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基因工程專題

引言


李瑞全


  人類基因圖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的目的,簡言之,是要把人類細胞核中二十三對染色體的基因全部排列出來。這個構想的觀念最早是美國加州大學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家Robert Sinsheimer在一九八五年一個會議上首先提出,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gery)在一九八六年跟進,召開了兩次會議,第二次並由諾貝爾獎得主James Watson主持,開始規劃進行人類基因圖組的工作。其後美國國家衛生署(National Health Institute)加入且成為主要的執行者,於一九八八年成立圖組辦公室,此辦公室一年後經美國國會通過升格為國家人類基因圖組研究中心,由Watson出任中心主任,推動圖組工作。人類圖組計劃預計在十五年內,即公元二○○五年完成。此項計劃並非只是美國的一國計劃,因為對人類基因圖組的研究,西歐諸大國和日本都有第一線的專家積極參與,因此,此計劃雖以美國為主,但實是一跨國合作,唯只限於有先進相關研究和科技的已開發國家才可能真正參與,其他國家多只能就本土特有的基因組織來作切入研究。同時,此計劃非常浩大,單是美國每年所。同時,此計劃非常浩大,單是美國每年所提出的研究經費即以億萬美元計。因此,也有不少著名科學家擔憂會因此而使其他研究計劃受削減。然而,Watson非常成功的讓美國國會接納其建議,著手進行這個跨世紀的大工程。


  使人敬佩的是,Watson並不以為這個計劃只需集中在科學研究即止,他同時意識到這個計劃的進行和完成定必衍生許多前所未見倫理、法律、社會爭議,因此,他提出在這個龐大經費中必須撥出3%作為此計劃的倫理、法律和社會涵義的研究(簡稱為ELSI)。因為,以目前的基因科技來說,在二○○五年人類肯定可以掌握自己的基因圖組,而許多與我們基因相關的個人或家族的隱私,都會被披露。而且,由於基因科技的一日千里,科學家已可進行基因的重組、移植、複製等工程。誰掌握這些資訊,如何運用這些資訊,與乎如何改造或改良我們的基因等等,顯然涉及許多新的和舊的倫理爭議,如基因檢查、基因醫療、優生學之流弊、基因決定論與基因歧視等,都是對個人與整體人類有極為深遠影響的課題。雖然3%在全部經費中所佔極少,所能提供的研究費用在人文學科來說已是不少,但是它所要完成的使命實遠較圖組本身為逼切。在美國,由於這部份的經費已提供不少學者進行和完成相關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相對而言,第三世界或發展中國家則多仍未起步。台灣的基因研究目前則以基因醫療衛生國家型計劃為主,側重人類基因研究的本土特色與醫療衛生相關的發展。所幸的是當局也認取Watson的構想,同時撥出3%的經費作倫理、法律與社會意義的研究,希望可藉此為日後人類基因知識和科技的運用,提供一些先行的反省和討論,以免屆時不知所措。


  事實上,西方的研究主要是從西方一些基本道德、文化和宗教信念來作分析,雖然其中有相當普遍的成份,但仍不免但仍不免以西方的基本價值為主;且所參照或回應的也是西方社會特有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常與西方現代社會的政治法律家庭等體制和價值取向密不可分。因此,西方學者的研究自是我們所應參考的成果,但並不表示我們即可以移植或直接借用。相應本土的特有問題和價值取向,相關於人類基因圖組計劃的倫理法律和社會涵義,仍有待國內以中國的文化社會倫理和哲學的角度進行反省分析,方可望有適用於本土社會的研究成果,以供國人參照。


  是次專題特別邀請本土的各學門的學者專家對人類基因圖組提出專文,可說是國內第一次由不同專業的學者共同探討的文集。這些文章雖不必都著眼於以本土既有的哲學或倫理傳統來論述,但中國學人自有其本土的面目和關懷。另一方面,本刊最近取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屬下的人類基因組所組織的一個委員會在今年三月才完成的,規範運用人類基因資訊和科技的國際指導綱領最後稿,也是一份對使用人類基因知識的多方面的反省成果。本刊特邀吳秀瑾教授把其中所列的條文譯為中文,以為引介。吳教授同時撰一專文以比較和探討這份綱領在基因檢驗中與其他分析的異同,深具學理探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