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網路倫理專題

我國大學生BBS族的網路人際溝通初探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王燦槐 / 講師 羅惠筠


一、緒論


 研究目的


  在這個方興未艾的網路時代中,接觸這個科技最頻繁和最易接受的莫過於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他們一方面有這種智能和熱情來擁抱這個新「玩偶」,另一方面有學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援與倡導,使他們免費使用學校所架設的網路。政府在近期所要設立的「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II)」,更是推波助瀾的力量,使莘莘學子雙手擁抱這個新的契機。


  在高興於我們的學子走在科技與時代的尖端時,是否也應開始省思這種科技的震撼,所帶給大學生的意義是什麼?作為一個人,學生應如何與網路互動?它對使的意義是什麼?作為一個人,學生應如何與網路互動?它對使用者有哪些價值?


  因此,本研究是針對上述省思而做的系列探索之一。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行為和資訊科技互動後的意義與改變。


  在與中大的大學生和老師討論上述問題時,發現大學生似乎對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這個系統情有獨鍾。學者也指出,台灣學術網路中的BBS是獨特的現象。如:Internet BBS的連線網站,傳遞量在世界前十名,佔全球總數的4%(劉大川, 1996)。在BBS上,「每天有上萬封討論文章,數百萬文字在成千上萬個server之間傳遞,幾十萬人的心情隨之悸動,這是Internet生態的異象,是獨特的台灣經驗,間接促成TANet蓬勃發"新細明體" LANG="ZH-TW">蓬勃發展」(黃世昆,1996:5)。


  因此,本研究從學生使用最多的BBS,來了解大學生在其上的人際溝通型態。


 研究問題


  本研究想探討的問題是:大學生中會迷上BBS與不會迷上BBS的人在網路人際溝通的態度和行為上是否有顯著之差異性?


 名詞釋義


  1.BBS迷:指自認曾迷上BBS的人。反之,則稱為非BBS迷。


  2.網路人際溝通型態:指在BBS上,交朋友的深度、真實度、開放程度、表達方式及網路上表現的性格等。


二、文獻探討


  根據作者初步的了解,國內外有關大學生使用電腦網路對其生活影響的研究並不多,在少數蒐集到的資料中有日本的青木雨彥(1989)在《八面玲瓏的上班族》中提出「電腦依賴症」一詞,其特徵之一是:一心一意想征服電腦,缺乏與人做人際交流的機會,對於家庭和工作場所中的人際關係感到厭煩。如此長期下去,會對現實生活中該如何與人交往反而無法掌握。


  美國心理學家Kimberly S. Young的研究中指出,病態網路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所找的不是資訊,而是社會支持、性的滿足和在其上創造一個新的人格(Fizel,1997)。


  另外,在西方的研究中,將透過電腦網路的溝通方式稱為「電腦介入的溝通」(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目前對這種透過電子郵件(E-Mail)溝通的看法有三:非人性的(impersonal)、人際間的(interpersonal﹀ FACE="新細明體" LANG="ZH-TW">)、和超人際的(hyperpersonal)的互動 (Walther, 1996)。


  有些研究的結果顯示有「線上友誼」(on-line friendship)或「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ities)的現象(Phlegar, 1995; Fox, 1995)。因此,對CMC的研究角度從非人性的,轉向人際間的。近來的研究者更認為,CMC優於面對面的人際溝通(Walther, 1996),即超人際的(hyperpersonal)。因為它可以除去影響真誠溝通的不利因素,如:社會階層、性別刻板印象、外表之吸引力、權威結構等,使人的思想更能無礙的表達與客觀地討論,人們也因此更願意彼此溝通。從訊息的接受者(the receiver)而言,他? LANG="ZH-TW">)而言,他傾向過度的依賴僅有的線索,並且美化對方的特質,使溝通的過程愉悅。在訊息的提供者(the sender)更有時間將自己最好的一面表達出來,對第一印象形成的主控力更大。因此,在網路的世界中,社交的本錢不再是財富,而是如何表達與操弄資訊的能力了,這更吸引了知識分子使用此一管道溝通。


  網路的使用對大學生的影響為何?我國大學生在大量使用CMC的生活模式中,是否對他們的人際關係也造成了影響呢?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根據一份交通大學的調查報告(交大友聲編輯部,1996),在訪問過的200學生中,沒有人沒上過網路。交大學生平均一天上網以0-2小時最多,次為3-5小時,極端者有達12小時者,但都是大學部的男生。大學部的男生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者有75%,他們可稱為是沈迷於網路的一群。交大是全國大專院校裡第一個在宿舍設立網路的學校。有五分之三的人從宿舍上網路,大學部的學生則近乎100%從宿舍上網。而網路對他們的負面影響,依序是:減少戶外活動,減少睡眠,忘記吃飯,蹺課等。至於好處則依序是:提供生活資訊(如:租屋,工作等),增加知識等。


  根據筆者另一份研究報告發現,BBS迷的特徵是:他們接觸網路的歷史較長,在BBS上常常TALK,多是版主,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至少2小時以上,但他們的社會適應性格,與不迷BBS的人無異。他們對現在的人際關係較不滿意(王燦槐,羅惠筠,1997)。


  若再進一步思索:大學生在網路上的性格與人際關係又是如何?他們在網路溝通中得到什麼?這些問題則是在此初步的研究中,欲嘗試回答的問題。希望因而對電腦網路如何影響大學生的本土化研究上有所助益。


三、研究方法


 研究樣本


  本研究樣本是以中央大學,中原大學,與交通大學三個學校的三個班級為主。這些學校的選擇是因任教的緣故,以方便取得為主。但也考慮到學校的特性。如:中原大學代表私立學校情形;交通大學代表最早的校園網路設立學校;而中央大學則代表理工為主的國立大學的情形。


  所調查的學生樣本,其特性如下:總共262人,中央大學的學生有125人(48%);中原大學的學生有77人(29%);交通大學的學生有60人(人(23%),而以中央大學的學生佔多數。若以學院來分,文學院3%(9人),理學院7%(17人),管理或商學院32%(85人),工學院50%(130人),其他8%(21人),以工學院的學生為多數。


  以年級來分,一年級35%(92人),二年級29%(%(75人),三年級24%(64人),四年級5%(13人),未填者7%(18人)。其中以一年級的學生較多,四年級的學生最少。若以性別來分,男性66%(173人),女性28%(74人),未填者6%(15人),以男性為大多數。


 研究工具


  調查的時間是在八十五學年第一學期的期末,由研究者或請該班授課老師在班上施測。問卷是根懈班授課老師在班上施測。問卷是根據作者訪談數位中央大學的大學部和研究所的學生,以及資工系與資管系的老師後,並參考有關文獻的概念自編而成的我國大學生網路使用狀況調查表。該調查表共有六個部份,分別是:網路使用,學校生活,人際關係,BBS交友,網友,簡答題與基本資料。本研究中所指的網路人際溝通是根據問卷中,BBS交友部份所獲得的調查結果。


 資料分析


  本報告的內容主要是針對網路人際關係的部份進行分析。在此探索性的研究中,主要的統計分析以描述性與相關性為主。以SPSS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四、結果與討論


 結果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1)BBS迷和非BBS迷在網路溝通型態上有所差異。(2)男性與女性的BBSBBS迷在網路溝通上的特徵也有所不同。以下將詳述其內容。


   I.大學男生BBS迷在網路人際溝通上之特徵:


    從表一可知,大學男生的BBS迷對網路溝通的態度和經驗與非BBS迷有5項差異,分述如下:


    1.在BBS上交朋友要比真實世界中能深談─在所有回答的人數(158158人)中,只有16%如此認為,但BBS迷卻有29%如此認為,而非BBS迷中只有11%,其差異已達顯著水準(P<0.1)。


    2.在BBS上交朋友要比真實世界中更真實─在所有的回答者中,有高達73%認為並非如此,但BBS迷中只有62%認為非如此,不是BBS迷者,則有81%認為非如此。其差異已達顯著水準(P<0.1)。


    3.在BBS上能暢所欲言─在所有答題者中,有33%認為如此,但BBS迷卻高達47%如此認為,而非BBS迷則只有26%,其差異已達顯著水準(P<0.1)。


    4.在BBS上要比在真實生活中較易表達取悅他人─在所有答題者中有27%如此認為,但BBS迷中有37%,相對於非BBS迷的迷的22%,其差異亦達到顯著水準(P<0.1)。


    5.在BBS上表現出的自我較真實情況活潑,富感性與調皮─在BBS上表現較活潑的自我,有49%的受試者回答如此,但59%的BBS迷和38%的非BBS 迷如此 , 其差異已達顯著水準 (P<0.1)。但在較富感性上,有23%的受試者如此,但有3434%的BBS迷和20%的非BBS迷認為如此,其顯著性為P<0.5。而BBS上表現得較調皮時,有39%的受試者如此,而BBS迷有50%,非 BBS 迷有 28 % ,其顯著性為 P<0.1。


   II.大學女生BBSBBS迷在網路人際溝通上的特徵:


    由表二可知,大學女生的BBS迷對網路溝通的態度和經驗與非BBS迷有兩大差異,分述如下:


    1.在BBS上交朋友要比真實世界中友誼發展較快—本研究中,大學女生曾使用過BBS的總人數為57人,有10%認為在BBS上的友誼較真實世界中有誼發展較快。而BBS迷則有17%認為如此,但非BBS迷則無人如此認為,其差已達顯著水準(p<0.5)


    2.在BBS上表現出的自我較真實情況活潑與調皮-有49%的大學女生樣本表示在BBS上的表現較活潑,而BBS迷有65%如此,非BBS迷則有33%,其差異已達顯著水準(p<0.5)。也有39%的 LANG="ZH-TW">%的女生認為在BBS上的表現較真實的自我來得調皮,而其中BBS迷有57%,非BBS迷有30%,其差異性已達顯著水準(p<0.5)。


 討論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BBS迷與非BBS迷在網路上的人際溝通方式有何差異。結果發現BBS迷較非BBS迷在網路上談論較深入自我的主題,較不覺得網路的人際關係不真實,常能在網路上暢所欲言,在表達時較易表達取悅他人,並且表現出來的自己比真實的自我活潑、富感性和調皮。以上均屬大學男生的差異。


  女生的部份,相同之處在表現出比真實的自我活潑和調皮,相異處是覺得BBS上友誼發展較快。


  由上述的結論似乎可以看出BBS對BBS迷的吸引力在於他們能在BBS中找到比真實生活中較深談的朋友、較快速的友誼、較暢快的表達、較敢表達的善意、較活潑、較富感性和較調皮的自我形象。這些的經驗或信念都是正向的鼓勵和收穫。而這其中的好處,都是非BBS迷無法體會的。


  若嘗試探討其中的意義,則在於一個比較的水準,因為這其中隱含著BBS迷在真實世界,他們的人際溝通較有障礙,友誼的形成較緩慢,口語表達較困難,也不太敢表達出善意,自我形象也較呆板,較理性與無生氣。這些可能不是一些令人感到愉快的經驗或特質,是較多挫折感的人際溝通與關係。而非BBS迷則較無這種真實世界與網路世界中人際溝通的差異性。


  若與筆者過去研究BBSBBS迷的人際關係結果相互對照,則發現BBS迷在一般的人際關係,通常有較多的問題,並且滿意度也較低(王燦槐、羅惠筠,1997)。此種現狀自會迫使BBS迷以為網路上的人際溝通才較真實,也較令他滿意,因此,也就迷上BBS了。


  心理學家Kimberly S.Young曾提出病態使用網路者的特徵在於將網路當作尋找社會支持、性滿足與創造一個新人格的管道。本研究的結果似乎支持台灣大學生中的BBS迷網路亦有獲得社會支持與創造一個新人格的傾向。至於性滿足則不在本次研究的範圍,有待探討。


  總之,網路的人際溝通與關係,確實為在日常生活中較有挫折感的人提供一個虛擬的出路。在網路中展現的是這些BBS迷理想中的人際關係,是較快速、又深入、又美好、活潑感性的關係,但這樣的人際關係與溝通能成為真實世界的一部份嗎?


五、參考資料


  王燦槐,羅惠筠(1997),〈我國大學生BBS族的人際關係初探〉,人文社會學報,第五期。


  交大有聲編輯部(1996),〈交大人與網路問卷調查分析〉,交大友聲,358期。


  青木雨彥(1989),《八面玲瓏的上班族》,卓越出版部編譯,台北:卓越文化。


  國科會(1996),「第一次科技與人文對話論壇─與網路共舞 ─網際網路、NII、與未來社會會議手冊」,國立師範大學,85.12.13。


  黃世昆(1996),〈網路上的身分驗證問題〉,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侑題〉,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12. 20-21。


  劉大川(1996),〈國內NEWS BBS FTP現況〉,TANet'96 Conference,新竹高速電腦中心。


  Fizel, D. (1997).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sychologists examine who is hooked onthe net and why, APA News Release, e-mail: public.affairs@apa.org. August, 14.


  Fox, D.(1995). Love bytes: The online dating handbook. Corte Madera, CA: Waite Group.


  Phlegar, P.(1995). Love online: A practical guide to digital dating.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Walther, J. B. (1996).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m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3 (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