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警匪片導演梅爾維爾與香港動作片導演吳宇森之比較

84015300許淑娟 


    法國警匪片導演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生於1917年,他是首開電影獨立製作之人,不問電影拍完後能否上片, 無獨有偶的後來新浪潮電影中筆記派導演的製作方式也與他一樣,所以他也可算是電影筆記派的前輩吧!他從小就喜愛閱讀美國小說。欣賞美國電影就連梅爾維爾這個名字,也是他後來因為景仰白鯨記(Moby Dick)的作者︰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而改名的,有此可見他醉心於美國文化的程度。也因為如此,所以在他的影片中就有強烈的美國風。在他26年的電影生涯中,共執導了13部電影,以下只就其中兩部來討論,分別是:《仁義》(Le cercle rouge, 1970)及《午夜七點零七分》(Le Samourai, 1967)。

    梅爾維爾的警匪片有以下之共同點

  1. 影片中的美國風︰
  2. 在他的警匪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片中匪徒的標準裝扮都是美國式的︰風衣。墨鏡及一頂氈帽(德州帽)。

  3. 宿命論的觀點︰
  4. 《仁義》這部電影中,敘訴剛出獄的Alain和逃犯及一個被革職警察聯合去搶一家保全系統嚴密的珠寶鋪,他們在順利得手後,於銷贓時,因為一位朋友(夜總會老闆)的背叛而紛紛中彈身亡。從他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得知梅爾維爾所傳達的一種宿命論式的人生,因為在影片的一開始就是一段印度婆羅門的引文,其大意是說︰即使一開始他們並不知道,而走向不同的道路,到約定的那天時,他們終究會在血泊中會合。這段引文就暗示了他們結局,也顯示出導演想要表達的觀點,即使一個人在怎麼樣終究無法逃出宿命的安排。此外在另一部影片《午夜七點零七分》其劇情為職業殺手傑夫在奉命射殺夜總會老闆時,不慎被演奏鋼琴的女琴師看到,後來警方令證人們指認嫌犯時,此女琴師反而沒指認他。在此片開場時,也引用了一段話「武士是最孤獨的,只有叢林老虎的孤獨差堪比擬」,正如叢林裡的老虎準備獵殺其他獵物時,焉知螳螂捕蟬,麻雀在後,自己也成了獵人的目標,傑夫最後的命運也向老虎一樣一命嗚呼。這豈不也是宿命的安排?!身為一隻老虎就無法擺脫獵食的原始本能,正如傑夫身為一個殺手無法擺脫他悲劇性的命運一般。

    (三)冷峻的風格︰

    梅爾維爾雖承襲了美國式的風格,但卻為警匪片開出另一條路來,不只在對白上精簡,就連影片中的高潮段落都沒有搧情的場面及故做的驚險時刻。這可能是看慣好萊塢影片的人無法接受的。甚至片中主角的性格也一如影片的性格︰冷默冷靜及沈著。

  5. 沒有道德評論的暗示︰

    在他的影片中,我們看不出道德評論的暗示,即使片中的主角(匪徒)最後的命運是難逃一死,我們也無法說影片中有一種價值觀在,如︰邪不勝正或壞人最後一定會遭到制裁……等等。因為他們的死只是一種宿命的安排並沒有價值判斷之嫌,因為片中的其他不法之徒並沒有全遭繩之以法或殲滅。

 

    梅爾維爾的影片在台灣可能鮮少人看過,但若提起從香港紅到好萊塢的知名動作片導演吳宇森,可能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但這二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吳宇森在英文小傳上說,梅爾維爾是他一生的偶像,而從他影片中的許多蛛絲馬跡,也可以看到梅爾維爾的影子。 以下僅就同屬於警匪片的其中兩部《鎗神》及《喋血雙雄》來分析。

劇情簡介

  《鎗神》︰警察周潤發長久跟監一走私槍械之集團,卻於一次行動中誤殺臥底的警察,也失去了自己的好哥們,他就立誓要為他的好兄弟報仇,不顧組長的反對參與此案的發展,也因而結識了臥底的警察梁朝偉,最後兩人終於找出此集團藏匿槍械的大本營:醫院,而派員進行圍剿,最後周潤發抱著一個嬰兒殺出一血路來,而梁卻犧牲了。

  《喋血雙雄》:殺手周潤發於一家歌廳執行殺人任務時,誤傷到葉倩文使其眼睛失明,周潤發為了籌錢給她治療眼睛,又接了一項任務,不慎卻被警探李修賢發覺,而其雇主也因為他的曝光而派人追殺他,沒想到李修賢在深入調查周潤發後,深深為其所感動,最後與他一起聯手對抗其雇主,最後周潤發受圍自認生還無望時,囑託李在他死後把眼角膜取出捐給葉,沒想到子彈偏偏打中他的眼睛,令他魂恨歸西。

    吳宇森和梅爾維爾的相同點

  1. 人物服裝造型上承襲梅爾維爾︰
  2. 在人物的服飾上,在吳宇森的影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其主要人物也是穿風衣,帶墨鏡及一頂德州帽而已,這一點同梅爾維爾片中人物的標準造型。

  3. 影片主題相似︰

    二者皆以描繪男性的情誼為主題。而女性的角色皆千偏一律只是點綴而已。如梅爾維爾之《仁義》及吳宇森之《鎗神》。

    雖然吳氏與梅氏之影片有所雷同,但吳宇森卻拍出了風格與梅氏迥然不同之作品。讓我們接下來看看其風格有何不同︰

  1. 冷峻與煽情︰
  2. 在吳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較激情的場面,例如情緒的渲染(悲傷或仇恨)而在梅片中皆沒有此一類的東西。此外在槍戰場面的處理上,梅氏通常以乾淨俐落的手法處理,簡直可以說是彈無虛發,不會要攻擊一個人而打了二三十發子彈,而在吳片中,子彈可以說是不要錢的,只見剎那間萬彈齊發,叫人眼花撩亂。

  3. 道德評論之有無︰
  4. 在吳片中,通常最後壞人皆會被殲滅或被逮捕,得到他們所應有的制裁,我們有此可知在吳片中所欲傳達的一種價值判斷,即邪不勝正,好人終究會得到最後的勝利。而在梅片中我們看不到這種情形,可以說是缺乏道德判斷。

  5. 不同的精神分析︰

    吳片中的戀母情節︰在吳氏片中的男性英雄雖然都義薄雲天,有仇必報,肯自我犧牲,但他們往往有戀母情節成份在。但多是以一種「壓抑」的方式呈現出來,就拿《鎗神》來說,有一幕是警方去圍剿一走私槍枝的集團,地點是於醫院中,只見槍彈橫發,許多病人走避不及紛紛中彈身亡,只有保溫箱中的嬰兒因為周潤發的保護而全部生還。為何病人紛紛被子彈擊中時,偏偏只有嬰兒得以毫髮無傷呢?因為嬰兒對母親來說是最重要的,而捍衛嬰兒就等於捍衛母親,所以在這一幕中能看到周潤發冒生命危險保護嬰兒,也就是一種戀母情節的表現。

    此外在喋片中, 有一個鏡頭出現多次即聖母抱著聖嬰的雕像特寫,在一個花費昂貴的電影製作過程中,每一個鏡頭的挑選都不是偶然,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此鏡頭感受到導演欲傳達的戀母情結之暗示。

    梅片中的精神分裂︰

    在梅片《午夜七點零七分》中所描寫的殺手傑夫是一個精神分裂傾向的人。他冷漠。封閉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他偷了一台車準備去執行殺人任務的路途中,一位迎面開車而來的女孩對他報以一個微笑,而他卻木然無表情,沈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他的反應有違一個正常人應有的表現。此外傑夫的殺人行徑也呈現出一種病態, 據梅爾維爾表示傑夫既非惡棍也非歹徒,雖然依其思維方式思考邏輯看來他是個罪人,但當我們念及一名精神分裂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罪,那麼我們覺得他是無辜的,因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維,事實上,經常被投射在自己的外界︰這種思維在一些物體,以及一些在幻覺中產生。患者賦予現實一種絕對優勢。這種具體現實概念中的信仰,在某些病人身上,是如此地根深蒂固,以致於患者按照他們自己的信仰去採取行動。」

    梅爾維爾身受美國電影之影響,數年後卻影響了香港的吳宇森,雖其二者之間風格變異相當大,但誰也料不到,由吳所掀起的動作片熱潮,竟從香港再燒回梅爾維爾的創作源頭︰好萊塢,而身受美國矚目的吳宇森是否也會繼續影響下一批電影新秀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 王琛︰〈香港英雄片 男人靈魂深處的夢〉,《電影藝術》第六期,1992年
  2. 林叔品︰〈死亡或撒謊〉、〈警匪電影的轉型〉,《電影欣賞雙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國家電影資料館,1983/3︰28-29,33-34
  3. 李迪才︰〈故事與風格〉、〈孤獨武士的迷惑〉,《電影欣賞雙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國家電影資料館,1983/3︰15-17,30-32
  4. 易智言︰〈初試寶刀〉、〈男性友誼的極致〉,《電影欣賞雙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國家電影資料館,1983/3︰20-27,35-36
  5. 柯永河︰《臨床心理學-心理治療》,大洋,1983︰58-59
  6. 許連高︰《脫軌》,遠流,1989︰23-117
  7. 劉森堯︰〈寫在梅爾維爾專輯之前〉、〈梅爾維爾晚期的幾部警匪電影〉,《電影欣賞雙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國家電影資料館,1983/3︰13-14,67-68
  8. 羅考吳昊、卓伯棠︰《香港電影類型論》,牛津大學,1997︰59-75
  9. 韓良憶︰〈悲劇英雄的掙扎〉,《電影欣賞雙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國家電影資料館,1983/3︰18-19
  10. Jean-Francois HOUBEN: Guide critique des films

http︰//www.cinemanuacs.be/pages/critique/ace70.htm

 

| 專題一得 recherches |

CCPF(C)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