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諮商倫理專題

再論「道德的理想主義」--一個回應


張明宗


  個人於本《通訊》的第6期發表「道德的理想主義、積極向上的精神、產業組織與管制」一文。蕭志同先生則為文「和尚道士是放縱恣肆嗎?-論牟宗三與張明宗的觀點」,對拙作提出一些批評。在此,個人將作一些簡短的回應。


  近年來,社會有不少的亂象。因此,輿論界有不少有心之士提出了諸如加強法治、注重EQ、藝文休閒與心靈改革等方案。拙作的目的之一乃是在強調為了因應這些現象,牟宗三先生所主張的「道德的理想主義」與「積極向上之精神」應扮演主要的角色,因為「人的心靈生命不能積極而健康地站起來,則在本源方面成了漆黑一團的空虛…」。換言之,在用民主法治、藝文休閒等方法來解決社會亂象之時,不能忽略道德的理想主義及積極向上精神的重要性,否則會流於捨本逐末。拙作的主要目的在於由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與管制的理論解釋我國為何有相當充沛的積極向上之精神(雖然我國有不少亂象)並對一些會破壞積極同上之精神的政策(如提高生活品真的政策)提出警語。


  為了強調「道德的理想主義」的重要性,拙作也引述牟宗三先生對於佛老思想之批評:佛老思想可能引來表面上是高雅的精神生活,但實質上都是放縱恣肆的行為。這引來蕭文對於拙作之批評。蕭文對於拙作之批評。蕭文的論點有二:𣇈引述佛經與慈濟功德會之例証,說明「佛法的思想在於『菩薩道』,即自度度人。遠離塵世只是藉山林間的清淨來修戒、定、慧;最後要走入人間來度眾生。」換言之,佛家具有勇猛精進之積極精神。𥌓以其親身經驗的叢林道場的生活型態,來說明修行人的嚴謹生活態度。


  對於佛經與道場生活,個人並無特別研究與親身體驗,故個人不打算在這兩方面做任何的澄清,這方面的工作留給相關專家是比較適切的。不過個人認為牟先生顯然地不會認為一個懂得佛法精義的高僧會流於放縱恣肆,牟先生應只是擔心有些人會被誤導得流於放縱恣肆。


  持平而言:任何學說可能都會有其強調之處,既有強調之處,就容易引來誤導。在目前社會強調EQ、休閒藝文生活之下:拙作特別強調儒家的「道德的理想主義」的重要性以作為回應,也因此引述牟宗三先生注意到的佛老思想的可能誤導之處。相同的,儒家也會有誤導之處。無可否認地,拙作的疏漏之一乃是只講「道德的理想主義」之優點,沒有指出其可能的誤導之處;個人願意藉此機會指出個人所知道的「道德的理想主義」的弱點(當然,這個問題由相關專家加以澄清是比較適切的)。


  一個有理想的人的主要弱點可能在於容易流於過度主觀,甚至把自己的想法與理想強加在別人的身上,所造成的問題重則如同一些有理想的共產主義者在現代造成一些禍國殃民的大災難。比較好的狀況則是民生大計固然得到安適的照應,但人民的心靈卻隨時處於緊繃的狀態,不同的意見受到令人窒息的壓抑,待人處事方面可能也會造成「可敬但不可愛」的狀態。有意思的是:儒家的這種問題恰好能為道家的思想(如莊子的「用心如鏡」)所彌補。關於這一方面的論述。王邦雄先生的「中國哲學的管理觀念」(見《管理與哲學研討會論文會論文集》,中央大學哲研所,1991年)有相當好的發揮,讀者可參閱之。


  總之,持平而言,個人認為每一種學說都有其特色與可能的誤導之處。其次,如能妥切的了解各派之精義,則儒家與佛老思想事實上可以相互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