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 學到老

文院常青樹王允漢先生

【記者洪瑋伶報導】在文學院一片青春與朝氣的氣氛中,常可以見到一個老邁卻堅毅的身影,手持柺杖,側背書包,步伐雖然緩慢,雙眼卻炯炯有神。他就是在中文系旁聽課程的王允漢先生。王老先生人很親切,走在路上總是微笑著,與同學們打招呼,感覺就像是個老朋友,同學們都稱呼王老先生為「王伯伯」。王伯伯在四年前開始來中央大學文學院旁聽課程,四年下來,風雨無阻、好學不倦的精神總讓同學與老師們敬佩。今年即將畢業的中文系大四學長姊們,特別為王伯伯做了一頂學士帽和一張畢業證書,象徵著王伯伯在中大勤學四年的一張成績單。

王伯伯的身家調查

王伯伯現年八十五歲。祖籍山東蓬萊。年輕的時候因為遇上八年抗戰,於是便抱著保家衛國的愛國之心進入軍中服務,在軍中當到了上校的職位。民國三十八年跟隨國民政府遷台,在台灣結婚生子,落地生根。民國七十一年退伍之後,便在社會上找些工作,做點小生意。民國八十五年的時候,因為身體狀況不佳,加上退休年齡也到了,便退休在家,沒事時便看看書、看看報紙。偶爾遊山玩水,到陽明山、烏來等地欣賞風景。

王伯伯的文學夢

退休之後的王伯伯,由於家裡的小孩都長大了,在家裡也沒什麼事情,便興起了重新讀書的念頭。王伯伯年輕的時候,對文學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只是後來到軍中服務之後,多半在學習軍事學,文學的東西也就接觸的比較少,為了重拾年輕時的興趣與夢想,王伯伯在四年前選擇了離家較近的中央大學,旁聽文學院的課程。多半是中文系課程居多。

王伯伯在第一年主要聽的課程是論語與孟子。由於論語與孟子是年輕時就時常接觸的東西,所以再次聽老師講解,感覺理解了很多,甚至是過去讀不懂的東西,現在都能夠明瞭了。第二年王伯伯開始旁聽老莊課程。年輕時唸老莊總是沒法靜心,但現在這個年齡再來看老莊,就能體會出其中許多深刻的含意。第三年則是偏像理學方面。除此之外,王伯伯也聽了很多學問如:詩經、左傳、禮記、尚書、文字學、甲骨文。

王伯伯最感興趣的是楚辭。他覺得楚辭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以文學為主之外,還能在裡面讀到屈原的愛國思想。王伯伯說自己比較喜歡古典文學,可是總覺得自己學得太少。來中央大學聽課對王伯伯來說也是心靈上一個寄託,聽了多少在心理上有一個年老的寄託與解脫,也算是一圓年輕時對文學的那份愛好與夢想。

風雨無阻 努力向學

王伯伯家住宋屋,離中央大學有一段距離。每天早上王伯伯六點半就起床了,匆匆梳洗之後便帶著早點,到附近的壢新醫院搭服務車。醫院服務車最早一班是七點二十,到中壢之後還要再轉搭公車。由於到中大的公車是七點五十分發車,所以王伯伯時常沒辦法趕上第一節課,只能從第二節課開始上。下午四點鐘下課,由於腿不好的關係,所以回家時會順路去新國民醫院做復健一個半小時,做完復健之後坐車回家,到家裡的時候通常都已經七點半了。來來回回大約都要花上兩個小時。對已經八十幾歲上了年紀的王伯伯來說,是很辛苦的,可是不論晴雨,王伯伯總是風雨無阻的前來中大上課,實在是我們現今學子一個勤學不倦的榜樣。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王伯伯年輕時,不論是在中學校或是後來到軍中服務時唸的軍事學校中,成績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王伯伯說,很多老師在上課之前,都會先發講義,他都會先看,好好的做預習工作。然後課堂之中認真聽課,聽完之後再依課堂上的筆記做複習。所以才能一直維持良好的成績。不過現在年紀大了,再加上來中央大學花費的通車時間太多,以至於沒有預習和復習的時間,只能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多少就聽多少,回家有時間便溫習,沒辦法像年輕人一樣靈活,聽懂很多,這是他覺得很可惜的地方。

三句箴言勉勵青年學子

私底下常有許多同學找王伯伯聊天,通常王伯伯都會給同學們三個建議。第一個是:讀書要早。王伯伯說,年輕人要好好把握時間,把好時光拿去唸好書,做學問。如同學們們現在十幾二十歲的年齡,可以說是人生中的黃金時代,這個年紀心靈澄澈,頭腦清晰,拿來讀書是最好的。王伯伯覺得自己最可惜的,就是他的黃金時代在戰亂之中流失掉了,所以現在雖然上課都很認真聽講,可是大概只能聽得進二十到五十分;而理解比較多的部分,也多半是過去年輕的時候有讀過的書。第二個是:保養身體。王伯伯奉勸同學們在現在這個年齡,除了讀書之外,也要把身體保養好,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很多同學晚上讀書讀得很晚,也有人是玩得很晚,不論如何都是讓身體疲勞,這是很吃虧的。玩也好,讀書也好,不要把身體搞壞。有好的身體,才有好的精神,有好的精神,做事才能事半功倍。第三個建議是希望同學們在學成之後,能到社會上為國家做事,貢獻自己的心力,讓國家更進步與繁榮。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