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系學生撰寫中文報告上網發表的意義

劉光能/E-mail : luminis@cc.ncu.edu.tw

 

  「專題一得:學生專題成果」張貼的是中央大學法文系四年級「電影與文學」選修學生的期末報告。一九九八學年因為衝堂,加上要求同學上網公開發表學習報告的緣故,導致選修人數銳減,令人遺憾。可是,反過來看,小班方便實驗的進行,也不一定是壞事。

    該學年第一次實施中文上網發表學習報告的辦法,不僅是台灣各大學法文系的創舉,也是一般外文系乃至其他人文社會學系之中仍舊極為罕見的先例。然而,搶鮮畢竟只是末節,深層的用意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台灣的外文系之中,英文系或許可以倖免,其他各系則可能難逃由於四年的心力集中耗費在基礎語言的學習上面,無法平衡「外文能力」「知識年齡」之間的矛盾,造成知識的成長退居掛邊、附帶的性質,所以相對於其他的人文社會學系大幅落後的嚴重後果。

    當然,第二外文倘若是法文之類的歐洲語文,學習的速度確實可以藉助學過英文的背景而加快;但是奢談藉以閱讀較為嚴肅、深入──簡單說來就是「具備大學以上程度」──的著作,終究不切實際。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還自我設限,主張「先學好語言才能談文化」,不由自主跳入「減法邏輯」的陷阱,拒絕利用比較能夠掌握的中文或是英文作為增長知識的管道,未必有利「後學語言」的學習,倒是先已飽受「外文看不懂、中文沒看過」之害,陷進知識連帶萎縮的窘境,可說無謂已極。「學習外語」的基本目的並不在於「取代母語」或是任何「前學語言」,而是在於「補足母語/前學語言」的欠缺;唯有善用「加法邏輯」,根據語言學習的實際進展逐段為「增長知識」的最終目標開闢更多一條的管道,才有正面的價值可言。同理,撰寫報告是不是一樣該有具備大學以上程度的自我期許,趁早採取中/外文雙管齊下的策略,及時掙脫「外文寫不來,中文沒寫過」的困局,不言可喻。

  「電影與文學」揚棄禁忌,授課主張兼顧中/法文參考資料的閱讀,並且規定學生分別撰寫「法文申論」「中文報告」,便是本乎加法邏輯在法文能力與知識年齡之間尋求平衡而推行的一項措施。

    整體而言,學會使用中文撰寫文稿、報告的訓練,不但是出國鑽研外語文化的基礎工夫,更是留在台灣各界──譬如媒體、文化、教育、行政界──尋求發展的必備能力。至於「公開發表」,不僅外文系如此,其他的人文社會學系似乎也普遍欠缺這種意識和經驗,雖然文字發表恐怕是畢業之後最可賴以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存在價值的手段。

    然而,台灣學生從小到大,一般只需要面對「你出題、我應答」的被動式、零碎化學習法;加上受限於學期制,縱使偶有報告的撰寫,也只能遷就「學期報告」的格局,無法要求貫穿上下學期的「學年報告」,更難奢望深入、完整,達到小型「畢業論文」的水準。結果是,絕大多數號稱高級知識分子的大學畢業生甚至對於專題報告最粗淺的格式問題也都一無所知;對於強調自主、貫徹的「完全求知」──一篇嚴格的專題報告從選擇題目、蒐集資料、應用研究方法、組織理路,到長文論證、加註編目……無所不包,正是實踐完全求知的唯一手段──這種屬於大學教育的基本訓練聞所未聞,更是不在話下。相反的,倒是公開發表的經驗在今天不難借重「報告上網」的模式實現;畢竟,對外公開一向只供教師私下評分之用的學習報告,不管是對學生造成心理壓力或是提高興趣,都具有正面的意義,不加利用未免辜負網路科技的劃時代貢獻。

  「電影與文學」上學期上網張貼的大致上是處於原稿照登狀態的學期報告,只是下學期的學年報告的雛形、初稿。維持本來的面目,是準備讓作者──學生自己──和所有到此瀏覽的讀者親自比較,一年下來的蛻變程度有多少;而學年報告假使有幸接近小型畢業論文的理想,又是經歷多少的摸索和挫折才得到的成果。

    或許這已經是下列的幾篇文章值得您耐心閱讀的最佳理由。總之,歡迎您逐篇閱讀,並且進一步透過本站的「露天論場」或是各篇所附的個人電子信箱表達您的觀感。鼓勵批評都在歡迎之列,因為全是有助成長的因子。

 

| 專題一得 recherches |

CCPF(C)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