,1995。
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夏花與秋葉》,台北:慧炬出版社,1998。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1996。
Chen RC. “Buddhist activities among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Pacific World 1995; 11: 118-23.
Chen RC. “ Hospice in Taiwan. ” Hospice Bulletin (St.Christopher's Hospice). 1997 (April): 9.
(註:本文作者同時擔任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院長,中華民國佛教 蓮花基金會董事長。)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