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臨終關懷專題

專題引言--臨終關懷


尉遲淦


  從古至今,只要有人臨終,自然就會有臨終關懷。不過像今天把臨終關懷 當成學術主題來談,則是前所未有的事。當然這樣的談法,是有它的背景的。 過去的臨終關懷被當成是日常生活的一環,不需特別討論,今日的臨終關懷則 是面對當代醫療科技的結果。由於當代醫療科技的目的在於治癒病人,因此治 不好的病人就失去治療的價值,不再得到當代醫療體系的關照。這種把病人當 成醫療科技工具的作法,引起桑得絲博士(Dr. Dame Cicely Saunders)內心的 不滿。她決定改變這種只見病體不見病人的作法。不過,這種違反主流醫療體 系的作法,除非有很強的實証效果與學術基礎,否則很難得到醫學界真正的支 持。一九六七年她創設聖克里斯多夫臨終關懷機構(St. Christopher Hospice),把 病人重新當成人來照顧。經過努力的結果,不但病人得到較人性化的照顧,且 出院率也隨之提高。此外,還進一步從事相關的教學與研究,提供學術基礎與 推廣。這種以人性化的方式專業照顧病人(即以病人為主體)的新作法,旋即 引起世界各地的回響。在台灣起步雖然較晚,但至一九八七年馬偕醫院開始有 了安寧療護小組的籌畫,同時第一次將Hospice Care 的中文譯成「安寧照顧」 (目前衛生署譯為「安寧療護」),到了一九九~90夫年設立安寧病房。一九九三 年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成立癌末期照顧中心(立安寧病房。一九九三 年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成立癌末期照顧中心,開始居家護理的模式。到目前為 止,台灣共有十三家醫院設有安寧病房,二十六家衛生署核定試辦的居家護理 單位。除了上述硬體部份的努力外,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更進一步從軟體 部份著手:一方面訓練人才,一方面推廣觀念。自民國八十二年起,共培訓相 關人員近三千人。另外,衛生署也將安寧療護納入健保給付當中。至此,台灣 的安寧療護可謂進入制度化的時代。不過相應於國外的發展情形,我們發現台 灣的安寧療護仍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台灣的安寧療護雖然參與的人與單位 越來越多,然而不見得參與的人與單位對於安寧療護的理念與作法擁有完整的 認識與體會,這點容易抵銷安寧療護的實質效果。又如,台灣的安寧療護固然 已經做到安寧病房的地步,但尚未做到安寧醫院的專業設立﹔已經有了居家護 理的作法,但尚未大力與社區的人力與資源結合,讓安寧療護社區化。再如, 目前安寧病房數與居家護理數雖已大幅增加,但仍不敷需求,有必要進一步提 昇。還有,在安寧療護的內容上固然有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甚至全社區 的四全或五全的照顧,不過在全人方面有關靈的部份的照顧,由於台灣信仰的 多元化,似乎有必要增加不同信仰的訓練或宗教師;在全程方面的照顧,除了 照顧病人至臨終以外,還需要進一步關懷身後殯葬事宜的處理,圓滿整個全程 的內涵。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關安寧療護的學術研究。不錯,國外已 經有很多相關的研究,但未必適合台灣的狀況。因為台灣有台灣的人文背景, 需要進一步本土性的研究,才能尋找到真正能夠適合台灣人的安寧療護。以上 所述,謹做為本期簡單引言,相關內容的進一步分析,請參見下面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