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9

中大風雲 鑑往知來-百年校史特展

/校園記者邱益菊

3月7日團拜會後,參加「文化地圖-校園巡禮」集章活動,造訪宵夜街及志道
樓。呂億綸攝

近期校友服務中心於中大校園中推出「文化地圖-中大百年校史特展」,展期自104年3月至12月,在各學院教學區和校園重點建築景觀等公共場所設有文化地圖導覽,簡介學校源流簡史,藉由各建築、空間的變遷,綜觀學校發展歷程。有鑑於中大今年迎來100週年校慶,為輝映百年校慶盛典,此次校史特展採用華麗風格,特別把展覽由室內空間拉到戶外開放空間,在校園總計20處展出中大在各領域的發展歷程,讓觀展者能自現今校園建築與景觀變遷中,了解中大在台復校至今,於學術界、學生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與成長。百年校史特展除了開放空間的文化地圖導覽外,同時推出精美小手冊,收錄中大在大陸時期的重點建築及歷史源流,有興趣者可至校史館或中大圖書館領取。另外,校友服務中心特別創建「中大校史」FB社群,歡迎校友加入社群,分享昔日的求學時光。

活動期間,於「中大校史」FB社群上傳本次特展中任意景點留影(若能佐以昔日同一景點舊照,意義將更顯不凡。),略記個人心情小語或小品文後,主辦單位將每月隨機抽出得獎人,寄發小禮物。我們期待在年度活動結束後,校史館能夠收集到足夠篇數的心情小品文以及老照片,成為大家共同書寫校史的紀錄。今年校史館首次以開放空間進行全學年展出,透過「中大百年校史特展」一連串相關活動,讓返回母校的校友,攜家帶眷漫步在校園時,能回憶起在中大求學的點點滴滴,重溫那段青澀的求學時光,通過校史特展的回顧,跨越時空的藩籬並且感受母校的蛻。

中大校史FB 社群 : https://www.facebook.com/ncuhistory100

參與「文化地圖-校園巡禮」集章活動,並且發現據德樓、游藝館在學校發
展上的歷史意 。呂億綸攝

從中大湖舊照,到客家學院及光電大樓的興建,跨越時光的藩籬。呂億綸攝

 

>>回前頁

 

2015年4月8日

走過時代巨浪的藝術家 -單淑子校友專訪-


採訪/陳如枝.朱韻璇
撰文/駱季青

一個女人的視野左右著一個家族的格局,這是採訪年屆九十高齡的單淑子後,最沈潛的感受。

中央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畢業於重慶時期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幼年曾旅居日本的單淑子,雙親皆為留日學者,專研蠶桑與繅絲,特別是她的母親,是當代罕見的女性知識份子,後來任教於南京金陵大學

,對她影響深鉅,不但鼓勵她志學於畫,更是從小就培養她走向藝術之路的重要推手。
「大概在我五、六歲時,我就想去法國學畫,那時我媽媽也贊成,但她要求我至少唸完大學,因為她不希望我只畫畫而沒有念書。甚至到了後來,我結婚了,有機會參加留學考試卻沒去,被我媽媽罵得好慘,她說『妳從小就說要畫畫,好不容易有機會妳又不考。』她覺得很惋惜,對我很生氣。」

單淑子在十歲時返國,當時家人建議,讓她進入長江流域讚譽極佳的國立中央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就讀。當年中央大學實驗小學的教學環境,讓小小年紀的單淑子印象十分深刻,包括高學歷的師資、新式的教學方式、以及富於研究的實驗精神。

「我在日本讀到三年級,才跟著爸媽回家鄉,那時家裡人說,要讀書就一定要讀中大實小,這是現在最好的一所學校。經過入學考試,我順利進入實小,從二年級開始讀起,那時老師都有大學畢業,上課的方式和其他學校不一樣,我學得很快。」

戰火絃歌,藝術薪傳

戰火沿著蘆溝橋蔓燒到南京,面對日本的侵略,中央大學的羅家倫校長毅然遷校重慶,當時單淑子也跟著雙親來到成都,在雙親的支持下,在入學考試中,只填了一個志願並且奪得了成都區報名中央大學藝術系的第一號。回憶起大學時期的求學生活,那一艘艘停在江畔的隻舟,以及師長對學生的照顧,在在教她難忘。當時,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師資相當堅強,如張書旂、黃君壁、徐悲鴻、斯白師及成武師等皆是才情豐茂、盛名不凋的大師,其中以徐悲鴻教人份外難忘。

「戰爭時期,什麼都缺,我們住重慶的那幾年,沒吃過魚,唯一一次吃魚,還是徐悲鴻從青海帶回來的,那時徐老師找了系上擅長廚藝的同學烹飪,大伙兒就坐在教室裡一塊吃魚。徐老師對學生真的是好,他想盡辦法,用他個人的關係,前前後後送了好幾位有才華的學生出國留洋,大多都留學法國。當時,我們平日吃的飯裡頭都摻著好多小石子米蟲,我們管這些不能吃的東西叫『垻子』,一頓飯下來,能吃的東西實在不多。所以我們常在下課後,到江邊的渡舟上吃橘子,那時,重慶的橘子很便宜,每艘船上都會放橘子來招待乘客,我們就一面渡江一面吃橘子。」

在烽火中的大學時期,純潔的愛情,彷彿是開在戰地中的白花,悄悄地綻放在單淑子和吳承硯之間。原本就讀體育系的吳承硯,為了單淑子而轉讀藝術系,成為小她一屆的學弟,二人決定在單淑子畢業的前一天締結良緣。回憶甜蜜往事,單淑子說:

「吳老師考的是體育系,我們是同一個教育學院,有共同的必修課,他第一眼見到我就說喜歡我,因為我笑起來上嘴唇平平的樣子很可愛。我說你不學畫的話,不要想跟我在一起,後來,他為了我,轉考到藝術系來,當時系主任要求吳老師從第一年開始讀起,就比我低了二屆。我在畢業的前一天,在恩師徐悲鴻的證婚下,和吳老師在沙坪壩結婚了。婚後,學校因為戰爭結束,要搬回南京,所以吳老師就晚我一年在南京畢業。」

畫壇佳話,神仙眷侶

那時來自富裕家庭的單淑子,婚後遇上當時國家舉辦第二屆留學考試,卻選擇放棄出國留學考試的機會,為婚姻而捨下夢想,她的母親知道後為之惋惜不已,因為這個機會對打小立志去巴黎學畫的單老師而言,是瞬間消逝的流星。

「我婚後,人還在重慶,政府辦了第二屆的留學考試,我要去考,吳老師希望我等他畢業再一起考,不要先走。我那時很為難,心裡想考,吳老師又反對,後來我沒有考成,那時,共產黨就亂了,政府的留學考試也因此停辦很多年。」

時代的巨浪劃過天際,深深影響單老師後來的人生機遇,她與吳承硯老師在1949年渡海來台,從基隆港靠岸後,輾轉從金瓜石到塩水,再從塩水回到台北。二人離開了富裕的家庭,來到台灣,手胼足胝撐起一片天。

「到台灣後,我到教育廳去找工作,四處碰壁,後來寫信給自己的初中老師薛人仰,他立刻回信要我們到塩水中學,我心想總要找個工作安定下來,所以就到塩水了,那時是三十八年八月。」

在塩水中學任教期間,單老師痛失愛子,直到老二、老三相繼到來,才又重拾歡笑,也是在這段期間,她學會退居幕後,照耀別人,一心一意鼓勵吳老師專心畫畫,成為夫妻繪畫的夢想支撐者。某日收音機裡傳來文化大學將創辦美術系的消息。為謀求更開放的眼界,單老師一家人告別了純樸的鹽水,來到了陽明山的中國文化學院。

從此,吳老師在文化任教,單老師在士林任教,他們在教職生涯之餘,用畫筆在台灣彩繪人生的足跡,以油畫為主,由寫生著手,捉住自然中真實的美感與質感,成為台灣畫壇的一對佳眷,結婚五十週年時,他們在關渡成立「硯子居」。從他們身上,我看到婚姻的和諧,需要神的祝福、真摯的愛情以及合力克服困境的個性。

單淑子是少數自小學開始便與中大結緣的校友,她的人生經歷正巧對照著中大的遷徙史,她在訪談時,曾與我們分享她母親吳學謙老師留下的一句話,「吃不窮,穿不窮,不知計算一世窮。」這是她的人生智慧,也反映了一位藝術家在美學背後所擔負的堅毅與自許!我們在2015年的百年校慶前夕,能採訪到這位畫壇知名老校友,實屬榮幸。

2010年中大校訊170期初次刊載

畫壇佳話  校友單淑子老師與吳承硯老師婚紗紀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