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中的墮落與救贖

84012600張容嘉/E-mail:u3350726@cc.ncu.edu.tw


   任何一位充分思考過人生哲學的人都會發現,悲劇性確實闡明了自己對於自然、人生的信念及信仰,不僅表現了世界的偶然和人生的悲慘,且更探求事物發展的真相,使人強烈感受到終極的神祕。

誘惑與墜落

   基督教強調個體、個人責任和價值的人生觀。使罪與罰、良心與死亡成為悲劇主題。

   浮士德和魔鬼定契約嗎?是何等驕傲於他的苦悶與他的不滿足。他說他願意毀滅自己,假使人生能使他有一瞬間的滿足而願意暫停留戀。浮士德的人格中心是無盡的生活慾和無盡的知識慾,再認識了個體生命在宇宙大生命前的渺小,於是想投身於生命的大海洋中體會人生的一切,超越一切利害得失,這是歌德的悲壯人生觀。但是因為慾望無限及能力的有限,人生內在衝突得矛盾,使他自驅毀滅。

   上帝表善,魔鬼表惡,終究善戰勝惡,浮士德為學問將靈魂賣給魔鬼,也逃不了物質的網羅,為何浮士德最後能夠升天?

   浮士德的氣質,魔鬼去見上帝,並敘述人類的苦惱,認為上帝給了人類「一線之光」之故。上帝提起浮士德,魔鬼覺得浮士德是個聰明的痴子,老追求更熱烈卻不能實現的快樂。上帝說:「他在黑暗中尋找我,我將領他到光明之處。」

   這是浮士德後來升天的張本。

   那麼善惡存在的本意為何?

   許多苦難多滲透著宗教觀念,因著每一個時代不同的極限,反應展示種種法則在人生中的作用,皆是關於事物的本質、人的本質及大自然的本質的真理。

   舊約中的〈約伯記〉和浮士德皆是魔鬼和上帝間的一賭,看這個人是否真能如上帝所言進入天堂,撒旦的誘惑也是上帝的默許。

   約伯不聽朋友的勸說,而後與神爭辯。十分明顯地,上帝對於對待人類是否公正的問題與「看看河馬與鱷魚的兇猛利嘴」是毫不相干的。除此外有什麼解答呢?

   歌德在《愛格蒙特》(Egmont)一劇中寫到:「時間之馬如隱身精靈拖著我命運的輕車向前奔馳──這裡避開左邊的石子,又害怕車子傾覆右邊的泥窪中。究竟去何處呢?而且真記得從哪來的嗎?」他在1783年時所住《神性》中說過的話:「我們對待自然律則,就是當我們反抗祂時,也是順從祂的。不願和祂在一起,實際也同祂一起共同生活著。」對此歌德清楚自然萬有的不可逆性並且試著順應。

   對於約伯能說服他的並不是什麼論點或理由,而是對上帝威嚴,和實在的一種壓倒一切的感受。〈約伯記〉否定了受難者的過失或罪來解釋人類苦難的任何企圖。許多對於這個世界的事物過程不太樂觀的哲學家們(如叔本華、尼采)

   認為不論拿什麼道德標準來衡量這種「人生中可怕的一面」都不應該是罪有應得的。

   人藉著自己的理智去解釋宇宙,從內部尋找答案,而產生哲學和信仰,姑且如此稱呼就是某種形式的自然主義,也是對「創作過程」的崇拜。

   宗教不限於態度、渴望、情感、沈思和領悟。儘管他能夠包括所有這些東西,但他是把這些東西包括在一種被自覺接受的生活方式中,而這種生活方式又服從於一些來自自我之外的感受。如聖奧古斯丁雖對教會及較一有很大的鴻溝(不能夠接受聖經中關於神的教訓及思想)卻懷抱著最初的感動,生命底層的疑問或對話或歌詠大自然中神的啟示。至於其他許多出自聖經聖至整個架構背景全以聖經為主軸的作品,如彌爾頓的《失樂園》、但丁的《神曲》,也多以脫離撒旦的復仇,這個涵蓋整本聖經的救援,來反應當時社會的現象、鋪陳人性自原始自然生活進化到文明社會的歷史,或者更進一步人類尋求救叔的過程,得自啟示文學的影響,人類終究得勝。

   但相對於黑暗的光,通常只是黑暗的對照,撞擊恐怖的地獄與人類的墮落,展開種種心靈、道德的淘選和試煉,光的威力在於絕對性以及具毀性的權能,祂的偉大令人如此為之傾倒,這種概念的美解除了所有的痛苦,似乎這樣引發恐懼的能量,加強了對美的感受,作者們對神的概念,這種「恐怖的美」和人性淨化的過程的結合相似於〈約伯記〉的放大:信仰歷劫復歸後,神所賜之冠冕、不可界定神的行事的模糊不確定感,在祂之前只能保持我們行事的方式,種種苦難是屬黑暗的主管,也似乎是觸怒神的標誌,光明的國度幾乎是共同的結尾,皆具埃及、曠野、迦南的進程,自舊約過渡到新約,然後就此打住,啟示取而代之自動顯現。

   作為一個奉獻出去的人,即使這個奉獻沒有點明,也是有所暗示的。並且提供人們一些更切身的腳程,不單只是簡單神話一般人在經驗中發現的最高道德價值 愛。

   苦難的存在是否提升為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神祕?逆境或著悲劇是一種特殊的植物,不是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能生長,必須以前一段很長的時期或時段的某個觀念的特點有深刻的內在連結,對於基督徒而言的信仰,是了解基督的價值及體會其腳程,許多擁有自己信仰的人也同樣透過不同方式在不同領域中在同樣的掙扎,根據新約的觀念逆境更清晰的顯示上帝的眷顧,帶來更大的天恩。

   但逆境是神的賜幅還是人類「驅光性」的必經?也許如聖奧古斯丁所言,我們的情感不是用來放縱,而是用以激勵我們的意志。

參考書目︰

1.《聖經文學導讀》,梁工著,智慧大學出版社,19954月。
2.《宗教與文學》,Helen Gardner,牛津大學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2月。
3.《浮士德》,歌德,海明翻譯,遠景出版公司,民國713月。
4.《失樂園》,彌爾頓,楊耐東翻譯,新潮文庫,民國726月。
5.《神曲》,但丁,遠景出版公司,民國699月。
6.《泰戈爾詩集》,麋文開主編,三民書局,民國777月。

 

| 專題一得 recherches |

CCPF(C)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