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永續發展專題

引言:「永續發展」


李瑞全


  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永續發展(sub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人類社會在現代化走到二十世紀下半頁開始呈現、嚴重化、和真切危及每一國家,每一社群和每一個人,以至所有人類的繼續生存發展的自然生態崩潰,所激發出來的一個口號。生長發展可說是現代化所追求的一個基本目標,現代化國家正是由經濟成長,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各種用品不斷更新增加作為指標。但是,自六十年代由生產所導致的環境染污被正視,七十年代對經濟成長之極限的反省,大量的社經研究和資源數據都顯示出,以人類在過去五十年的生活方式所消耗的地球資源的數量,不出百年,所有重要的傳統能源(基本上是地球千億年來所累積的石化燃料)和金屬等都將耗盡,而遺留的是無可清理的、無窮的人為廢料和污染物品。


  目前大概再沒有人堅持認為地球資源無限,成長發展可以以工業革命以來的方式繼續下去。對於這種成長的極限,可以有兩種回應的取向。有認為以人類的才智與科技的發展,足可以發展出牒的發展,足可以發展出新的能源,以取代目前的石化能源,如以核聚變或地殼深層的原始天然氣等,提供人類往前發展的新能源。但是,這種能源的開發目前尚未見曙光,而且,遺留的幅射污染和高速增長的廢物,仍將是不可解的難題。第二種方式則是用盡地球資源後則捨而棄之,進行星際殖民之類。顯然,這都不是容易達成的出路,而且這種方式顯然是不道德的。因為,我們會為人類的揮霍而犧牲所有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和為目前數代的人濫用而犧牲了後代子孫的可用資源和生存質素等。


  在減少廢物和增加生產以應人類生活所需上,也有進一步運用現代科技作補救的方式。這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補救能源消耗的科技,一是減少污染廢物的科技。在補救能源消耗科技方面,如改良生產效能,期能提高生產,減低能源消耗,或利用改良品種,大量生產出人類日用所需的糧食,如以基因工程改良農產品等。前者雖有益於生產上的效能,但是,由於繼續追求高成長,所耗能源整體並無減低或減慢。後者則不免觸動生態的大規模改變,因為,某些品種大量生長必意味其他許多物種會受排擠,爭取不到生存空間,而生態改變所生的災難顯然會愈來愈嚴重和巨大,地球整體的物種,包括人類在內,都會處於日益嚴重的高風險中生活。同時,據可靠的估算,以美國為例,每生產一卡路里的食物需要十卡路里的能源,高科技生產所能達致能源的節約並不使人樂觀。在減少污染的科技方面,主要是資源的回收再用和生產少污染和容易回收再用的產品,這種通常是所謂綠色的科技和綠色的工業。這兩者可說是一個較佳的出路。因為,一方面可以減緩廢物的製造和污染的速度,而同時仍可維持一定的生長發展。綠色科技和綠色工業正日漸成為科技和工業的發展目標,相關的產業和貿易金額也在鉅幅增長中,極有可能是人類下一階段沮的生產和企業之主力。當然,這些科技是否真的能減低能源和物資消耗,有待估算其能源淨值是否有所增加。同時,這種生產也像一切生產一樣,不可能是毫無能源和物資消耗的。因此,如果我們仍然以大量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活,則能源之消耗并不一定減低或減緩,而不可回復的廢物也將繼續大量增加。


  換言之,補救式或綠式生產等所能成功的仍然非常有限。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有必要正視和重整人類的生活方式和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和一切物種,之間的關係。這即進入人類對生命價值的新反省和重整,和嚴肅面對後代子孫的生存問題,即環境倫理的反省。而且,在相應的生活方面的改變,則涉及各個不同國家社群的文化、社會、經濟、法律、政策和教育的方式等。由於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使用乃是全球性的問題,涉及南北半球和跨國境的共同合作,因此,聯合國在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已先後召開多個相關議題的研究和國際會議,永續發展即是一九八七年提出的一個全球共同接受的方向,一九九二年的巴西高峰會進一步落實為若干行動的指標等。雖然爭議仍多,所得出的方案也不是所有國家,包括美國在內,所願意共同或立刻遵行,但永續發展已取代前此之無限追求發展的意識形態。然而,在目前國際的經濟激烈競爭和第三世界國家要求發展以改變貧困的壓力下,永續發展常在各種藉口或扭曲下被擱置,地球資源的消耗和污染並無減緩。此中的困難所涉及的不只是科技,而是各個國家民族對國家權力、市場控制,以至生活質素和生活方式的觀念等。


  永續發展的理念首先是在反省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與生存環境的問題中被帶出。一方面,主要的觀念和價值討論是在環境倫理和哲學方面的議題,另一方面,在社會、經濟、法律與國際間各種合作和協調上的交涉拇涉和方案。在倫理和哲學方面,西方的學界,包括許多不同專業人士的參與討論和貢獻,在近三、四十年有許多爭議和新的發展。這些理念主要是援引自西方各種主要倫理學,如康德、功利主義、道德情感論、女性主義與西方文化宗教傳統的教義和取向等。然而,由對治環境污染所引生的對自然的愛護和對生態系統之價值認可等取向,基本上是要扭轉自現代社會以來,視自然為有待控制和利用的對象或資源的態度,轉而採取關懷、愛護自然,和人與自然一體的態度。在西方學界有進而提出以所有有情生命為基礎的環境倫理學,這一取向常以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之「尊敬生命」的哲學為依據,提出諸如「生命中心主義」(Biocentrism)或生命中心平等主義(biocentric egalitarianism)。此外,重要的理論和取向有:大地倫理觀、深度生態學、生態女性主義、佳亞理論,與動物權益、未來世代權利、永續社會的建構等。這些觀點與中國哲學和倫理學日趨接近,因為,在中國哲學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止於永續發展的要求,而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和平共存、人類能安身立命和休遊藏息的生活居所。是以,中國哲學和倫理學也可以提供當前永續發展一些重要而有啟發意義的洞見,以疏解現代世界中人與自然所陷入的矛盾衝突的困境。


  這種觀念和價值的改變,自然帶動對於人類社會如何永續發展引出新的動向。社會發展的方向必須改弦轉轍,方能永續發展而不致對自然和人類的生存自我戕害,經濟生產的模式和消費行為也須有相應的根本改易,和通過各種國內和國際法規加以規範,使得可以永續發展的因素得以被培育和維持,不致因國內或國際彼此版憐鼓煽c性競爭而陷於空洞和表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新一代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生活。此中最為關鍵的一些內容是對永續發展的知識、慬得如何珍惜自然資源、欣賞自然之美、建立地球一家、人與自然,包括與山河大地和動植物之間的一種一體的情感與關切等。這些都是每一個人、每一地區和國家,以至全球一體來共同努力方可望的共識,每個人都成為永續發展的力行者和推動者,為國家和地球保持永續發展的動力和人力資源。


  由於永續發展所涉及的是人類社會整體改變的問題,各個學科和行業都有相關的研究,因此,此次專題包括了來自不同學門的學者和專業人士,環繞永續發展這一主題來作申述,內容非常豐富,也顯示出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廣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