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支點─龍的傳人方如凡

 

【記者譚志琪報導】 「裙底風光」、「腳踏車與鈴鐺」、「婚姻與性」……,二00三年英文系學會的自製年曆上如是「定義」方如凡。文院眾老師中,方如凡老師可說是傳奇人物的箇中翹楚,關於他教學方式驚世駭俗的聽聞也從不間斷。本期院訊特此深入方如凡老師的「沙龍」(熱帶地區的一片裙、歐洲文人雅士的聚會之所,中文都譯作「沙龍」),為大家揭開他的神祕面紗!

當學生學習的支點

 熱情的方老師對於有客來訪其雀躍之情溢於言表。問即「英文作文」與「當代美國詩」的課程性質與授課內容時,他首先謙虛地表示,事實上沒有一門學問是可以被老師教的,學生只是藉他的理解為支點從事學習,在過程中被引導、啟發,如此而已。

上課前他往往要求學生安靜、「虛心」,因為學生們每天面對太多傳播媒體與資訊的干擾,如BBSICQInternet等,唯有如此才能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至於他自己,通常是打坐授課(因此穿著沙龍以便打坐),讓自己進入清醒的狀態。

其次,身為創作者的方老師基於表達性的考量,對於書寫工具的要求亦不尋常。他個人書寫時慣用義大利紙、玻璃筆、法國墨,但創作時隨處可見的樹枝、羽毛、石材也能書寫,可見他對於各種材質的瞭如指掌。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背後,也隱約呈顯了方老師不同凡響的生活情調。

文法≠作文

方老師認為作文的第一步是要讓學生有興趣,他不認為傳統的、講究文法的教學會引發學生興趣,而且會作文的人不見得寫得出詩。文法只是傳達觀念、訊息的媒介,是政府文書的語言,是作文時的道具與限制,不是詩的語言所以不能傳達心的意境。

至於詩是人創作當下心靈過程的重現(mapping the mind),無法透過文法習得,只能經由示範來點化。所以「打破文法」不只是突破語言上的限制,更是要突破心靈的框架。因此文法對詩的創作而言,是用來「破」的。

以畫作詩,詩中有畫

精力旺盛的方老師喜歡在「做」中引發靈感,他個人的詩作便是結合文字與畫面意境的雙重創作而呈現。教學時亦鼓勵學生由創作畫面而後進入詩境,因此即便要學生畫圓,也要講求方法,絕不苟且隨便。每當學生遇到創作瓶頸時,方老師會用「點畫法」來啟發,如以樹枝沾墨在學生的習作畫上一筆。詩之於方老師不只是文字、色彩的變幻,他亦講究書寫時筆意的游走、線條的蜿蜒。這種線條觀與中國的書法有其共通處,亦即不只是線條與畫面,更是心靈過程(mind process)的展現。「我的東西要用放大鏡看。」,方老師如是說。

再者,用眼睛佈局畫面、用耳朵摸索音樂性之所在、用文字達意,而且「不做自己第二次」,是以方老師的每首詩及其畫面都存有不同的韻味。此外,方老師每學期會舉辦互動性很強的朗詩會,英文作文課到了期末,也會集結班上同學的學期中的創作,裝訂成冊供同學永久留念。

比國、高中教材更重要的「人生工具」

至於方老師的「詩想」,他往往將詩、性、感情、佛融合觀照。方老師表示,尤其性與佛有程度上的相通,亦即兩者在精上的專一、無雜念、反顯在精神上的悟境等。然而方老師卻不從宗教與信仰的面向來理解佛,而以達到至高境界的一種「方法」視之。教「大一英文」時,他曾因講授佛教義理的文章,受到學生「反應」與當局的「關照」。然而他表示他的授課內容比起國、高中教科書、參考書,更可能成為學生生命中最重要、最受用無窮的「工具」,而英文往往比中文更能傳達佛教義理,因此何樂而不為!

他的教學理念只是他人生哲學的顯現,重點在幫助學生開啟心靈,並且傳授學生鍛鍊心靈的基本態度與工具,舉凡專注、保持一顆初學者的心,乃至於如實地觀察心境的流動。其他知識性、技巧性的內容,都是枝微末節。

樣樣通,樣樣不鬆!
 事實上,教學、詩與佛只是方如凡老師諸多面向的一角,他「多棲」的事實還表現在書法、篆刻、《易經》、電腦教學、烹飪、瑜珈、手工藝、石雕、自製精油等方面。不單是淺嚐輒止而已,他要求自己在這些方面都足以為人師,這與他所企慕的變幻莫測之「龍」形象不謀而合。然而,方如凡老師諸般面向下存有一個精神核心,即追求、還原人類心靈純粹本質之美,是以不斷由親身實踐向世人展現這條道路的可能性及活動範圍之廣泛。

不過,方老師的諸面向及其精神核心,實有待同學們穿越「傳說」的面紗後才有以發現。

方如凡小檔案

學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文系學士、教育心理學碩士

經歷: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講師

專業領域:當代美國詩、詩創作、佛教哲學與實行對當代美國詩的影響、《易經》、

心理學與文學。

代表著作:   代表著作:Kumarks Dancing With Chitta Before The World: Collected Poems 1978-1994 (1994);

                                               Mapping the Mind (2002)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