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臨終關懷專題

音樂治療與臨終關懷


周勵志


  壹•音樂治療之歷史回顧


  使用音樂來治療疾病在歷史上早已有跡可循,音樂與醫療的密切關係甚至可追溯至遠古文化中;而應用音樂來進行醫療活動的最古老記錄為Kahum Papyrus,其內容則敘述咒語對治療疾病的用途(Boxberger,1962)。至今現存各原始民族的巫醫或各種民俗療法的治療者,其實也多運用不同形式的音樂來治療各種心理及生理問題;甚至在各種宗教的不同儀式中,音樂也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到了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現代西方醫學開始突飛猛進,於是醫學便逐漸朝向純粹科學方面發展,而音樂則趨向純粹藝術方面進展,音樂與醫學之間的關係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分道揚鏢。直到十九世紀初期,歐洲一些精神科醫師發現,有些病患雖然對於種種刺激都沒有反應,卻唯獨對音樂有感受力。此後,音樂和醫學的聯結又漸漸被重視。本世紀初,歐美各國的各個殘障機構、教養院、及特殊教育學校也開始運用音樂來改善殘障兒童和成人的各種身心困擾,而且發現成效相當良好。


  事實上,音樂確實有一些特性,雖非特屬於音樂自身所有,卻使之能夠被做為一種深具潛力的治療工具:


  音樂能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內在感情。


  音樂能使一個人得到對「美」的滿足感。


  音樂能誘發一個人的活動力。


  音樂是多元性的。


  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溝通工具。


  音樂有一定的構造性與組織性。


  音樂活動能使一個人感到自我滿足。


  音樂活動能促進一個人統合運動機能。


  音樂活動能幫助一個人宣洩內在的情緒。


  團體音樂活動能幫助促進人際關係。


  音樂治療成為正式學門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稍後,也就是在音樂開始被注意到能夠促進復原及治療「戰壕休克」病人之際。之後不久,為了提昇音樂治療的科學性及提供學者們有關的準則與支持,美國的國家音樂治療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成立於一九五~90夫年,美國音樂治療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則創始於一九七一年。由於音樂療法之應用廣泛,過去四十年來其在不同臨床領域的應用一直受到重視。從文獻上可以看出,音樂療法於現代精神醫學之應用,早於一九五~90夫及一九六~90夫年代即被重視;自一九八~90夫年代起,則更推廣到其他身體醫療上之應用。


  音樂治療有許多可能的應用方式,所以研究者必須下一個操作性定義以瞭解音樂的治療潛力。依Bruscia(1989)的定義:音樂治療是一種系統化地介入過程,音樂治療師運用種種醫療經驗及在其間發展出來的各種關係,作為改變的動力,來幫助病人獲得健康。根據此一定義,音樂治療之必要成份包括:一個有明確治療需求之病人、一位受過訓練的音樂治療師、一段有目標導向的音樂歷程、音樂素材、及一份有關治療效果的評估。


  貳•音樂治療的理論基礎


  雖然經過許多學者數十年的努力,音樂治療的效果至今仍沒有一致性的定論;不過已有一些源自經驗性(experiential)研究結果的理論性概念被發展出來,其中有部份概念更可被引以作為支持用音樂治療為一種獨特的治療模式的證據,摘要這些發現如下:


  音樂可引發生理反應;但很難預料這些反應的方向。


  音樂可引發心理(情緒/情感)反應。


  音樂或許能引發想像及聯想。


  音樂可引發認知反應。


  音樂有引發生理及心理「共鳴」的潛力。


  每一個體對音樂之生理的、心理的與認知的反應均是獨一無二的。


  音樂可同時引發心理的、認知的及生理的反應。


  每一個體對音樂既有的瞭解程度及喜好度,與所引發的心或/及生理反應很有關係;另外,其他的一些個人差異性也會影響對音樂之反應。


  音樂之成分與音樂整體(gestalt)一樣,均會對心理及生理產生影響。


  音樂對其他治療方法可能有增強或減弱之影響。


  對音樂之心理及生理反應可能是不一致的或/及相反的。


  除了聆聽之外,某些音樂經驗可能有助於壓力處理。


  音樂之震動特性可能成為壓力處理之有力因素。


  對音樂之生理的、心理的或/及認知的反應可能因音樂訓練而異。


  由於音樂主要應用在右大腦半球的功能,或許可用來阻斷左大腦活動或/及促進右大腦的運作」(Scartelli,1989)。


  音樂可做為正增強物來強化想要的行為,聆聽或參與音樂歷程是一種愉快的經驗(Saperston,1989)。


  音樂可藉由作為一種結構性暗示,提供個體生理放鬆的線索,亦可當作注意集中點,因而可從分心狀態或誘發焦慮之思考中再集中注意力(Saperston,1989)。


  音樂可做為放鬆及積極性感情反應的一種誘發刺激(Saperston, 1989)。


  音樂或許可做為自律神經系統過活動的一種制約刺激物。


  在解讀音樂治療的相關文獻時常會遇到一個重要缺陷,那就是缺乏標準化之研究模式;不同的學者使用不同型態的音樂來測量對音樂的生理反應,而且不同研究者各自使用含糊定義的「刺激性」或「鎮靜性」音樂。因此,正如Taylor(1973)所指出的,基本上不可能概化(generalize)對某種音樂的反應。另外,對音樂之反應,如前所述,是複雜又多元的,且同時間發生於數方面(也就是同時作用於生理、心理、認知等方面)。因此,若無法同時獲得其他方面的資料便無法充分瞭解生理反應。再者,大多數此類研究已過時且無法被重新檢證,除非有更多一致性的、系統化的研究發現,實在無法概化現有的研究結果。研究發現之差異也可能來自在各種統計方法上、實驗上及樣本數目上之差異。最後要提的是,這些研究主要是在實驗室內進行的,目的則在確認音樂對生理作用之研究,與實際的應用也不一定完全一致。


  參•音樂治療在臨終關懷之應用


  音樂治療雖已廣被應用,但因這些研究中的科學嚴謹度各異,且僅有少數研究使用長期的追蹤評估;因此,當引用備研究使用長期的追蹤評估;因此,當引用這些結論時需特別注意。即便如此,在臨床上除了用來調適壓力之外,音樂治療至少已被應用在下列狀況:


  減輕因醫療程序引發的焦慮;


  調適綜合醫院病人的情緒;


  減少加護病房病人的併發症;


  減少懷孕的焦慮與分娩的疼痛;


  減輕小兒科病人與新生兒的不安;


  減少接受手術病人的焦慮與不安;


  當做牙科病人的「聽覺止痛劑」;


  減輕癌症病人與臨終病人的不安與焦慮。


  限於篇幅,本文僅先簡介音樂治療在照料疾病末期病人方面之應用。


  不管病因為何,臨終病人所不得不面對的煎熬與痛苦是其他時候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在臨終關懷的工作中,需要協助的其實不祇是最痛苦的病人而已!現今的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研究,更強調病人家屬、甚至癌症或安寧病房中的工作人員的心理反應與生理壓力,也都值得我們投予適度地關注與照料。


  從一開始被診斷罹患絕症之際,病人無可避免的必須經歷一連串的情緒反應。每個病人的情緒反應依個人的出身背景、教育程度、與社經階層的不同而不盡相同,但無疑的都是非常強烈與難以忍受、或甚與他人難以溝通的。這個時候的音樂治療能夠讓病人:


  陪伴病人,以一種有尊嚴與滿足的方式渡過生命的最後歷程;


  減少因疾病或醫療過程帶來的併發症與不適;


  建立新的或重啟舊有的溝通管道。


  也就是說,音樂治療雖然不能改變疾病的歷程,但卻是一種很具效用的輔助治療方法。


  對於必須身兼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病人家屬來說,他們也不免會有類似於病人的種種反應,但是卻時常不得不把自己的各種生理、心理需求,放在第二順位、或甚至就整個犧牲掉了;而他們常持的理由則是,為了不讓病人擔憂或增加病人的負擔。殊不知無論是因溝通不良或不溝通導致的不信任與猜忌,或顯現出來的過度的身心障礙,都祇有使情況變得更為複雜與棘手。在照會精神醫療(consultation-liasion psychiatry)工作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面臨這類狀況時,有效的音樂治療可以幫助家屬:


  舒解過度的身心壓力,以能用較為平靜與理性的方式來協助病人與自己的適應。


  調適因生離死別(bereavement)所引發的傷慟(grief)反應。


  癌症病房或安寧病房的工作壓力,事實上是遠大於其他的醫療單位的。有些新進的工作人員會因為適應不良而求去,或以情感隔離(emotional isolatio◎P隔離(emotional isolation)等的自我防衛方式,來面對不斷而來的強烈情感衝擊。


  處在這般極端的工作環境之中時,音樂治療的概念與技巧能夠緩和病房環境(milieu)的負面氣氛,可以提昇工作人員的士氣,讓工作人員得以在不受太多情緒干擾,充分發揮專業技能,幫助病人與家屬均能以最平和的態度與準備,共同渡過無可逃避的最終之旅。


  參考文獻


  Abeles, H. F. (1980): Responses to music. In D. A. Hedges (Ed.),Handbook of Music Psychology. Lawrence, K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


  Boxberger, R. (1962). Historical bases for the use of music in therapy. In E. H. Schneider (Ed.), Music Therapy 1961: Eleventh book of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


  Bruscia,K. E. (1989): Defining Music Therapy. Spring City, PA: Spring House Books.


  Maranto C. D.(1993): Music Therapy and Stress Management. In Lehrer P. M., Woolfolk R. L.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ess Management.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Pratt, R. R., & Jones, R. W. (1987). Music and Medicine: A Partnership in History. In R. Spintge & R. Droh (Eds.), Music in Medicine (pp. 377-388). Berlin: Springer-Verlag.


  Saperston, B. M. (1989): Music-based Individualized relaxationTraining (MBIRT): A stress-reducing approach for the behaviorally disturbed mentally retarproach for the behaviorally disturbed mentally retarded.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 6, pp.26-33.


  Scartelli, J. P. (1989). Music and Self-management Methods:A Physiological Model. St. Louis: MMB Music.


  Taylor, D.(1973)bjective responses to precategorizesdstimulative and sedative music. J Music Therapy, 10, pp. 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