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永續發展專題

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


王鑫


 一、人與環境間倫理關係的變遷


  自從有人類以來,「人與環境」就不斷地交互影響著。古代的人類依賴自然演育的動植物為生,因此他的存在屬於單純自然生態系中的一個成員,他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環過程中的一環。在他的生存歷程中,有著繁雜的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地球物理性的)環境限制。這一個階段,我們稱它為「環境決定」的階段。人類在這個階段裏,以適者生存的方式演育著,人是被動的;人尊敬自然,甚至於畏懼自然。


  在長久的人類演化史裏,人類藉著「學習」的能力,逐漸的摸索出改善生活、延長生命的方法。因此一步步跳出了大自然設立的環境限制。這時候「人與環境」的關係,已經從「環境決定」的倫理關係,進階到「可能改變」的階段。雖然環境仍然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但是透過農耕和火的利用,人A但是透過農耕和火的利用,人類已經可能改變小範圍的大自然,使他能在嚴苛的環境下繼續生存。這個階段裏,人類利用他從自然裏學習而得的技巧(當然包括祖先留傳下來的智慧。人類累積學習得到的經驗,逐漸形成了改變環境的能力。智慧是累積的!)來延長他的生命、改善他的生活。這個階段裏,人類利用環境的目的是為了單純的維持生命,他重視的是食、衣、住、行、性等基本需求。這時候他還沒有太多的慾求。他對環境的要求是有限的。


  人類是一個懂得「學習」的動物,從學習中,得到成長,他的慾求也跟著成長了。這一切都是自然的!卻是隨著歷史演育生成的!環境問題也是在這些自然演育的過程中衍生。


  工業化的腳步加快以後,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大增,因此對工業先進國家來說,自然環境的限制逐步被突破了!世界文明的巨輪在轉,只是速度轉快了,它的動量已經很難控制。學習腳步也加快了!快得也失控了。


  「人與環境」的倫理關係也演進到「萬物因人而生」的觀念。無論在資本主義國家或是社會主義國家,從環境中無限制的擷取資源已經成為典型的發展模式。環境的問題也從「限制」、「自然災害」等改變成「公害」、「匱乏」。這一串發展觀念的演育過程,依舊保留在不同「開發」程度的國家裏。在工業化落後的國家,「環境決定」依舊主導著一切的生活環境。在中度開發的國家裏,只有大都市能夠跳出「環境限制」的牢籠。在高度開發的國家裏,他們竟然已經在沙漠裏興建都市。「人與環境」在文明邁進的腳步中演變著,今日的環境問題就是在這種歷史的轉動聲中逐日呈現。工業化社會的特色是大量的生產、大量的消費、和大量的製造廢棄物。整個過程是大量的利用資源,不考慮生態平衡的問題。因此人從環境中「學習」到的環境倫理也走到了毫不吝惜、全面開發§開發、和無盡的利用。人類在歷史、文化發展中,也「學習」得到許多經濟上的理論,發展出「貨惡其棄於地也」、「最短回收期」、「最大化」、「經濟領先」、「高科技」、「降低成本鼓勵生產」、「促進消費」等等許多支持揮霍資源、放縱消費的行為。科技發達的結果,歷經世代、基於眾人和平相處而建立的共同規範,已經瀕臨崩潰,人文思想的基本理論依據也動搖了。「人文思想」已經是不科學的了,本末已倒置。科學缺少了人文的規範,資源和環境的利用也就沒有了限制。在這種發展之下,被改變了的環境逐漸變得不適合人類的生存。因此,發展的結果,人類反而蒙受各種公害的侵襲,在身心各方面都籠罩著污染的濃霧。工業化的結果,人類駕著豪華的汽車、穿著貂皮大衣,卻行駛在髒亂、醜惡的罪惡之城中。


  人類的生活方式是在「人與環境」的不斷調適中學習而得的。因此一群人共同構成的文化,反映著環境的變遷。


 二、生態開發(ecodevelopment)的新倫理


  (一)生態與生態系統在〝開發〞上的意義 在開發計畫上,生態與生態系統的定義似乎應當略作調整,加入人類活動造成的社會、經濟等環境。建議如下:


  〝生態學是研究人與環境間交互關係的科學〞。這時候人以外的生物成為環境的成員之一。這一定義要較地理學的範疇更為廣泛。地理學的研究範疇是人類行為與環境的關係。


  生態系統的定義則可略作修改如下:生態與生態系統是指某一個地理區內或某一組織內的人以及它們周圍的生物與非生物環境。


  簡單的說,在開發計畫裏,生漲b開發計畫裏,生態與生態系統的核心是人類活動,其它的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都與人存在著息息相關的交互作用。任何人類的行為都可能影響到另外一項或一項以上的環境因子。被改變的環境因子又造成影響其它因子的動力,最後又將影響到人類本身。這種相關性,是開發計畫裏生態系統的真意。


  在開發規劃裏,規劃者應對生態系統的功能有深度的認識、對人類活動在生態系統內的角色清楚瞭解,而並非是必須具備生物學家的專業知識,才能認識生態的意義。當然,在規劃的團隊裏少不了生物學家的參與。


  (二)開發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開發〞是為了促進人類物質上或是文化上的福祉。在今日追求經濟開發的時代裏,即使是像保護瀕臨絕滅的動植物等一類的道德的問題,也不幸地,必須站在人類福利、人類興趣的基礎上來討論。如果屬於人類具有興趣的題目,才會再進一步討論它們在科學上以及未來提供基因來源( gene-tic resource)上的價值。當然更重要的是它們的經濟利益。如果在這三方面的考慮沒有發現正面的好處,那麼這種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計畫,就很難獲得政府機構有力的、廣泛的支持。


  由於〝物質〞在人類生活事務上佔著核心的位置,因此經濟因素在一件開發計畫裏,總是常常列為優先考慮的。不過,多年來的經驗已經證實,這種專注於經濟利益的偏狹眼光,在許多的案例中,產生了問題。這些新生的問題,初看似乎並不具備經濟上的意義,但是繼續下去的結果不僅形成經濟上的累贅,更可能造成社會性的不良影響。例如在偏遠的山地裏建築道路,原本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偏遠地區的居民,提高他們的生活環境品質。但是鼠~質。但是實際上的後果是引進了外來的投機分子,加速了原住民向外遷移的速度等。開發中國家裏,一個都市系統與一個鄉村系統間如果產生了交流,那麼無論在物質、能量、知識、情報的交流上,從鄉村流入都市的,總是比從都市流入鄉村的為多。原因很簡單,都市人們的組織、財力、能力、人力都遠凌駕在農村人們之上。本省北濱公路風景區的開路工程是另外一項欠缺周全考慮的災害。開挖的工程不僅破壞了國家美好的景觀資源,更引進了挖掘九孔池的暴行。跟隨著的管制工作更引起廣大民眾對政府能力的關懷。因此在今後的〝開發〞概念上,我們必須有更廣泛的看法。也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生態與生態系統的概念」介入了開發規劃的工作過程。


  在一個生態系統裏,不同的組成成員之間,存在著有秩序的相互作用。因此一個開發計畫必定以某種方式改變了生態系統的結構、組織、或是功能。


  這件開發計畫可能給原來的生態系統增添了一個成員,例如新建的工廠;也可能只是改變了原來的一個成員,例如為了擴展可耕地而施工的海埔新生地;或是兼具兩種改變的情形。由於一個生態系統裏各個成員間存在的相互作用,任何增減或是改變,都會影響生態系統裏的其它成員。


  為了確認開發對環境可能造成的連鎖性影響,在〝開發計畫〞的規劃工作裏,第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鑑定與該計畫地區相關的生態系統,以及它的各個成員。


  這種生態規劃的概念並不是最近發明的,但是不幸的,並沒有得到推廣。失敗的原因是不易將這種規劃方法變成作業性的步驟。原因之一是錯將生態規劃的〝生態〞二字,作成狹義的生物學解釋,因此誤以為必須具備動物學、植物學的豐富知識才能執行生態規劃。廣義的〝生態〞是指一個系統中的各個成員之間具有〝生態〞性的相互關姿相互關係,這種唇亡齒寒的相互關係才是〝生態規劃〞裏生態代表的意義。簡單的說,規劃師必需具備生態系統的觀念,而非狹義的生態學裏的動、植物學的知識。生態學系統在〝開發計畫〞上的意義應該就是〝整體的〞概念。


  在人類居住的地上,或是一個開發計畫的執行上,一切自然的、生物的、以及人文的因子都是密切相關不可分的。只要是人在的地方,人文影響(包括一切人類的活動)的重要性跟自然、生物影響是一樣重要的,它們都是生態系統裏的一部份,也都具有調節生態的功能。許多生態學家的錯誤是他們忽略了人為活動的影響。也因此使他們失去了足夠的支持。


  古老的火耕農業,初看似乎太過於浪費土地,並且造成環境的災害,但是在人類、自然、生物因子的交互作用下,它們可以再生、可以維持長久的利用。如果不是因為人口無限制的擴增,這種游耕的農業似乎可以永久的維持下去。可見,人文與自然、生物因子的交互作用必需詳作調查、透徹瞭解。


  大型開發計畫造成的環境衝擊是集中性的,它們經常發生在一個較小的面積裏。也有許多小型開發計畫,造成了一些小規模的環境衝擊。由於它們的分佈廣闊佈廣闊,因此許多小的衝擊加在一起,卻造成了深遠的嚴重影響。


  (三)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育 開發、資源管理、環境管理應當是三件密切相關的事務。許多開發中的國家在致力於改善人民生活水準的路徑上,面臨著開發與保育兩者間困難的抉擇。開發是為了滿足成長中人口的糧食、物質需要,以及國家經濟成長中對資金的需要。保育則是為了避免國家資源的耗竭。我國當前的經濟成長無疑地領先大多數的開發中國家。實際上多年的努力以及成功的業績也耗去了許多國家的自然資源與環境。林務局大量砍伐天然林的結果,本省已到了乏木可砍的地步。深山的伐木作業成本太高,造成非違法超載不能收回成本的地步,因此包商是在賺賠的邊緣上,剝取些許的蠅頭小利。西海岸大小河川只要經過水資會、水利局,或是水污染防治所的調查,結果大都是嚴重的污染。西海岸的近海水域經過中研院、國防醫學院的調查也再再證實了污染的嚴重性。這一切都指示在開發的過程中,我們犧牲了生存的環境品質。已開發國家輸出的製造業(例如洗羊毛)、以及石化工業、塑膠工業等,在我們熱烈歡迎的情況下湧進本省。這些都是超級的污染性工業,我們享受了它們帶來的經濟成長,同時也享受著污染了的環境。如果有一天,我們要尋回失去的美麗環境,那麼我們可能要耗盡全部的成長經濟。


  觀察世界各地開發的例子,明顯可見,許多開發都是在消耗那個國家的自然資源。隨著時間的移轉,為了爭取生存、爭取經濟生活的提高,這些開發中的國家似乎除了耗盡它們的資源、環境之外,幾乎難有其它的機會趕上已開發的國家。


  在已開發的國家中,有些國家具有豐富的天賦豐富的天賦資源;有的有長久的高級精密工業基礎;有的則是具有三百年以上的殖民時代,從落後地區盜取足夠的財物資金。


  不幸地,本省並不具備上述條件的任何一項,因此從平均國民所得2,000 美金提升到9,000 美金,除了全力消耗人力與天然資源、環境之外,難有其它選擇。在這些開發中國家裏,外來的投資也以企圖利用當地的資源、環境為目的。不幸的是在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甚難兼顧生態環境的問題,因此在資源開發與環境衰化之間失去了平衡。這些開發中的國家也大多缺少技術上的能力以及足夠的技術人員。尤其在開發觀念上仍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情形。因此對天然資源的經營絲毫摸不著邊際。


  在今日的開發世界裏,無論是已開發的國家或是開發中的國家都共同面臨著同樣的環境問題。不知道如何才能妥當的兼顧人類自然環境的完整性以及持續的經濟成長及工業化。


  近年來,科學的研究已經逐漸找出了許多自然的法則,並且傾全力嚐試把這些知識的成果應用在人類物質成長的過程上。如果仍然出現不對的時候,那麼必定是我們對另一些自然的法則未曾瞭解,要不然就是忽視了它們的存在。


  已開發的國家在開發的規劃階段裏,對環境的認知以及開發行為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都是必須慎為考慮的重要事項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多個年頭裏,開發的概念也有著不斷的成長、演變。這些演變都是開發國家痛苦經驗的教訓。是今日開發中國家必須時刻牢記、切勿重蹈的災難。這些演變,明顯的指出,以技術、工程或是公共設施建造的手段來消除開發過程中遭遇到的瓶頸因難,只是一項膚淺的作法,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自從五十年代中期以後,國家性的開發已經兼顧到經濟可行性的評估,不再是單純的考慮工程技術的能力。造成內能力。造成五一年代以前只考慮工程技術可行性而不深入檢討經濟意義的原因是早期的殖民式、經援式外來資金的流入。在外援的支持下,工程開發的過程中,幾乎可以不顧慮成本的問題。五十年代中期以後,無論公共投資計畫或是私人的大型計畫都已經開始系統化的評估它們的經濟意義。


  六十年代初期,開發的概念中,加入了社會價值的評估。它的重要性與技術性、經濟性等並駕齊驅。而且社會價值在評估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七十年代是環境危機廣受重視的年代。在開發的概念裏,深深的印上了〝環境規劃〞的項目。任何開發計畫裏,環境的考慮都是一項主要的元素。因此並行考慮的除了技術性、經濟性、社會性、政治性、行政性之外,又加上了環境的項目。


  八O年代的新興概念是整體規劃、整體開發,講究的是均衡的成長。重要的觀念性進步,是確認開發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在經濟上、政治上,都是負的成長,抵消了經濟發展的成果。因此在任何開發規劃的階段都必須防止開發對環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另外一項觀念性的改變,是確認〝年成長率(G.N.P.)〞並不足以代表開發的層次。單純的技術水準提升或是經濟發展瓶頸的突破,絕對不足以代表開發。


  九O年代,又有了新的概念,那就是〞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