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 基因改造專題

引言--基因改造有機體與基因改造食品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朱建民


  "GMOs" 是"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的縮寫,這個名詞在一九八○年代才出現,中文譯名尚未統一。有人將"modified"譯為「改造」,有人譯為「轉殖」,亦有人譯為「修飾」。"organisms"一詞,或譯為「有機體」,或譯為「生物」。此處暫且把"GMOs"譯為「基因改造有機體」;這個名詞指涉甚廣,它直接指涉所有經由基因工程技術改造的有機體,也間接地指涉其間涉及的各項議題。按照一般的用法,有機體包括細菌和病毒一類的微生物、植物、動物、人類等;涉及的議題則可能關連於技術、經濟、政治、社會、法律、倫理等各方面的問題。如此,我們可以看出,從字義來說,"GMOs"一詞可以有非常廣泛的涵蓋範圍,幾乎可以囊括所有與生命科學、基因工程、生命倫理學、基因倫理學相關的議題。不過,棺鰝瘧傢D。不過,就目前實際上環繞著"GMOs"這個名詞出現的議題而言,主要都是出於安全性的考量而集中在兩方面;初期以「野放問題」(Field Release of GMOs)為主,近期則以「食品問題」為主。


  就野放問題而言,把實驗室嚴格控制環境下的基因改造生物放入無法完全掌控的自然環境中,究竟會發生什麼事?是否會破壞生態平衡?是否會危害人類?是否會危及原生物種?是否會產生有害變種?這些都令人擔憂。不過,基因科技的發展步調很快,在人們對於野放問題的憂慮尚未形成有效壓力之前,各種實驗性的野放和商業性的野放已如出柵之猛虎,四處遊走了。今年五月中旬,歐洲多國政府承認,由於作業失誤,歐洲數以百計的農莊種下從加拿大進口的基因改造油菜仔。綠色和平組織宣稱,歐盟今年受到基因改造玉米種子侵入的玉米田,可能高達一百萬公頃,佔總種植面積的百分之十五。因此,現階段的主要問題似乎已經不是如何管制野放,而是如何面對這些已經高度商業化的基因改造食品。


  基因改造食品問題,在今年成為人類基因組解碼計畫之外最熱門的生命科技議題。在這個問題上,不僅涉及消費者與產業之間的對抗,更涉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抗。以美加為首的邁阿密集團,極力推動基因改造食品的國際貿易;強調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歐盟國家,則對基因改造食品設定各種限制。根據報載,「三月底,全球最大規模的生技會議在波士頓召開,示威群眾就在會場外傾倒一百多公斤的基因改造大豆,抗議在安全性未被確認之前,不應該商品化。現在,這個號稱繼禁菸後最具影響力的消費者意識運動也蔓延至日本,不但超級市場開始推出標榜非基因改造食品,連麒麟、朝日和札幌等啤酒大廠,也公開宣示他們所使用的啤酒原料沒有經過基因工程改造。」此外,「包括麥當勞等多家國際速食連鎖業者,近日要求旗下的原料供應廠商停止向以生產基因轉殖作物聞名的孟山都(Monsanto)公司採購孟山都馬鈴薯。」今年五月廿四日,六十二個國家在肯亞簽署「卡他基納生物安全議定書」,即以基因改造食品為關切重點。依之,任何使用基因改造產品製成的商品或任何含有基因改造產品的商品都必須註明「內含基因改造物質」字樣。


  基因改造食品雖然是熱門話題,但這只是整個基因改造有機體問題中的一環,也是整個生命科學問題中的一環。本期以「基因改造有機體」為專題,第一篇是曾哲明教授的〈二十一世紀生命科學的展望〉,以廣闊的角度全面綜述「生命科學」各方面的發展。第二篇是林楨桓先生的〈科學家的理想與基因改造〉,集中針對「基因改造有機體」的相關發展與議題做了全面性的介紹。第三篇是楊惠琪女士的〈農田上的基因工程〉,更進一步把討論範圍限定在基因轉殖作物。第四篇是葉保強教授的〈標籤基因食品的商業倫理〉,由商業倫理的角度談基因改造食品在上市時的標示問題。在第五篇文章中,吳志光教授介紹歐洲共同體對於基因改造食品的法律規範。生命科學與基因工程將是廿一世紀影響人類最深的學科,這方面固然會對人類提供極大的益處,但是人們的憂慮亦非無的放矢。要想把傷害減到最低的可能,並以最大的可能增進人類福祉,就必須在大舉行動之前思慮周詳,並設計良好的管理制度與評估制度。在第六篇文章〈基因科技評估的國際經驗與啟示〉中,承立平先生歸納先進國家利用共識會議、公聽會、甚至公投議題作為基因科技評估工作之執行,列出十項重要的評估原則,可以做為國內日後發展相關制度的重要參考。此外,各國在這方面的發展,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因此,在第七篇文章中,我們特別敦請楊君仁教授介紹近來德國在生物科技方面的應用倫理研究,以及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