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 福爾摩沙!台灣海岸百景之美—洪東標的機車環島寫生與創作水彩展
102年9月23日(一) ~ 102年10月12日(六)

展覽開放時間:10:00~17:00(週日休館)

地 點: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展覽室
-------------------------------------------------------------------------
作者簡歷及自述作品精選專文 |觀點 | 活動花絮回選單

Wow, Formosa! 哇, 福爾摩沙。
台灣海岸百景之美 — 洪東標的機車環島寫生與創作水彩展。

洪東標是台灣著名的水彩畫家,已經畫了幾十年水彩,在56歲那年花了56天以機車環島寫生,寫下台灣海岸百景。
在這個電子影像充斥的年代,為什麼還需要寫生?就如同畫家自己的體認:”寫生就是以最真誠的方式擁抱自然”,”你必須身歷其境才能畫得出當下的溫度濕度和風吹來的味道”,寫生不僅寫下面對令畫家感動的視覺形象,也內含了對寫景當下的身體記憶,接受美景,也接受美景呈現的條件。真誠地接受一種真實,就好像喜愛一個人的時候接受他(她)所有的優點與缺點。
為什麼選擇海岸?台灣是一個海島,「福爾摩沙」這個名字來自於第一次從海洋望向陸地的感嘆。海岸,是各種海洋與陸地的對話關係,風景畫中的「山」、「水」這兩個元素必然在場,你可以用各種文體來描述這種關係。其次,台灣的高山很美,台灣的森林很美,但只有海岸是連續的,既真實地美醜連續,更可以用腳紮紮實實地繞她一圈,東標的每幅海景都精準地標出它的GPS座標。
那麼,為什麼使用機車—這種有點”原始”的交通工具?東標說他機車環島寫生已經遲了30年,指的是30年前他已經具備了這樣寫生台灣一圈的條件:足夠的表現能力與交通工具。今天,表現技巧已經早已不是問題,繞一圈的方式呢?趕路的人一天就可以開車坐在有空調的鐵盒子裡環島一圈,但這種免於日曬雨淋、疲累受凍的方式,同時也剝除了”當下的溫度濕度和風吹來的味道”,就像用Google Map街景服務繞台灣一圈。沿著這個南北不及400公里的海島,東標的機車跑了超過3000公里,滲入到台灣海岸的每個隙縫裡。從碎形觀點,這,很真實;從生命的角度,這,很豪華。

東標從2006年起擔任了新創立的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兩屆理事長,精力旺盛的他將台灣水彩畫活動推上一個新高峰。2012年卸任後的機車環島寫生對他而言是個人的圓夢之旅,對作為觀者的我們,或許最大的受益是重新學習以真誠的心與眼,關懷我們唯一共同擁有的這個美麗之島。

--------------------------------------------------------------

台灣海岸百景之美—洪東標訪談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洪婉馨、江珠綺 2013/08/01新莊專訪

一、以台灣各地海景入畫的作品櫛比鱗次,但卻不曾見以環島寫生紀錄台灣海岸景觀的系列作品。請問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您興起機車環島寫生的想法?

其實這是一個夢想。我在大概像你們現在這個年紀的時候開始出來工作,每天騎著機車上班,在那個年紀你總是會有個夢,想說總有一天一定要騎著機車環島。可是後來結婚、生小孩、有孩子要養,機車環島的夢想就因此一直沒有去實現,不過開車環島倒是走了幾趟。一直到看到電視廣告裡面的不老騎士,想說人家年紀那麼大了都能環島,我為什麼不行,剛好我也退休了,所以就想說那我也來環島一次。
環島對所有人來講都是做得到的,但對畫家來說卻不見得是大家都會有的想法。那我想我既然身為一個畫家,是不是可以藉由環島,在圓自己的夢想之外,也為藝術創作多一些豐富的內容?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後我就開始醞釀,看到底要怎樣才能在實現夢想的同時,還能為環島之旅留下特別的紀錄?所以後來才想到說一邊騎機車環島,一邊畫台灣的海岸景色。台灣是一個海島,海岸線曲曲折折,有很多人畫過海岸景色,但沒有人完整的紀錄過台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跟一些朋友交流這個想法,他們也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紀錄方式。到底葡萄牙人所看到的台灣海岸有多美,所以才有「福爾摩沙」這句形容的話?福爾摩沙這樣的名稱在台灣已經流傳五百年了,但卻沒有一個完整的紀錄,這種事以前沒有人做過,必須要有人來做,我想也是有道理,所以就開始規劃這個寫生計畫。
很多人都會問機車環島的話東西要怎麼帶,一開始我也有想過這些問題,後來發現其實很簡單。我把東西分點寄放在不同朋友家裡,去到那裡再補給。那因為我的目標是畫一百張畫,但我不可能把畫完的畫都帶在身上,所以我到一個地方就打包,把東西寄回台北。台灣最棒的地方就是很方便,所以環島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有一些畫畫的朋友知道我環島的消息,就說那我跟你一起去,其實我嚇到了,為什麼呢,因為我一個人受苦受難就算了,人家跟著我,我就有責任,如果對方出了什麼狀況我會很過意不去,所以我就委婉拒絕了。但大家一起寫生其實是很有趣的事情,所以我出發前在每個縣市都訂了一個半天的公開寫生活動,我會在網路上公佈時間,請朋友和學生幫忙宣傳,定一個定點大家一起畫台灣海岸,畫完大家拍個照,然後我就可以繼續原本的環島行程。會逐點有一些公開的寫生活動,最主要是因為大家的盛情,而且也希望能跟在地的畫家交流。比如說我到台南,台南畫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一起互相認識、交流、觀摩一下,這都是很好的事情,所以我當時就分配每一縣市都有半天的公開寫生活動,也剛好老朋友們都很支持,就大家一起來畫。

二、您畢業於西畫組,為什麼最終選擇以水彩為創作媒介?您常慣用的水彩紙與顏料有哪些品牌?

其實當我們在進大學的那段年齡是很青澀的,而且不太理解藝術,尤其在師大那個環境,你出來準備當老師,所以你什麼都要學。一般來講,我個人是我對水彩的一種熟悉程度,台灣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是考大學要畫水彩,這個在國外是不盡然,所有高中生在準備考大學美術系的階段一定要接觸水彩。其實我對水彩的喜愛除了它非常方便、經濟,水的特點也比較符合人性。我常開玩笑講說,人體裡面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水,用水來畫畫很自然;我們畫油畫,如果人體裡百分之七十五的油,那就完蛋了對不對!所以我是覺得水彩是非常具親和力的媒材,它的方便性,再加上台灣的特殊性。台灣現代藝術發展從石川欽一郎開始,他帶領台灣的現代藝術發展一百多年;1949年後,有一個大陸的水彩畫家馬白水到台灣來,擔任師大的教授,又到教育部去編寫當時中等學校的教科書,在沒有課綱標準時,他放了很大篇幅的水彩在裡面。所以早期教育部頒布的教科書版本,有很大部份是馬白水教授水彩技法的介紹,我們在那個年代看那樣的書,就對水彩特別有好感。到了大學之後,會有老師的影響,例如教我的李焜培老師、劉文煒老師等。他們在水彩創作方面都非常的傑出,他們的生活型態跟那種溫文儒雅的風範,我們會覺得當一個水彩畫家是一個憧憬。雖然到了研究所還是會畫一點油畫、水墨、做一些版畫,但最後還是選擇水彩,我覺得是個性,另一個就是老師的影響,最後就是我覺得水彩有很大的挑戰性。它的創作技法不容修改,不像油畫可以刮掉重來,還可以用不透明的方法把它蓋過去,水彩在一個畫作裡,是要表現畫家一筆不修改的肯定與自信。它的難度不像大家的認知,是進入繪畫領域一開始的媒材,你在初步接觸時,它是很容易的入門,但要再往上提升有他的難度。所以,有一句話形容水彩「易學難精」,我覺得這個挑戰性也滿有趣的。
我現在的水彩顏料基本都是進口的,台灣也沒有什麼好的水彩,以前我們當學生是用王樣、雄獅,那適合小朋友玩一玩。我們講說水彩的細緻,其實是顏料粉,再加甘油、蒸餾水把它變成細管裝的,這個部份,我現在用的都是英國顏料─牛頓(WINSOR & NEWTON),最主要是它方便買。那這是台灣進口的老荷蘭(Old Holland),現在幾乎買不到,然後,最近開始有用一個牌子是義大利的,叫做美利藍(Maimeri)。另外還有塊狀的顏料,這是人家送我的,它很有趣但不實用,適合畫戶外小品,沾水就可以把顏料沾起來,但這個我沒有用,我覺得創作用這個很麻煩。不過坦白跟你們講,我現在幾乎很少花錢買顏料,都是廠商贊助,他們希望透過畫家用他的顏料,用出一點心得後,就會幫他們說說話,有點代言的意思,所以我現在除了牛頓以外,也在用義大利的牌子。

我現在大部分的創作還是用法國Arches的紙張,畫速寫會用一點日本水彩紙,早年會用英國的水彩紙,像山度士(Saunders)跟華特曼(Whatman),它進口的量少,台灣有時會缺貨。台灣畫家最喜歡的還是Arches,有時候我還會用一些雜牌子,所謂雜牌子其實他還是很有名,所以不一定。很多水彩畫家不知道水彩紙要先裱過才能畫,所以我裱過再畫會很平整。先把紙張全部打濕,吸飽水它會膨脹,多出0.2公分,然後放到木板上,用碰到水才會黏的膠帶將它的四邊固定,等它乾,它收縮就會很平均,繃住後就會非常平,所以我在畫的過程中就不用擔心哪裡會凹凸,哪裡會積水。然後我又多貼一條紙膠帶,在畫時,水就不會滲到畫中,當然有些水會滲進去,這沒有辦法;另外,他會留一條細細的白邊,會滿好看的。我畫畫都是這樣,這樣成功率會非常高。有時人家會說我怎麼這麼龜毛,不是紙張拿來就畫,這也可以阿,我常常出寫生也不得以,一天出去寫生四、五張,你不可能帶四、五張裱好的板子出去,所以,我紙張帶著就出去畫,但它就會皺皺的。光線照就知道了,它會凹凹凸凸,如果你覺得很滿意要展出,就要再托一次,我都會去處理這些細節。

三、在這系列環島寫生作品中,您選景的標準為何?是興之所至的即景紀錄,還是會將當地著名地標或景觀也納入考量,以呈現各地風情?

這個問題很好,很多人對我這次118張寫生作品的選景標準很好奇,其實我出發前有作功課,我拿了一份台灣地圖,從最北邊繞一圈,選了76個點。為什麼會選這76個點?這76個點大部分都有它特殊的意義,比如說很有名的地方,像是野柳,野柳的海岸很有自己的特色;又比如說到墾丁,一定會有人想到鵝鑾鼻燈塔,還有貓鼻頭岩石,這些有名的地標。所以我就沿著台灣的海岸邊選了76個點,這76個點大部分大家都聽過,耳熟能詳,具有代表性的意義。但因為我的目標是畫100張作品,所以有76個還不夠,於是我就上網,或請朋友告訴我一些私密景點,有提供給我的我都很樂意去。再另外的話就是要自己去尋找,所以人家開車沿著台灣海岸公路繞一圈環島大概1200公里,頂多1300公里,但是我騎了3042公里。為什麼會差將近三倍這麼多?這是因為我騎的是海岸小路,這種小路就是你一定要繞出去看看才知道有沒有景可以畫,有時候碰到河流的出海口,沒有橋可以過去,這時候就得繞出去,繞個橋,再繞出去,這樣曲曲折折,騎的都是小路,不過幸好摩托車很方便。開車的話有時候那些小路都沒辦法走,騎腳踏車的話也不行,因為會太累。所以我用這樣的方式去找了其他的景點,也因為這樣,我超過原本設定「畫100張作品」的目標,總共畫了118張。

如果說再環島一次,我還是可以再畫118張,但是完全不一樣的作品。為什麼呢?因為季節、時間和天氣的關係,這些東西的改變,你所看到的東西也會跟著改變,所以說台灣的海岸「百景」是不是真的只有100個點?其實當然不只。例如我去東北角的時候剛好是五月,那時候在海岸邊的岩石上開滿了黃色小花,非常漂亮,但六月去的話就沒有這些花了,季節一過就看不到,所以可能你寫生當時看到的是很美的景色,但別人再去同個地方時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情形。

四、在長達56天的環島旅程中,必定有旁人無法體會,甚至出發前無法預料的情況發生,是否能跟我們分享最令您印象深刻的旅途經驗。

這是很多人喜歡問的問題。其實我在出發前就已經做好一定會受苦受難的心理準備,像下大雨。我在東北角的時候正好下起大雨,在大雨中騎機車的話一定要全副武裝,但那時候已經是五月了,天氣很熱,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亭子休息,想說把雨衣脫掉好了,結果脫掉後發現裡面全部都是濕的,因為冒的汗全悶在裡面,結果外面是濕的,裡面也是濕的,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全身濕透,但也沒辦法,行程還是要繼續走,因為這種狀況其實早就有心理準備了。
不過我在這次環島過後覺得台灣的人情味真的很棒。我的一個學生在我出發前告訴我,說這次的環島應該會有很多人有興趣贊助,一開始我還想不到什麼贊助,她說老師你環島總是要住宿,需要睡覺休息的地方,這部分就交給我,我來幫你找住宿的地點。原本我是想說等騎車騎到覺得天色已晚的時候,再隨便找個旅館住進去就好,省事又方便,也蠻有機動性,但學生跟我說如果事先找好住的地方,心會比較安定,不用擔心今天晚上會露宿街頭,我只要把環島的行程告訴她,大概哪天會到哪裡,然後她來幫我打電話訂飯店。正因為她這樣主動幫我打電話連絡,我後來幾乎每天住宿都是人家贊助的,很多飯店都很熱情的接待我,一到飯店,總經理就來幫你安排,一起吃飯、聊天。大家也覺得我在幫台灣海岸作紀錄是一件很棒的事,希望能盡一些心力,所以除了免費提供食宿外,有好幾個飯店還在網路上設立專區,隨時把我在部落格上po的文章連結過去,蠻有意思的。我們台灣人就是這樣子可愛,這次環島的一路上都是這樣,所以整個56天下來,我非常能夠體會什麼是台灣的人情味,真的很棒。

我本來是打算車騎到哪裡,如果發現這裡很棒,想多留一天就多留一天,行程留有很大的空間跟彈性,但住宿先確定好的話就會變成要盡量去照著計畫走。按照計畫走的話有個優點,就是我不用再花時間和心思去想、去找今天晚上要住哪裡;缺點就是比如說我覺得這個地方很棒,但它離我晚上住的地方有段路程,所以沒辦法好好的在現場畫,這個時候我就會拍拍照,等回去的時候再畫,大概是這樣。所以在我118張作品裡面大概有一半都是後來回來再畫的,有一部分是因為不滿意,回來的時候決定要重新畫過,那其他的話就是以現場寫生的作品直接展出。

五、現在許多學生都是到現場拍照後,再回到畫室直接臨摹照片或使用多張照片組合的方式來作畫,您對這種創作方式的看法為何?請您談一下您自己現場寫生與回到畫室作畫經驗之差異?

這個問題很好,可以給大家認識藝術創作真正的意涵,早期沒有相機的年代,畫家怎麼畫,有相機後又怎麼畫。我最近去美國看了幾間美術館,十九世紀後照相機發明,已經開始在用相機作為輔助資料,如果到了二十一世紀還不會利用相機這樣的輔助工具,其實跟傻瓜一樣,你不可能每天在外面風吹日曬雨淋。事實上,在沒有相機的年代,絕大數的畫家也都不可能實地寫生,還是要在室內完成,他可能去畫一些速寫,回來繼續畫,有問題再去現場看。以前我都有一個問題,古代人物畫衣服的轉折是怎麼畫的?因為模特兒總要休息,他一回來衣服的皺摺又變了,畫家不就一直再改?其實衣服的皺摺是用木頭架子釘好,衣服披在那,衣服的皺摺就固定在那邊幾個月不動,人物是套上去的,所以古時候畫家有他們的方法。現代畫家有科技幫助,用照片畫畫我覺得很棒,但是他有陷阱,我常跟我的學生講,不要迷失在照片的氛圍裡面,往往照片是記錄當時的情形,而且這個記錄是不真實的。畫家跟照片的關係非常微妙,你要先理解那個照片能不能記錄你要的,這次我出國拍了很多照片要回來畫,每一張照片都一定要過濾、調整。你們都知道,鏡頭已經幫你設定成廣角鏡頭,你拍到的畫面,跟你看到的,比例是被扭曲的,團體大合照時千萬不要站在旁邊,臉會扁掉、變胖;站在中間臉會變小、變瘦。鏡頭是把它壓縮到一個畫面,它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把中間推後,才能把旁邊容納進來,變形的畫面結構,在真實的眼睛看是不一樣的。我常跟同學分享幾個經驗,第一是鏡頭它變形了,你要怎麼去改變;第二是你怎麼畫出超越照片的一張畫。因為畫是一個理想美的境界,不是追求自然美,照片它只是一個自然美,而你追求創作的目的在哪裡,記錄自然美還是創造理想美?如果是記錄自然美,那照相機比畫家還快速,它可以做得比你還好,不需要畫畫,所以你要去超越,我引用謝明錩講的話「照片是用來超越,不是用來抄襲。」畫家一定要有一種心態,當我看到一張自己拍的照片很棒,它有沒有可以超越的地方,這個出發點很重要。我的標準是,自己要畫的照片自己拍,第一是原創性和剽竊的問題。你在現場看到景很美,因為時間不夠,所以把你的感動它拍下來,回過頭你還是把當時的感動透過細節,將它移植到畫面來,這是一個滿原汁原味的東西,我認為它不是複製,因為它是你直接的感動。我們看現場是看到360度所有的場景,這個地方被你取景是因為它構成了一個環境的條件,讓它成為畫的一部分,但是我們看照片只有畫的一小方塊,所以我覺得那種感動是間接的。而且自己拍的照片沒有法律責任,用別人的照片會有法律的問題,台灣發生過這種事情,剛好是我的學生去用人家的照片去畫畫,結果現場展出來被抓包,我出面去解決。第二是雖然有人認為我畫出來就是不一樣,那有什麼關係。雖然不會有法律問題但有道德瑕疵,我覺得這是畫家應該要有的基本素養。我都一直跟同學講,如果是練習、習作,自己拍不到好照片,可以引用別人的照片,但是發表作品不一樣,那是創作,創作就是有創造性的東西,不是模仿。所以臨摹的作品不適合拿來展覽,這些都是要給學生的概念。照片畫畫是很好的東西,只是有一些部分要考慮周詳。

回畫室創作是方便,像七月這麼炎熱的天氣,我還是可以在這邊吹冷氣畫畫,完全不受天候的影響。寫生是直接的感動,就像我在海邊寫生,我可以吹海風,我有一張畫非常有趣,會有一些周邊的故事,例如這張。在東海岸的三點多,太陽已經被海岸山脈遮住,所以在沙灘上架起椅子吹海風,沒有陽光,哇!好舒服!傍晚原住民要把漁船推下海捕魚,所以跑來一群人來看我畫畫,他們就說:「喔!你在畫我的船喔!」我說:「對阿。」他們說:「可是我要去捕魚了。」我就說:「可是你推走了我就不能畫了阿!」我跟他們對話,很有趣。我覺得寫生是一種臨場感,但寫生時間有限,天候一直在變,光線跟色彩都會改變很大,所以這樣一張的畫,我頂多畫到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是極限。寫生是這樣的,第一,它有時候是考驗一個畫家的臨場反應,他必須快速去掌握你所看到場景的重點,只能抓重點,不能什麼都要,怎麼去構圖,怎樣把一個程序、步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我把它當成是畫家基本功夫的訓練、培養。更重要的一點是你可以感受到那個氣氛,海風在吹,一個鵝卵石硬硬的頂著你的屁股,然後海浪的聲音,原住民準備出海,在那邊講話,此起彼落遠近不同的聲音,把你整個情緒帶進來,融入這個氛圍,在那樣的畫出來非常真實。當然看畫可能體會沒有那麼豐富,但我覺得那是畫家創作過程的一種享受。像36x51公分的規格都是寫生本,那另外像這種規格,就是特地為了這樣的場景去裁出來的。

六、在台灣西洋繪畫扮演著啟蒙角色的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表示,台灣受到熱帶氣候影響,光影對比強烈,使物體形狀與色調都洋溢著生猛強烈的南國特質。您長期以畫筆記錄台灣之美,您是否贊同石川的說法,或是您另有一套詮釋?如果要以一種顏色代表台灣,您會選擇哪個顏色?

從石川欽一郎的眼中來看台灣,的確會有很強烈的南國特色,因為他本身就是北國人嘛,那我們本來就生活在台灣,在這片土地上成長,看這些東西看得很習慣,所以如果要有南國特色的話可能就要再往南找,比如說菲律賓,我們才會覺得那是所謂的「南國」,所以這種想法其實是因為不同角色與土地之間所衍生出來的不同關係。石川欽一郎很喜歡寫生,他早期畫了很多台灣的風景,再把這些作品拿回日本展覽,那因為很多日本人對台灣的土地比較陌生,所以看到的時候會驚嘆台灣原來很美,所以基本上在觀看的角色和角度上我們就已經是不一樣了。
如果要說特色,我會覺得台灣其實就是少有季節性的變化。少有並不是沒有,就像我剛剛說的海岸邊春天才會開的花,到夏天就沒了,所以仔細比較還是會發現色彩變化其實蠻豐富的,那像這種細膩的變化就可以透過畫家的眼睛去把它觀察出來。
以這次的海岸紀錄來講好了,台灣雖然是個小小的島嶼,但對畫家來說,海岸豐富的變化性,就是一個很難不讓人去關注的部分。台灣只有3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沿著海岸線你可以看到非常豐富的景觀。很多人說台灣的西海岸很醜、很貧瘠,沒什麼內容,但事實上透過跟海岸住民的互動,它會產生很多人文元素,比如說風車、舢舨,這些東西讓原本單調的自然風景加入很多趣味。像是這幅畫裡面有人在遮風的棚子旁邊釣魚;或是漁民在水上架的捕鰻魚苗的網子,夏天沒有魚的時候也不收,就讓它每天跟著潮起潮落;或者像林務局為了種植海岸林來定沙,但風太大的話樹木長不起來,於是就編竹籬笆,一排一排的架在海岸邊,久了也成為一種景觀。很多人說這些東西是人為的,破壞原有的景色,其實不是,你如果用一種寬闊的胸懷來看的話,這些其實就像是地景藝術,是一種區域性的特點,我覺得很棒,所以我也畫。整體來說,東海岸講究的是自然景觀,那西海岸就是比較多人文特點,例如這幅裡面的養蚵人家,一對夫妻在水裡綁蚵架,把大鐵盆用繩子綁在身上,蠻有趣的,這些東西都是在台灣西部海岸可以看到的人文景像。

關於顏色的部分我自己其實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我畫海的時候用很多藍色,畫山的時候用很多綠色,很難只用一個顏色來代表台灣。不過如果你說綠色的話我同意,因為台灣四季常綠,給人一種綠色大地的概念,但我的話會比較傾向藍色,因為台灣是一個海島,所以從海洋性的角度來看的話,我覺得藍色是蠻適合代表台灣的顏色。

七、似乎很少看到您以城市風景入畫,大自然對您有什麼意義?如何選擇寫生的地點?

其實創作心態的改變,跟你表現的材料與技巧都有關係,什麼材料適合畫什麼東西,什麼技巧適合表現什麼樣的題材都有相互影響。最近十來年的創作都偏向自然題材,但之前早期就比較偏向建築、人文,你可以看《台灣名家美術100年》,之後就開始走向自然風景。早期很多人認識我,是我畫塊面分割的形式,但這種畫法已經過了20年,我開始想要改變。一個藝術創作者應該要不斷有新的理念、新的想法讓自己的創作更多元、豐富,所以不同的創作階段有不同的面貌,這個階段大部份跟建築、靜物、人相關。現階段回歸到一種比較直覺的創作方式、具象風景為主,這也與機緣有關。我在零六年接任水彩協會理事長時,跟台灣幾個單位合作,譬如玉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林業試驗所、馬祖文化局、桃園文化局,都一直在做台灣在地風景題材的主題創作。所以這樣一系列機緣的關係,為了畫台灣的森林,我們要走入森林去寫生,我們住在裡面很過癮。

我常常帶學生去寫生會討論,基本上是教學單元的延伸,而我自己去寫生通常是跟畫家,通常會有區域討論。帶學生出去寫生的好處是,他們都會把行程安排的非常好,譬如去喝個下午茶,畫個畫,因為我現在教學的學生很多都是退休的,所以他們很懂得生活,寫生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那我是一定會畫的。第一是因為個人喜歡寫生,喜歡畫;第二是學生一定會看,他們很好奇看我怎麼寫生。大部份寫生地點都會先規劃好,有幾個考量:一是時間夠不夠;二是地點、天氣適不適合,有很多因素會干擾。有很多你覺得很棒的地方,第一個反應是我先拍照再說,當你掌握這個景後,就可以開始畫,甚至之後可以再來。

八、您完成全台環島機車寫生之旅後,接下來有沒有其他或國外的寫生計畫?

很多人跟我說這次美國之旅太貪心了。我兒子在波士頓大學念書,我來不及去參加他的畢業典禮,他要繼續留在美國工作,累積一點經驗,三年來我沒去看他,所以我就安排一個假期,全家就在美國旅行一個月。我就很貪心,想說如果我在美國留一個月,要不要留下一點記錄,我跟我太太說:「我要橫跨美國,一個月應該夠吧?」我兒子就跟我說:「我同學開車橫跨美國,花了兩個禮拜。」我就問他:「是不是兩個禮拜都在開車?」他就說:「對。」我想說一個月應該會好一點吧。後來因為我女兒學校有事,由於機票價差的問題,我就先跟太太去美國,她拖到6月28日才去。我跟太太從西雅圖一直玩到舊金山去接女兒,所以我們在西岸耽擱了四天,6月29日才開始往東走到紐約,7月22日從紐約回台灣。我租了一部車,走了9000多公里,我自己都不曉得有這麼遠,當然,有很多小路繞來繞去。我帶了速寫工具箱去,只畫了8張,太少了,我想說至少畫30張,一天一張,拍照當然拍了很多,但時間不夠,常常要趕路。不過明年的六月,我會有一場個展在台北的吉林藝廊,就是展這個系列,現在還不敢講展出件數,因為還沒開始準備,大概40到60張左右,但絕對不夠。如果時間允許,我會再把這個過程寫一個記錄,或許還會有一本小書,展覽是一定會辦,但畫冊可能會考量到必要性,如果寫書就不出畫冊了,把畫的比重放大,文字少一點,就把它變成類似圖文書的形式。



 

-------------------------------------------------------------------------
作者簡歷及自述作品精選專文 |觀點 | 活動花絮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