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松原來不是松

文/汪清澄

六朝松,一九九二年五月。(攝影/汪清澄)

 

南京四牌樓二號原中央大學,現在是東南大學,校園裡的那棵六朝松,原來不是松,而是柏樹,雖然古今松柏同稱,但細加觀察,究竟是不同科的植物。

朝夕相見仔細觀察

筆者是在對日本抗戰後期,一九四四年進中央大學就讀,一年級在重慶柏溪,二年級移沙坪壩,三、四年級因對日本抗戰獲得最後勝利,遷回南京就讀。對於這三處校園的印象,以南京四牌樓二號最為深刻,一方面是時間較久,另一方面是有一棵聞名的「六朝松」。說起這棵老樹,凡我中大畢業同學回到南京母校,首先要看看莊嚴雄偉的大體堂,再就是要去拜訪「六朝松」,並和它合影留念。

六朝松是中央大學幾度滄桑歷史的見證者,也有同學稱讚它是中大精神的象徵。在南京母校的二年,對於龍鍾老態、頭頂開花,枝葉下垂而生命力極強的六朝松,曾看過多次,可是並沒有十分注意它是松樹抑或是柏樹。
一九九二年五月回母校參加校慶紀念活動,在六朝松旁邊的「專家樓」住了兩星期,朝夕相見,欣賞它的機會多了,曾多次經圍繞老樹四周,又仰望樹頂,再仔細觀察它的枝葉,才對它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目前這棵老樹,約有三層樓高,樹頂裂開,分為四條垂枝,有三簇葉子,樹幹中間大部分空了,已用水泥填塞;怕它倒塌,豎立了兩根水泥柱,下面再用鐵棍支撐著。為了避免有人搖動破壞,樹下四周用了半人高的鐵欄將它圍著,使觀賞的人至少被隔離在約一公尺以外。

古樹名木很有價值

目前樹幹上掛了一個綠色白字的小牌子,上面寫的是:「古樹名木編號62,南京市城建局一九八二年」。 在樹下有一塊南京工學院立的石碑,長約一公尺二十公分,寬約七十五公分。右方刻有松樹的形狀,下有六朝松三個金字。碑文分三段如下:

六朝時代(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公元三世紀初至六世紀末三百年間)建都南京,北極閣下,曾是宮苑所在,園林殊佳。

相傳此樹係六朝遺珠,現經林學專家馬大浦、黃寶龍鑒定為圓柏(又名檜柏),通稱六朝松。

千年老樹,蒼勁挺拔,雖經風雨,但霜幹虯枝,猶饒有生意,此珍貴古物不僅可資觀賞紀念,且對研究植物區系及植種被演替歷史有重要價值,應加以精心保護。

南京工學院一九八一年七月  

碑上六朝松三字的下面,不知是何時,有一位署名蘴曙的詩人,用鋼針刻了一首詩,描寫這棵老樹的形態,詩是這樣寫的:

直疑生物水泥拱,

裸幹失皮皺裂隆。

深怪何由得蒼翠,

三團垂簇吒龍鐘。

這首詩出現的時間不長,在六月六日東南大學校慶日,就被抹去不見了。

植物學上不是同科

關於松樹和柏樹的分別,在植物學上是這樣說的:

松(Pine)為松科的一大屬,全世界松屬(Pinus L.)約有九十種。是具有樹脂道的常綠喬木,枝有長、短枝之別。葉為針狀,每二至五針一簇,青翠色,少有一針或多於五針者,叢生於短枝上,基部為葉鞘所包被。花單性,雌雄同株,雄毬花叢生於新枝的基部,成葇荑花序狀,雌毬圓筒形至球形,側生或次頂生,由多數鱗片排列而成。果實球形,外具多數鱗片,毬果成熟時木質。種子有翅或無翅。樹皮呈龜裂。深山老松,木心有油如蠟,可以代燭;所分泌的脂肪性粘易燃,用途很廣。分布於北半球寒帶以至於熱帶地區。木材可供建築及各種用途。

柏(Cupressus funebris Endl.;mouring cypress),也稱椈、鞠。又名柏樹、瓔珞柏。常綠喬木,高達二十公尺,枝條下垂,木質堅硬,不畏霜雪,經冬不凋。葉呈鱗片狀,枝上成四行覆瓦狀排列,卵狀三角形,灰綠色,先端銳尖。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黃色。毬果果鱗盾形,木質,成熟後裂開,每一果鱗具五至六粒種子,種子兩側有窄翅。木材淡黃褐色,細緻有芳香,可供建築、造船及製家具等用,並為優良的觀賞樹。產於中國長江流域。

我們農學院的學長說,古今松柏同稱,稱松足以概括柏、杉,植物分類學松杉柏為同部(Coniferales)而不同科(Families)。

松與柏極易區別,有樹木學常識的人,可眼睛閉著,用手觸的方式即可分辨。

馬大浦鑒定為圓柏

中央大學在一九四九年八月曾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三年後,在一九五二年十月,與復旦、交大、浙大、廈大、山大、江南、金陵等七所高校的有關科系併入,又改名為南京工學院,且長達三十六年之久,到一九八八年五月才又改名為東南大學。

在南京工學院豎的六朝松碑文裡,提到林學專家馬大浦教授,是大家都熟悉的來台森林系同學葛錦昭、羅來賡(已赴美)、鄭柏,及農經系同學張榮德、梁培文等的老師,曾任中大森林系主任。

馬大浦安徽太湖人,民國廿一年(一九三二年)母校森林系畢業,一九三七年赴美國進修,於明尼蘇達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廣西大學、中正大學、中央大學教授兼森林系主任,南京林學院林學系教授、主任、院長及南京林業大學名譽校長等職,中國林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學評議組委員。曾長期從事造林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對林業教育與林業建設事業,有很大的貢獻。

但是不幸馬大浦教授已於一九九二年六月十八日在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歲。他的哲嗣馬有誠曾表達要遵循遺志,完成出版「馬大浦文集」的心願,並成立「馬大浦獎學金基金會」,希望能籌集二萬美元的基金。

馬大浦教授的老友,在臺灣的農學界先進何佑元教授,熱烈贊助此事,希望中央大學、廣西大學、中正大學的在台師友學生,踴躍捐輸,作為海峽兩岸學術及情感交流的一種象徵。

樹齡幾何仍待求證

關於六朝松的樹齡,至今還找不出什麼具體的證據來作交代,碑文上的說法是「相傳此樹係六朝遺珠」,所謂相傳就是民間傳說,是一種不大可靠的說法。

根據歷史記載,六朝的第一朝是東吳,由吳大帝孫權開國,建都時間為公元二二二年至二七九年,共五十七年。

六朝的最後一朝是陳,由陳武帝陳霸先開國,建都時間為公元五五七年至五八八年,共三十一年。
六朝前後三六六年,六朝松又是哪一朝種植的呢?

如從東吳算起,它已有一七七○年,如以陳算是一四○五年至一四三六年。

不管它是那一年種植,它的樹齡一定比中央大學的歷史久遠,它是中央大學歷經滄桑的見證者,應是沒有問題的。

 

(文章載自:《求真求實:臺灣第一代體育記者汪清澄口述史》 pp.98~103)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