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理學院時期:1968.5月-1979.6月
文/邱燕淇、涂世宗
上期的典藏中大,帶領我們回顧了中大在苗栗時期的歷史,並提及遷校風波,及至1968年(民國57年)4月經總統批示核定,遷校中壢一事方告底定。同年(1968)5月8日,奉准設立大學部物理學及大氣物理學兩系,校名暫稱「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原地球物理研究所改隸於院,並聘戴運軌所長為院長。
遷校雙連坡上 初設立大學部
1968年6月7日,國立中央大學54週年校慶在中壢新校區舉行,此時校舍仍未完工,大學部尚未招生,外在環境不佳,然與會人士與校友卻多達百餘人,見證了遷校初期的艱辛狀況,極具象徵意義。
中央大學54週年校慶留影。此時中壢校區校舍仍未完工,但與會人士與校友仍多達百餘人,意義非凡。
(校史館館藏,年代:1968)
同年(1968)夏天,大學部招生在即,中壢的教學大樓尚未興建,苗栗校地又容不下新生,戴氏唯恐延誤招生,遂向臺灣省教育廳長潘振球求助,商借省立中壢中學(以下簡稱壢中)教室,做為大學部臨時校舍,研究所則暫留苗栗原址。
中央大學57學年度開學典禮,假省立中壢中學大禮堂舉辦。(校史館館藏,年代:1968)
中大在臺復校後的第一屆大學部新生,第一年便在壢中度過,學校租用新建公寓式三層樓房五棟,做為學生臨時宿舍,宿舍離壢中教室二十分鐘路程,教室為學生下課後之閱覽室,年輕助教利用晚上與學生討論功課或舉行小考。時值理學院草創時期,戴院長定期舉辦師生座談,以傳達學校行政措施,回答學生疑問,瞭解學生需求。直至1969年9月全校才初步遷建完成。
開闢對外交通 打造雄偉前門
中央大學中壢校園總配置圖。翻攝自《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概況》。
1969年8月,中壢新校址首期工程(科學館、第一學生宿舍、第一餐廳)相繼竣工,研究所及大學部陸續遷入。遷校後,戴院長與1973年繼任之李新民院長,持續致力校園環境建設與館舍興建,為中大恢復完全大學打下穩健基礎。
民國57年12月,科學館破土儀式。(校史館館藏,年代:1968)
中大初期僅有側門一條寬三公尺、長兩公里的泥土路(今宵夜街)對外聯絡雙連坡,因夜晚無燈、天雨路滑甚為不便,戴運軌院長與市公所多方交涉,舖建一條可供計程車通行的柏油路,暫時解決對外交通。至於正門二十公尺寬的大學路(現今中大路),則在1971年完工,其舖建經費由中壢市公所與中大共同分擔。
之後,戴院長為解決校內下雨時滿地泥濘的困擾,舖設環校柏油道路。為建造氣勢雄偉的校門,將正門斜坡設計成橢圓形花園,並在周圍建築緩步升高的柏油路。他在任內陸續完成各項校區基礎建設,同時致力於校園綠化,至1972年時,中大已植樹十餘萬株,從荒野蛻變為美麗校園。
中央大學環校道路竣工,總長一千六百公尺。翻攝自《中大新聞》,民國六十一年四月發刊。
參考資料:
(1)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概況》,1969年編印。
(2)校史館館藏文物。
|
|
include '../enewsFooter.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