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ine-紙本創作聯展
展期:103年3月17日(一) ~ 103年4月5日(六)
開幕茶會:103年3月18日(二)10:30
展覽開放時間:10:00-17:00(週日休館,週三延長至19:00)

地 點: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展覽室
-------------------------------------------------------------------------
作者簡歷及自述作品精選專文觀點活動花絮回選單

「∞ zine-紙本創作聯展」訪談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洪婉馨、江珠綺

  1. 請與我們分享關於「∞ zine」的誕生緣起。
    印象中是2012年10月左右吧,當時我們幾個人(王淑慧、林劭貞、徐銘宏、劉旭恭、薛慧瑩、蘇力卡)正在籌劃2013年的「百元zine」展覽。
    在一次聚餐時,蘇力卡提到有個可以在中央大學展覽的機會。那個時候也沒有想太多,直覺應該很有趣就答應了。我想這次參加「∞ zine」 的插畫家們,大概也都是這樣的心情。
    很開心的是,這次「∞ zine」算是我們幾位的第二次合作。與第一次不同的地方是,百元zine參加的人較多,這次「∞ zine」只有8個人我們可以把〝焦點〞放更多在參展人的身上。
    所以「∞ zine」的展覽主視覺,我直接畫出八位插畫家的樣子,用一點小幽默帶出「∞ zine」的∞ 符號。


  2. 「∞ zine」中的eight像似數學的「無窮」符號,請問有什麼特別的涵義?
    我們在「∞ zine」的臉書粉絲頁上寫了這樣一段無理頭的話介紹自己:「∞ zine 唸做 eight zine,是8位喜好紙本創作的朋友厚著臉皮+硬著頭皮,有頭有臉一起搞的一個紙本創作聯展。」
    不了解的人一定很好奇,為什麼要厚著臉皮、硬著頭皮辦展覽呢?
    其實、獨立刊物與zine、在歐美或是日本已經蔚為繁盛,在台灣近幾年雖然都有類似的展覽熱鬧展出,但跟獨立書店林立的國家相比,這個土地還有許多事需要去做。
    所以「∞ zine」才說,厚著臉皮+硬著頭皮。
    因為厚?臉皮,紙本創作才經得起風吹雨打;因為硬著頭皮,獨立刊物才經得起日曬雨淋。
    將8轉個角度,成為無限的符號,也是我們對自己土地上紙本創作文化的一個期許。期許這塊土地永遠可以是一個讓人感受到創意無限的文化寶島。


  3. 這次展出的作品請問是否有共同的主題?能否談談每位創作者想傳達的理念?
    八位插畫家的作品並無共同的主題,唯一的條件就是完成作品必須是紙本(zine)的形式。也許有人會問,什麼是zine?簡單的說,zine就是一種紙本創作,非營利為目的。zine通常散發?強烈的主觀思想。這就是zine。

    王淑慧的作品是「味道」,淑慧說「有很多味道會在人生中留下抹不去的記憶,這是一本關於懷念味道的小書,很適合在這樣的季節裡閱讀。」

    林劭貞的作品是「失去你之後,我是這麼想的」。劭貞說「人生,就是不斷學習擁有與失去的過程。失去你之後,我該怎麼想,才能讓自己不那麼傷心?
    這裡有三封寫給「失物」的分手信,細數在書本裡、電影裡、歌詞裡、生活裡一一撿拾的力量。信送出之後,傷口才能癒合,才有力氣擁抱更多的擁有……」

    徐銘宏的作品是「家的杯子」,銘宏說「杯子是一種很有禪意的生活物品。它不斷地演繹著〝空〞和〝有〞。
    家,一個讓我們〝修行〞的地方。讓我們學習與愛離別,和怨對相處。」

    程一心的作品是「OLIVER original ideas」,一心說「塗鴉是所有創作的源頭,也是最單純的有味創作很多作品。如果把色彩元素抽離,往往可以看到更具魅力的原創感受。米開朗基羅曾說:「人是用頭腦作畫,而不是用雙手。」這句話深深的影響著我。長時間塗鴉創作的我 累積了不少我想是讓他們集結出發和大家見面的時候到了。」

    劉旭恭的作品是一篇短篇漫畫,故事大綱是「一位老人擁有城裡精華區大塊土地,卻從不開發,失敗的房仲們派了一位菜鳥去博感情,最後老人過世,遺囑指定菜鳥繼承,但是他在南部的爸爸卻一夕之間因政府徵收而失去土地,菜鳥最後決定依然保留這塊土地。」

    達姆的作品名稱是「一隻貓的深夜旅行」,達姆說「以無文字黑白連續圖畫說一隻貓深夜旅行的故事。是從自己想畫的內容:貓、交通工具、城市,發展出的故事。」

    蘇力卡的作品是「森林裡的裁縫車」,蘇力卡說「接觸裁縫,為我的生活打開了一種不同以往的氣息,生活中的人事物好像都在縫紉之中有了記憶,四季也在裁縫之中變得鮮明。於是我想用一本zine收藏這些心境。」

    薛慧瑩的作品是「我的A to Z」,薛說「將生活中自己喜歡的各種事物或想法,透過開頭字母A到Z的語詞,以單色插畫表現出來。」

  4.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們開始以插畫來進行創作?
    王:因為喜歡圖畫書,自然而然就這樣走下去…

    林:我並不是插畫工作者,所以並不是以一般所定義的插畫來創作。對我來說,我只是從小就喜歡用圖畫與文字來表達想法,長大後的創作自然也是以圖文表現。

    徐:小時候,在畫圖這件事上特別容易被鼓勵,可能是這樣子培養了興趣。

    程:畫畫是我充電最快的方法,選擇創作成為我的終生興趣,也是因為只要一張紙一支筆 就可以讓我快樂好久好久。

    劉:我去上了陳璐茜老師的手製繪本課程,開始以畫畫來進行創作。

    姆:大學畢業後工業設計的工作相當苦悶,以畫畫來抒壓。

    蘇:因為原本所學就是繪畫,也喜歡閱讀,大概在2000年那時候於職場轉換之際,開始為出版社的書籍畫插畫。

    薛:以插畫為謀生工具的我,有一天忽然很厭倦出版社千篇一律的上色需求,所以開始創作(可以為自己而畫)

  5. 能否請您談談創作手工書與單張插畫時,兩種不同作品形式的考量?
    王:書的形式必須考量前後頁故事的聯結,而單幅較自由。

    林:雖然不是職業插畫工作者,但感覺手工書創作的空間相對而言大了許多,是可以盡情表現自己想法的創作形式,而插畫就比較需要考慮與文字的搭配或呼應。

    劉:手工書考量的是文字、圖像、版面和裝訂,單張插畫考量的是造型、構圖和色彩。

    姆:單張插畫大部份是為工作而做,過程比較嚴謹。自製書用的是比較輕鬆的方式,讓作品自己發展。

    蘇:創作手工書時,會思考比較多關於紙張紙質、開本、整本書的色調、以及與文字之間的呼應關係…。繪製單張插畫,則會把重點放在一個畫面的平衡美感與完整性。

    薛:一本書裡的圖會注意要有輕重穿插,單張插畫則可以不用考慮這點。

  6. 依您們的觀察,國內購買zine的觀眾(消費族群)大概是哪些?您們是否有鎖定特定族群來進行創作?
    林:我個人覺得,國內購買zine的族群仍侷限於插畫工作者/愛好者或美術相關工作者,但其實zine的創作不限主題與範疇,讀者群應該可以更豐富多元的。我在進行創作時並不會以鎖定特定族群,我的zine純粹是我對生活的記錄,以及對我感興趣的知識主題進行整理,與同好分享罷了。

    劉:購買zine的族群以有經濟力的年青人居多,我沒有鎖定特定族群來創作。

    蘇:國內購買zine的消費者應該還是屬於小眾族群,我個人並沒有做過精確的數據研究,在創作時也沒有特定的對象,不過,收藏我的zine的消費者似乎以女性消費族群居多就是了。

    薛:我本身就是zine的購買族群。我想會作zine的創作者一定也都會是購買者吧!我只是作自己想作的zine,沒有去考慮購買的消費族群這塊(這就是作zine非常爽快的地方啊~)

  7. 若一般人(非專業圖文創作者)也想製作一本Zine,要如何著手?可否給初學者一些建議?
    林:其實zine不限於紙本形式,隨著科技發達,電子zine也是未來的趨勢。而紙本zine的創作也不該裝腔作勢或過份講求精美,應該用自己慣用的方式與媒材記錄生活,用最簡便的方式裝訂成冊也可,真誠才是最重要的。

    徐:不要怕做得不好,初學者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意。

    劉:找一個有興趣的題材,以文字和圖像來表達,做成一本書。

    薛:因為zine的形式很多元,不會畫畫的人也可以寫字、拍照、剪貼……用各種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製作一本zine。

    姆:just do it!



 

-------------------------------------------------------------------------
作者簡歷及自述作品精選專文觀點活動花絮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