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心嚮往教師之路的中文系畢業校友陳文信,看見了資深老師改考卷的安逸神情後,決心轉換跑道,順利地考上了台大新聞研究所,後投身記者工作。十月七日返回母校擔任「新聞講座」講師,除分享做為新聞工作者的必備條件外,熱愛母校的他,神采飛揚地回憶起過去在中大的軼聞趣事,期待點燃每人心中愛校、愛社會的小火苗。
想到記者,你第一個浮出的印象會是什麼?在擔任中國時報記者乙職時,朋友的回答令陳文信哭笑不得,有的回應是:「你會上電視當名嘴嗎?」又或是「颱風來時,你會在淹水現場報新聞嗎?」然而回到媒體存在的本質上,是為了造成輿論壓力,藉以監督其他三權,為一個極需正義感的職業。
陳文信便舉例令他印象深刻的新聞事件:位於花蓮縣最北隅的秀林鄉,當地原住民發現盜採砂石情況嚴重,因而告知記者做相關報導,當此事被揭發出來後,才使得有關當局前去做危機處理。藉由記者之筆,繼而影響領導人的決策,正如陳文信所說:「路見不平,執筆相助。」
在大學時期課外活動也相當活躍,身為學生會會長的陳文信,也曾多次為中大學生發聲,有一次為了解決學生會辦公室屢遭小偷偷竊的情況,竟關燈守夜,活捉竊賊,使得現在有許多地方設立緊急電話,直通警衛室。
身為中大的學生,陳文信勉勵學弟妹,不論是否為校園記者,皆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發揮影響力,而信念皆來自於正義感。例如知名的洪仲丘案件,起初並不曉得軍僚的黑暗,軍中的同僚以及洪仲丘的好友驚爆內幕,將消息放在PTT,隨著偵辦調查,事情才水落石出。身為公民的一份子,人人皆須懂得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除了保障自己,也是保護他人。
針對此次講座的主題,陳文信提到了具備記者的四大核心能力,一、「熱情」:來自於對週遭事物的關心,要小心維護心中的小火苗,不讓它熄滅。二、「文筆」:讀起來要讓人看的懂重點,且句句流暢,為此陳文信也提供一個小撇步,在採訪完後回來告訴室友,以你詮釋的方式放入導言,通常都會吸引人讀下去。三、「掌握訊息的能力」:如何運用網路社群或是媒體平台也是作為好記者的不二法門。四、「轉換的能力」,意思指採訪的主題及內容貼近讀者,使讀者能夠有所共鳴,然而在撰稿時需以讀者的角色去看文章,而非以採訪者的角色去抒寫。
大多的新聞題材皆來自於生活週遭,對於記者一職,陳文信認為當記者時,需忘記非記者怎麼看待自己,也十分鼓勵社會新鮮人可以以記者做為第一份工作,從人性的明暗面中,看見自我,也看見這社會處處充滿了溫情。
畢業於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的楊國鑫校友,研究客家文化已逾二十多年,對客家的關懷不遺餘力,將其畢生研究的精華注入在這兩本著作中,分別為《詏.山歌:台灣客家歌謠與文化》和《詏有好食-台灣客家問題與客家學》,這次的新書發表會特地選在中央大學敦煌廣場前,並提供仙草茶、客家粄等美食,讓讀者充分體驗客家「好食」。
對於客家文化的沒落,自二十多年來楊國鑫便不斷蒐集史料,試圖找出最原始的核心問題,再一一提出解決方法,認為學術研究的最大目的在於回應問題,並且具體提出政府與人民之間相互規範的重要性,政府的存在意義便在於回應人民,若政府無動於衷,即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人民需規範政府,客家文化的維護才能有所改善。
此兩本著作中皆以不同的主題切入,並對客家文化漸漸消失的問題進行反思。在《詏‧山歌》中,作者研究前人所沒看到的問題並提出討論,從歷史、產業以及生態的變化去了解山歌的人文改變。而《詏有好食》中,約莫半本的對話方式,深入地點出客家語言文化的沒落消失、客家庄的萎縮消失和客家受到不倫理對待等三大類問題,提出原因以及解決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皆以「詏」來命名著作,是用來表示據理辯駁,並且延續哲學界先人的古典作法,期許在批判性的思考下,將論述的心得予以實踐,那樣的「詏」才是使大家有前途有好食的詏。
現場亦邀請了諸多學者,一同參與客家文化的討論。今年中央大學的大學部正式成立了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首屆客家系主任周錦宏,便從土地倫理切入,認為越熱鬧的地方就越沒有客家文化,客家的本質需要重新思考。來自玄奘大學的薛雲峰老師表示,客家文化是需要透過很多的爭辯而來的,認為只要是真正對客家文化有興趣,在閱讀《詏有好食》時必會義憤填膺,有所領悟。而社運工作者黃文淵更從傳統的客家建築指出,過去的伙房屋以及三合院已不復存在,原因在於產業和科技的衝擊,使得客家文化逐漸式微。從楊國鑫的著作中,不只能看見客家文化的歷程,更可以看見世界觀的高度與深度。
針對客家文化的流失,作者認為短期內並不會有所解決,只會越來越嚴重,但是只要有解決方法,問題就會有所改變。文史工作者黃文淵更進一步表示政治干涉了文化結果,農村問題亦等於客家問題,而政府是最主要的關鍵角色。此次的新書發表會不僅探討客家文化的內容,更像是一場人文思辨之旅,帶領著讀者穿梭歷史的橫切面,將客家的美麗潛移默化在讀者的心中。
原文轉載自 http://sec.ncu.edu.tw/news/headlines_content.php?H_ID=1416
開學前夕,校園開始洋溢著青春的氣息,為期兩天的中央大學2013新生營在依仁堂展開,今年共有1600多位新生,除了原有21個科系之外,加入第一屆「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新生。才上任半年的周景揚校長,以「半個新鮮人」勉勵新生,作好時間管理,enjoy every moment and everything!
揹起行囊,第一次離家生活,課外組特別用影像紀錄新鮮人的新生活,各種心情點滴,還有一路陪伴來校的父母,許多也是第一次踏進中央大學,影像中離去的身影,也象徵開始學習「放手」,各自迎接新的挑戰。
今年的新生營,在管樂社氣勢磅礡的演奏中揭開序幕,校長周景揚歡迎新生加入中大這個大家庭。他說,中大在大陸時期有輝煌的傳統,如今是國內頂尖大學之一,中大學子都有一股與眾不同的氣質,希望未來都能快樂、自信!
他認為,大學時代將「基本功」練好,是增加第一份工作的就業機會,而後續發展的資本靠的是「人文素養」,人際關係的經營、良好的溝通技巧,真誠的關懷、懂得尊重別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需和人比較。」
「大一到大四,由你玩四年。」周校長認為是可行的,重點是作好「時間管理」,懂得分辨輕重緩急,他勉勵學子要多拓展國際觀,多作跨領域學習。最後並引用作家小野的話,「人生的每一段路都有意義,失敗也好,走錯路也好,最後都讓你變成今日的自己。」
為喚起對中大的認同感,課外組今年首次發起「系呼大對決」活動,除提前為十一月的運動會暖身之外,並經由兩系PK,增加學子對系的凝聚力,強而有力的系呼此起彼落,讓整個新生營活動達到最高潮,聲嘶力竭的吶喊,幾乎要將依仁堂的屋頂掀起!
名人演講邀請到愛迪達台灣總裁畢寶元談「熱情與專注」,全程以英文講述其求學過程,如何探索自身的興趣及志向,並鼓勵新鮮人像林書豪一樣,抱持著熱情誠懇的學習態度,學生用「英語」發問踴躍,台上台下互動熱絡,為新生營注入許多知性的學習成長空間。
原文轉載自 http://sec.ncu.edu.tw/news/headlines_content.php?H_ID=1414
為推崇聶華苓(Hualing Nieh Engle)教授的文學成就及其對國際文壇的貢獻,國立中央大學代表團遠赴美國愛荷華市,於當地時間9月16日(週一)傍晚6時假愛荷華大學Levitt Center for University Advancement,由周景揚校長頒授聶華苓教授名譽博士學位。臺灣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的陳幗珍組長等人亦特別參加觀禮,表達祝賀。
周校長表示,聶教授對國際寫作計劃的發想及扶植,四十多年來培育了許多優秀作家,不僅豐富了愛荷華市的文學與藝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指定的「文學城(City of Literature)」,其影響更深及國際文壇。母校很榮幸能夠有此機會,授予聶華苓教授名譽博士學位,表彰其傑出成就。
國際寫作計劃主任Christopher Meriil於致詞時表示,若不是當年擔任作家創作坊主任的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教授來到臺灣出訪,遇到聶華苓並力邀其來到愛荷華大學參加創作坊,之後也不會誕生今日被稱為「作家聯合國」的國際寫作計劃。我們極其有幸,她對文學和寫作的熱愛能夠引領她一路來到愛荷華,開啟了我們觀看世界的嶄新視野。
周景揚校長正式頒發名譽博士學位證書後,聶華苓教授於致詞時提及,她在大學時期開始為學校刊物寫文章;她讀書的時候,前兩年學校設在重慶沙坪壩,抗戰勝利後就回到南京。後來,一路輾轉,從中國大陸,到臺灣,又來到愛荷華。
聶教授為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的共同創辦人。1967年,她與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創立該計劃,聶於1977年至1988年間擔任計劃主任。國際寫作計劃邀請世界各地優秀或年輕作家到愛荷華大學訪問數月,自由討論、創作、交流。四十多載,已自全世界邀請超過一千四百位作家,其中來自臺灣、香港、中國的優秀華文作家逾百位。各國作家彼此激盪文學創作、文化交流,為世界文壇孕育出許多璀璨不墜的文學光芒。
該計劃意義深遠,不僅培育優秀作家自由創作,更使世界各地的文學創作者得以藉此平台交流砥礪。由於其對受時局迫害作家的關懷和支持,以及發掘世界各地作家之間的共通性,1976年,安格爾與聶華苓夫婦由三百多位作家聯名推薦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並獲正式提名。
聶於1925年出生於湖北武漢,1948年於南京自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畢業。隔年,舉家遷移臺灣。1949年至1960年,擔任《自由中國》半月刊編輯委員,主編文藝欄,鼓勵純文學創作,堅持文學尊嚴,多位日後知名的臺灣作家均曾於專欄發表作品,豐富了1950年代的臺灣文學。聶華苓教授不僅為傑出編輯,亦為優秀文學家,現已出版20多部著作,包含小說、散文、評論與翻譯等;小說《桑青與桃紅》英文版更榮獲1990年美國國家書卷獎。
聶華苓教授曾獲美國五十州州長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匈牙利政府文化貢獻獎、波蘭文化部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榮譽。聶促進了愛荷華州在文學、文化、國際交流等層面的提昇,於2008年選入愛荷華州婦女名人堂。2009年,馬英九總統親授親授二等景星勛章,表彰其卓越貢獻。
原文轉載自 http://sec.ncu.edu.tw/news/headlines_content.php?H_ID=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