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網路倫理專題

網路同性戀實踐的結構限制:倫理與權力的問題


網路文化工作者 趙煬


  一九九七年春末夏初之際,一個頗受坊間女性主義者與同性戀運動者歡迎的BBS站,女性主義房間站,被一個署名為RAW的駭客入侵,此人長期以來就對許多網路同志和女性主義者不友善,入侵後亦有竊取同志名單的嫌疑。此事引起了頗大的風波,也讓很多同志擔心自己的身分曝光。


  我認為RAW的入侵事件至少有一個正面功能,那就是打破了同志在網路上原有的安逸意識,同志了解到網路絕非一個安全的避風港,而是危機環伺,諜影幢幢的世界,隨時都有被異性戀暴力侵犯的危險。在這方面,同志的處境和女人是一樣的,女人不管是在白天、家裡、學校,都面臨男性暴力的威脅;如芽是在白天、家裡、學校,都面臨男性暴力的威脅;如果沒有提高警覺,自求多福,隨時處在戒備狀態,那很可能就是下一個性暴力的犧牲者。


  但是,也許某些人的安逸意識並不是偶然的,而是與一個更深刻的謬誤觀點連結在一起。這就是忽視了異性戀權力對網路的結構性支配、以及對網路上同志實踐的定義權,反而誇大了同志在網路上實踐的有效性,誤以為同志的網路實踐是真正有大範圍意義的反抗,但是其實最多只是撼動異性戀制度的幾根汗毛而已,可是卻同時製造出一種安逸意識,不但讓同志無視異性戀體制細緻的權力操作,更讓同志處在進行有效抗爭的幻覺中。


  今天的同志運動,比起婦女運動來說,是個力量極小、資源極少的運動;可是在網路上即使是婦女,也難逃被男性權力定義和宰制的命運,婦女在網路上的抗爭和自我定義雖然很可觀,也有點效用,但是最終也敵不過男性的,男人還是有結構性的優勢。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聲勢浩大的婦女運動都如此,同志會在網路上有不同的處境嗎?我認為同志在網路上的被支配宰制,到了一個徹底深刻的地步,連參與在網路實踐的同志都不自覺,並甚至被麻醉而產生了自以為有效的反抗意識和伴隨的安逸意識。


  網路最大的特色,就是陽盛陰衰、異盛同衰,這就先天決定了雙方力量的對比,同志上網就在無形中被異性戀的人海淹沒。但是這個被淹沒的方式和女人在網路上的被淹沒方式剛好相反:女人一上網路,就被要求驗明正身(例如,馬上就會有人問「妳是學生嗎?」,重點玄機其實不在學生身份,而是在那個「妳」字),或自動現身,以女性Id表明性別。這都是讓女人come out烈日灼身,這種把女人放在網路的聚光燈下,是讓女人在網路上被監視、被圍困、被跟蹤、被窺伺、被看管。女人在網路上,馬上就被「籠罩」起來成為焦點,突出其性別身份,供網路男性吹口哨或狼嚎(意淫把玩吃豆腐開黃腔)。同志一上網路的命運則剛好和女人完全相反,但被異性戀男權的網路淹沒則是相同的。網路上不論問「妳是學生嗎?」或問男女、學校、身份,都不會問性身份,彷彿同性戀從來不存在一樣。這一點必須從BBS的過去談起,在網路上尚無Motss(同性戀板)以及Motss剛開始時,很多同志都到性板上玩,正如很多女人都到ladytalk(小女子板)去一樣。在性以外的其他版面,同志不但沒有聲音,而且根本也沒讓人想到世界上有同性戀這回事。此時,由於已經有女性意識,所以在政治、教育、媒體等等各種定義社會權力的重要版面會有女性Id的post和意見發表,雖然她們被特別刻意的突出監控;但是同志這個身份,在那個強調族群、性別,甚至階級身份的環境下,則是完全的沒被想到,而這個情況至今沒有多大的改善,這很能說明網路的很能說明網路的異性戀屬性。當然,性板上也偶而有同志現身說法,此時就會遭到許多圍剿,其目的就是要壓抑同志這種身份在網路的出現。


  當Motss板出現後,同志很快的就喪失在性板的發言權,凡是和同志相關的話題,不論是否同志發言,都被要求貼到Motss板,不要在性板上討論。性板就是異性戀板,異性戀霸權藉此全面壟斷定義「性」的權力。


  同志撤退到Motss和後來的拉子板,雖然好像總算出了頭、現了身,不再是網路上從沒有被想到的身份,但是這個現身卻是以隔離(apartheId)為前提的,這也就是說,同志版面是異性戀網路的集中營,集中營內可以有情慾與自滿,但是並沒有對整個網路的異性戀體質有什麼顯著影響。當同志議題在其他版面出現時,就會被善意的或禮貌的建議到同志版面去討論,而大部分同志對這種管理辦法也表現出頗同意的自律和自制。


  一般同志的Motss和拉子板,還有後繼一些小知識份子的同仁網站,多自我耽溺在情慾解放的鴉片煙中,即使是同仁網站也是情誼的交流多於運動組織的鞏固建立,而情誼又容易導致摩擦。更糟糕的是,同仁網站給知識份子一個幻覺,以為自己在網路上的妤,以為自己在網路上的作為已經就是在從事抗爭或運動了,而這個幻覺反而是一般的Motss和拉子板的網友所沒有的。


  同志的網路實踐究竟是消耗同志更多的時間精力資源,還是一種政治的、教育的、媒體的、經濟的有效打擊異性戀制度的方式呢?我必須承認我幾乎看不到被隔離的同志板能對網路的異性戀屬性有什麼定義權,更遑論對廣大社會的主流建制有什麼影響。


  網路上小知識份子的同仁網站看起來之所以有某種勃興,其實和這一兩年主流媒體的減縮有關;本來解嚴後,各種報紙副刊和雜誌百花齊放,容納批判和年輕人的聲音,現在某些小知識份子的知名度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隨著台灣權力轉移完成,許多雜誌報紙副刊紛紛關閉,或者只登具有知名度的作者,年輕批判者的空間於是轉移到網路。我們看到如果有人能在網路累積什麼知名度,也可以轉戰到平面媒體、報刊或出版業,而報紙雜誌的作者也把報刊的文章轉貼到網路上,擴大其知名度,把網路視為平面或甚視聽媒體的延伸。網路原本號稱的匿名流動,其實並不存在,因為很多人都以固定的Id面世,而且大家也都知道這些Id背後的真實身份。虛擬世界的Id匿名不是要把真實身份藏起來,而是要獲取真實世界資源的身分證。


  當然,同志在網路上的實踐不是完在網路上的實踐不是完全沒有正面效應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可是,如果網路的同志因此對於自身實踐的有限性有了不切實際的幻覺,而以為網路是同志的新樂園,那就是上了「網路是多元自由民主和弱勢者反抗的烏托邦」宣傳的當。


  易言之,我們不能忽略網路中有現實的權力關係,這個權力關係對同志的網路實踐有結構性的限制作用。異性戀權力對網路有結構性的支配,此一事實必須被不斷強調以避免自我幻覺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