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llow Ups ] [ Post Followup ] [ 露天論場 forum ] [ FAQ ]

Re: 關於「紅色小提琴」二三問之我見

這篇文章是由劉光能 寄出的
15, decembre, 1998, 10:02:38

是回應: 關於「紅色小提琴」二三問...... 由lance 於 13, decembre, 1998, 18:31:38: 所寄出之文章


「有些問題想請教劉老師和導演Francois Girard」

我會如我所承諾的那樣,把問題轉給導演本人。

可是,我也得聲明在先:「紅色小提琴」才完成沒多久,今明年會是導演應邀到世界各地「促銷」--是的,藝術電影不像商業電影,沒有強大的「宣傳機器」做後盾,往往更需要創作者親自出馬!--所以他幾時有空、想起有觀眾提過問題…,實在很難說。請你保持耐心…而且得帶一點「隨緣」的心理準備。

「此外就我所觀察的,在這五段劇情結構中,導演似乎有意展現出一種主角與提琴逐漸疏離的關係」…「 第五段,主角甚至不會拉琴(至少沒在片中出現過)」…「 我想問的是, 導演是否有意圖表現出這樣從親密到逐漸疏離的關係?」

既然你也問我(不管是不是基於禮貌的理由),所以這裡我無妨先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逐漸疏離」的說法很有趣,特別是在上海那一段,男性音樂教師(他的層次當然和前兩段的天才音樂家有差別)看來對手中所有的西洋樂器一視同仁(而不像是專為搶救這把「紅提琴」而獻出一生),似乎頗能呼應你的感覺。

至於第五段,我倒是覺得,這位樂器鑑賞專家才是全片唯一「了解」而且「感受」到這把琴對造琴師的重要性--它蘊含了他對妻子的深情、期望他的妻子可以隨著這把他確定足以傳世的琴成為永恆的愛意--的人。也許這就是「知音」的極致吧?

說到「感受」,片裡不是有一段鑑定途中突然出現臨盆鏡頭的insert嗎?當時有觀眾提出疑問。我則認為那是樂器鑑定家和造琴師之間一段橫跨三百年的心靈聯繫的剎那。

所以,經過中間的疏離,前後的愛情主題是不是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

我還得補充一點:我認為第一段的造琴師把他對妻子的愛灌注到琴中,第二、三段的音樂家是因為愛音樂所以愛這把可以讓他們的天才盡情發揮的樂器;第五段連接第一段,鑑定師因為幾乎身歷其境感受得到造琴師的「原愛」,所以愛琴。

至於你所說的疏離,我比較不認為主要是存在於「劇情」之中,而是在「影片風格」之中。你不覺得導演本人「人如其影」,有點酷嗎?




Follow Ups:



Post a Followup
姓名
電子信箱
標題
本文
P.S.(以下可留空白)
附網址
附網站名稱
附網站名稱


[ Follow Ups ] [ Post Followup ] [ 露天論場 forum ] [ FA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