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教國際化政策與獎學金計畫︰訪歐執行經驗與建言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主任劉光能

2005年1月5日定稿



A. 出訪計畫與經驗︰

1. 目標與行程︰

 a. 原訂目標:我國教育部在提昇高教國際化的政策之下,以「台灣獎學金」為宣傳重點,在2004年10月24日至11月4日之間,組團赴歐招收歐洲學生來台攻讀台灣學士、碩士、博士等高教學位。

 b. 參訪行程:此行共有十餘所公私立大學參與,以西歐人文藝術學門/東歐科技學門為訴求重點,組成兩團分別出訪法國、比利時、荷蘭以及烏克蘭、波蘭、捷克等國;本人與本校藝術學研究所所長兩人奉派代表本校文學院人文藝術學門,加入本計畫案的執行工作。

 c. 建言背景︰本人兼具留學比國與法國多年分別取得法國文學碩士與博士學位的經歷,熟知法比兩國的高教體制與文化背景。再者,數年來致力推動本校與歐美各法語國家不分人社、理工校系的雙邊合作;其間參加或主導的會議及會談不計其數,而且對象涵蓋本國與歐美多國人士,對此問題已具基本的掌握能力。本次隨團出訪又獲不少啟發,因此針對既是出訪各國院校更感興趣也是我國教育部亟需思考採何因應措施的部份提出一二心得,略盡棉薄。

2. 理想與情勢:

 a. 國際化理想︰教育部由於國際上對高教的「國際化」以及所謂的「國際十大」或「百大」的排名辦法並未(或未必)採計「外籍生」之中維持原校學籍的「交換生」(或學分生)人數,而僅只(或著重)採記註冊就讀的「學籍生」(或學位生)人數,所以推出以招收外籍學籍生為重點的「台灣獎學金」辦法,並且組團赴歐宣傳、招生,藉以提昇我國高教的國際化程度與國際排名,可謂用心良苦。

 b. 困難與後果︰然而,招收任何外籍生,設想的如果是該生「棄國留台」,來台註冊、取得學籍、攻讀學位,前提必須是,台灣文憑、學歷的「市場價值/職場效用」超過該生原籍的高教學位;唯有在此條件之下,才具充足的誘因。然而,棄國留台的設想用之於日後打算留在歐盟發展的歐洲學生(或任何先進國家的學生),顯然不切實際;也所以,本次出訪西歐,三國各校對「交換生/單學位雙指導/雙學位/學籍生」的開放程度依序遞減,對交換生尚有若干意願,對學籍生則無任何討論的機會。反之,棄國留台的設想用在比起台灣落後的地區(例如東南亞)就有可能成功。 問題是,假使教育部的經費運用因而產生排擠現象(其實已經發生!),或者因為鼓吹各校招收外籍學籍生,以致發生一如「考試領導教學」之類「評鑑領導辦學」、「獎勵項目決定治校方向」的效應(事實正是如此!),造成各校不顧一切力爭落後地區的學籍生(或是先進國家的「後段生」!),連帶輕忽先進國家與我國之間較為可行也更有意義的交換生辦法,就有可能導致我國與先進國家的雙邊關係不增反減、漸行漸遠的後果;從國家整體利益的角度來看,就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可不防。

 c. 華語與專業及外交︰本次出訪西歐,三國各校對台灣高教期待最殷的領域在於「華語」、「中國(即中華文化)研究」、「台灣(含文學)研究」三項;前兩者不出所料,最後一者令人喜出望外。此外,台灣的華語教學較之其他華人地區,更是普獲好評(包括東歐),令人信心大增。以位居法國高教頂尖也是未來政經領導人才大本營的巴黎國立政治學院(Fondation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Sciences Po)為例,該校規定學生應於就讀期間出國留學一年以長見識;而根據該校分別前往台、港、中三地學習華語的學生返國之後反映,在台學習華語成效最佳。理由之一在於台灣的教材及教學法較為生動活潑,二者在於台灣人友善熱情、相交容易,因此得以快速進步。 而這些因為有此求學經驗所以附帶產生的「先進國家親台菁英」,可能便是日後從事對台政經、工商、文教工作乃至直接涉入兩岸事務的實務人才或意見領袖,影響可深可遠;教育部不僅應予重視,甚至可以致力開發。反之,教育部假使對此效益不察,因而制定足以造成反效果的政策,以致先進國家潛在的親台菁英從此萎縮,乃至流向敵視台灣的華人地區,利害如何可想而知!

B. 因應措施與建言︰

1. 獎學金政策與國情考量︰

 a. 效益分類︰高教國際化政策所應評估的效益不止一端,學術(雙向互動對我國師生造成的衝擊和自我提昇的作用)、產業(儲備業界所需的人力資源)、外交(親台情感與未來的合作關係)等等不同層面都應檢視。此外,即便是強國的小官,對於我國的效用也可能勝過弱國的一國之君,更是無可否認的國際現實。總之,儘可能做到「設想周全、分類並重」,恐怕才是上策。

 b. 政策分類︰制定政策最務實、最細緻的做法大概是,回歸我國在國際上的位階,首先根據相對各屬「先進國家/落後國家」的基本差異分區;其次依照外籍「交換生/單學位雙指導/雙學位/學籍生」的不同需求分類,或者進一步就各區、各類的難易程度分級;總之,招收外籍生的管道、模式,以及評鑑、獎勵的辦法林林總總,不宜含糊籠統混為一談。 例如對於來自先進國家知名院校的交換生所應給予的重視,至少不應低於來自落後地區的學籍生。又如鼓勵各校設法提高與先進國家知名院校的交換生人數以外,也能鼓勵該校更進一步推動「交換獎學金」,提高合作的「質級」;同時,對於取得我國或該國獎學金來台的公費生,不論來自先進國家、締約院校與否,一律提供到校就讀或住宿等方面的優待,以利「單一案例」轉化為「長程合作」。 最基本則是,督促各校拋棄一步登天的妄想,以及只顧表面業績的應急招數(比比皆是!),釐清交換生/單學位雙指導/雙學位/學籍生等不同類別的需求或階段性任務,從交換生到學籍生,從有限學分到完整教學,各量其力而為,慎選「單項主打」或「同時並進」或「循序漸進」的策略,據以落實國際課程,提昇國際化的程度。

2. 華語推廣政策︰

 a. 推廣教育自費生︰就國際化政策而言,任何學術領域,不論人社、理工,只要可行、有益,想來都應納入鼓勵之列;華語教學既是台灣推行所有國際化措施的基本需求,又是國際公認的強項,當然更是如此。近年來,台灣各院校爭相成立語言中心開設華語課程,也各憑本事招攬外籍華語自費生、交換生、公費生;其中或許不乏參差不齊的現象。 各校的語言中心既屬必須報部核備的單位,教育部因而並非全無介入把關的權責;然而,語言中心往往又屬各校自負盈虧的推廣教育,與其他系所單位大有不同,也所以教育部未必不能採取開放的態度,聽任各校自由競爭。有關外籍自費生就讀華語中心的成效,除非再三出現「假讀書真撈錢」之類的弊端,否則或許交付各校自行考核即可;反之,對於取得教育部獎學金的外籍生,想來就有必要進行教/學兩方面的評鑑,至少可以藉此判定,是否繼續將該中心列入推薦名單,提供給外籍生做為選擇就讀與否的參考。此外,教育部假使無意補助各校的華語教學,則無妨制定華語教學「評鑑加分」計入全校整體績效的辦法,給予各校的績優中心據以對內爭取經費補助的空間。

 b. 漢語系獎學金︰教育部以國家(比如法國)為基礎分配給駐外單位(比如駐法代表處)運用的華語獎學金,目前似乎僅限發給該國各校的漢學/中文系所,並且偏好直接交給對方自行選薦該系所的在學學生;再者,駐外單位與各校顯然喜於採取開放的辦法,聽任該國獎學金生自由選擇來台就讀的學校。至於留台課程是否採計學分,則視對方與我方院校各自的規定如何而定,也不是全無改善的餘地。其實,教育部與駐外單位大可採取更積極的做法,比方鼓勵台灣各校設法就獎學金問題直接與各國的相關校系訂定合作協議,一者以便為對方的學生提供更有保障的學習條件和輔導機制(例如配合開課與學分認證),二者相對換取我方校系藉以推動與對方進行其他合作的機會。

 c. 他系華語獎學金︰教育部提供華語獎學金,也可涵蓋先進國家知名大學的重點系所,與中文系所一併納入考量,甚至特意開發。最理想的做法當然是增加名額;否則也可設定,給予該國的名額達到若干人以上時,其中應該保留至少若干百分比(例如20-30%)的名額優先給予例如上述的政治學院這類的菁英校系,以期擴增影響力。

3. 華語教材︰

 a. 內容設計︰台灣的華語教學相較之下固然頗獲好評,其實也有不少缺失亟待改進,譬如課程內容似乎就有過度針對美國學生而設計的現象。其實,涉及美國主題的內容比重偏高,或是有關台灣的內容比重相對偏低,不僅其他國家的學生為此常表反感、多所批評,就是從台灣自己的角度來看,也有欠缺主體性,與台灣上下追求自我認同的風潮背道而馳的遺憾!當然,「主體性」與「本土性」或「鄉土化」不盡相同;比方說,台灣在追求本土化的同時,也能以中華文化的最佳代言者自居,最忌平白將「詮釋權」與「發言權」拱手讓出,徹底自廢武功偏又毫無自覺!日本可以把「漢學」做得青出於藍普獲國際重視,對岸加諸「台灣文學研究」的意識形態可以影響全世界,典範與殷鑑兩皆不遠!

 b. 音標選擇︰至於更常造成困擾的音標問題,解決的第一原則應當是︰切勿基於意識形態的理由,無端迷信「國語注音」的優越性或必要性,徒增學習發音的入門難度;何況國語注音與全球現下通行的外語音標截然不同,在我國境內亦無任何其他用途(例如當作街道標示),根本不適合用於外籍生的華語教學。第二原則仍舊是︰切勿受意識形態所困,無謂抵制「通用音標」或「漢語拼音」,因為兩者平心而論確實各具優點,各具所謂「與世界接軌」的條件。譬如前者最接近當今全球使用最廣的國際語言英語的發音體系,對最大多數的外籍人士最具不勞多學一望而知的優點;後者則是全球中文教學與電腦公司開發華文軟體使用最廣的系統,雖然不無怪異之處,終究約定俗成、難以取代。 其實,就是從意識形態之爭的角度來看,華語教學在本質上只是以華語為「外語」、以「外國人」為對象的教學行為,所使用的「音標」也只是不涉「終端內容」的「入門工具」而已,只具「發音」而無「發言」的功能;實在沒有為此爭論不休的價值,沒有為此連帶消耗教/學雙方的時間和熱情的理由。也所以,更聰明的做法反倒是,積極利用最便捷的音標工具,全力編寫有助加速華語入門、有助順利認識「台灣特質」、落實「台灣優先」的課程內容!比方說,漢語拼音可以是兩岸角力的象徵,也可以是有益的「產業工具」甚或「外交工具」,既能用來拓展台灣的華語市場,也能連帶降低台灣遭到邊緣化的危險,進而促進親台情感與各種合作關係的開發。是利是弊,在於善用與否,真正存乎一心!



| 專題一得 recherches |
CCPF(C)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