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網路倫理專題

邁入資訊的新倫理挑戰──一個由資訊處理角度的分析


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范錚強


  二十世紀末期,帶動社會變動的最重要因素,應該算是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了。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使得社會發展快速地由工業化社會轉入資訊社會。這當中發生了非常多的人際關係變遷,引發一系列嶄新的社會倫理問題。要有效地思考這些新的倫理挑戰,可以由它的起源來作為起始點。我們在這裡嘗試提出由「資訊處理」的角度來探討這項議題的看法。


  社會中的個人、群體和組織,每天處理的事務可以抽象化為「實物流」和「資訊流」兩大類。原始的人類社會,想必是以實物的處理、交換等為主。資訊的交換,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只侷限在面對面的人際溝通。受限於地理環境的區隔、時間的差異,所能進行的溝通非常的少。


  岩畫、結繩等方式,開創了人際溝通、思想知識流傳的新頁。接下來的,竹簡、獸皮、絹帛等的使用和文字的書寫,使得祖先們得以將不易廣泛流通的﹡和文字的書寫,使得祖先們得以將不易廣泛流通的「資訊」,透過這些實物作為承載工具,加以流通。同時,初步的交通運輸工具也使得這些資訊的載具得以廣泛的流傳。我們可以發現早期的倫理思想,都是在這種資訊載具發達,實物載具也快速發展的條件之下,而開始交換、流通、激盪、並發揚光大。文化、倫理思想等都因而形成。這種農業社會的倫理思想的形成,規範了當時的社會人際關係。


  蔡倫發明紙,作為新的資訊載具,使得資訊的流通大幅簡化。畢昇的活版印刷,使得資訊的複製得以大規模進行。我們可以發現印刷術開始了「資訊媒體」。在資訊媒體開始之前,人際的溝通,主要有兩類:面對面和經由實物載具為媒介的溝通。前者非常靈活,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交流的,可以是一對一、一對多、甚至是多對多的;但是,面對面溝通受限於人的流動性,而無法大量進行。後者可以突破地理和時間限制,但是,侷限於一對一、單向的資訊流通。早期的資訊媒體做到了一對多的資訊交換。由於這些科技的發展,引發了資訊溝通模式的改變,而社會上的人際關係也緩慢的因應調整。當然,我們的倫理思考也慢慢地調整。


  工業化社會帶來了什麼?機械化的交通運輸設備,使得實物的流通更方便且具時效性。這使得人的流動性大幅提高,人際關係變得比以往更複雜。工業社會中的人,一輩子結識、交往的對象,遠比數百年前多太多。當然,穩定的人際關係網絡,變得極具動態。過去的大家庭、宗族等開始瓦解,這一點是大家早已體認的。


  同樣的,工業社會在資訊的處理方面,有了有效的交通、運輸、搬運的工具,使資訊的載具(紙張)能更快速的流通。另外,高速印刷使得社會中有能力處理大量資訊的知識份子﹗的知識份子,比例增加。同時,早期的通訊科技(電報、電話、廣播、電視),在資訊的流通方面,默默地進行一項革命。透過這些通訊科技,我們可以突破地理侷限,直接進行資訊的溝通,而不須利用實物作為資訊載具。它的特點在於直接的資訊傳遞,所傳遞的標的物,沒有形體、不占空間、沒有重量。它的傳遞可以是瞬間的。過去,我們利用紙張作為載具,資訊的傳遞就受到了紙張的形體、空間和重量的限制,無法快速的達成。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工業時代,直接的資訊媒體(電視、廣播等)取代了間接媒體(報章、雜誌等)成為主流。但是這時候,媒體還是掌控在極少數人的手中(政府、報社主編、電視台主管等)。一般人除了一對一的溝通之外,只是單向地接收各種媒體所傳遞的資訊。


  資訊社會的時代緊接著工業社會來臨。在這個世代交替的年代,我們已經可以觀察到未來社會中,人際關係的變遷方向。在今天,我們一輩子產生各種人際關係的對象中,絕大部分是沒有面對面接觸,而是經由各種資訊管道達成的「虛擬」關係。至於媒體方面,今天的組織或個人已經可以非常方便而無障礙的在網際網路上發佈信息;個人可以任意的在電子佈告欄(BBS)上不須經過任何檢查的發表意見。這些信息和意見,一旦在網路上發表,理論上就能瞬間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可說是個人自己能掌握資訊媒體的時代。


  這種人際關係的動態程度,和我們的社會倫理思想成型和發展的時期,其間的差異,完全不可以道里計。我們現有的社會倫理規範,主要涵蓋我們能實質接觸的人和群體。經由「純粹資訊交換」所接觸的人和群體,在過去不存在過去不存在;個人能自己掌控媒體,過去也做不到;在電子的時空中,隱名埋姓地活動,在過去也不可能。這些新的、由於資訊處理科技改變所帶來的人際關係變異,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倫理挑戰,都是我們在未來所必須面對的。有一些社會選擇以禁止、全面管制做為答案,但是,這完全無法阻擋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我們必須正視它,才能有一些好的解決方案。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讓我們看一看「財產」的觀念。傳統的財產觀念建立在具體有形的實物上。無論是買賣、偷竊、侵佔等,都牽涉到實物的轉手。實物的買賣,一經轉手,原來的財產持有人,就不再擁有該實體。在資訊社會中,無形無體的資訊也可以是財產。但是,資訊的複製幾乎不須成本,一旦經由買賣,原持有人並不一定不能輕易的保存一份。同樣的,資訊財產的偷竊和侵佔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這方面牽涉到的種種課題,諸如智慧財產權、資訊取用權、隱私權、資訊正確性的責任等,無論在個人層次、或是在組織或社會層次,都使得我們所仰賴的倫理價值受到根本的顛覆。由於篇幅的限制,本文不擬在這些倫理的具體議題上討論。但是,建議當我們在探討這方面的新挑戰時,也能夠從一些新的角度來討論。人際的資訊處理,正好是一個能夠解釋倫理觀念根本改變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