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永續發展專題
企業永續發展之國際現況與趨勢
黃正忠
自一九九二年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後,各國希望藉由「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能共同致力於政治、社會、經濟和工業基本上的改變,它是一個遠程的行動計劃,特別認同了企業界和接受過考驗的企業所扮演的角色,長久以來,一般公認企業界是引起問題的核心,故要解決環境議題,企業是解決方式的一個重要部份,必須改善企業界的經營理念與工作方式,進行本質的革新。
一、市場變遷之徵象
近年來已開發國家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趨勢,已日愈形成一股不可避免的潮流,且發展成各種明顯的徵象,這些趨勢在不同地區、不同業別的發展程度並不盡相同,單一現象也許不見得能顯示出令人信服的訊息,但若從整體變遷來評斷,客觀的事實則令我們不得不正視新一波綠色革命即將來臨的癥兆。
這些正在發展中的趨勢包括:
環保法令日愈嚴苛,法令的執行日愈確實。
許多政府鼓勵企業自我規範,或與政府訂定自發性協議。
政府提供的經濟工具日愈增加,以促進企業持續改善。
環保團體與企業共同合作,致力於解決環境問題的案例日愈增加。
銀行業日愈重視貸款客戶的環境績效,加強環境風險評估,以降低客戶因為法定污染整治責任(liability),須賠償鉅額費用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保險業常因客戶的工安環保事件,導致鉅額的理賠損失,因此環境風險評估已逐漸成為企業保險業務的重要工作。
減廢、污染預防及提高資源效率,讓企業減少成本並提高利潤。
政府綠色採購法或條文的制定與實施。
投資人對環保形象良好的企業,投資意願日愈增高。事實上也已証實環境績效良好的公司,投資風險低,投資報酬率較高。
環保形象佳的公司,能吸引更有能力的求職者。
環保標章產品的日愈盛行,綠色消費意識的提高。
基於環保理由的國際貿易制裁日愈增加。
環境管理系統成為市場認同的要素。
今日的環境危機,源起於日愈惡劣的環境品質,這種負向的變遷趨勢,除了給當代人們帶來親臨其境的痛苦外,也讓人們警覺到若不採取自救措施,未來地球將陷入無法想像的困境。於是人們對於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有了新的思維與評價準則,也唯有能「確保現在與未來世世代代的每一個人,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才稱得上是符合所謂「永續性」(sustainability)的目標,本質上永續性即在尋求環境(environment)、經濟(economy)及每一個人(everyone)三角鼎力的平衡點,而時間既然是付,而時間既然是生命延續的要素,那麼很重要地要能認知到目前的三元素必須與未來的三元素取得平衡,而如何在現在的決策中,考量未來的經濟、環境與社會的需求,已是愈來愈重要的課題。
二、國際企業永續發展組織之成立
地球高峰會議之後,有二個主要的國際企業組織,參與了環境保護的工作,一個是設於瑞士的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BCSD),另一個就是設於巴黎的世界工業環境委員會 (World Industry Council for the Environment,簡稱WICE)。
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The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CSD)係於1990年,由瑞士工業專家Mr. Stephan Schmidheiny所成立,Mr. Stephan Schmidheiny為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簡稱 UNCED)的祕書長Mr.Maurice Strong的顧問,BCSD提供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會議中永續發展的企業展望,其向 UNCED提出的一份報告「改變經營之道」(Changing Course) ,已廣為世人認知為企業界對企業及政府建言之具體貢獻,並已被翻譯成近二十種語言。里約會議之後,BCSD繼續從事政策發展、計劃合作專案及區域性活動。
世界工業環境委員會(WICE)成立於1993年,為國際商業總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簡稱ICC)所發起,做為工業界依循里約會議來推動相關工作的代表。此組織執行之計劃,以決策、技術合作、貿易、永續發展與環境管理等議題為主,提出之專案報告,包括了政策與技術合作方面、整合環境報告的綱領、生命週期、為環境野糽R週期、為環境設計之專案等。
1995年元月,BCSD與WICE這兩個組織合併成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WBCSD),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結合了超過120餘家國際性企業,和21個區域或國家的BCSD,共同為保護環境、促進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來努力。WBCSD的會員遍及36個國家及20種以上的主要產業,並結合各國家或區域性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成立了全球聯盟組織,為全球企業界推動永續發展工作之有力喉舌,同時在建立企業界、政府及其他機構間更密切的合作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鼓勵企業界本身執行高標準的環境管理。
我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Taiwan, ROC)於86年5月正式成立,結合了我國三十餘家大型企業,成為WBCSD全球聯盟成員的一員,配合國際趨勢從政策法令、教育訓練、環境管理、資源保護、生態保育、污染防治及生態效益等各領域,進行專案研究,或以舉辦研討會,發行出版品及擴大國際間交流等方式,來推廣我國企業永續發展的工作。
三、WBCSD推動全球企業永續發展概況
由於WBCSD的成員,主要來自全球大型跨國企業,及區域性和各國BCSD,故經費來源主要來自會員的年費,個別工作小組成員或參與專案計劃之會員的捐助。為強化企業界在永續發展的角色,促進後里約議程(Post-Rio agenda)的進展,WBCSD並與許多官方、非官方及企業組織進行合作。
WBCSD提出明確且務實的方案,供政府及企業領袖在制定永續發展政策時之參考。工作計劃係以與企業息息相關之議題為主,有了前二年的工作基礎,WBCSD對於反應全球企業就環境議題的觀點和展望,與觀點和展望,與官方及國際非官方機構均建立了良好的溝通管道,在企業界也正逐步形成一股無國界的影響力,帶動企業界自發性的化口號為行動,採取務實革新的措施,持續改善企業的環境績效。
面對更競爭的廿一世紀,WBCSD所推動的全球企業永續發展,係建立在下列六大主軸上︰
對企業界的意識倡導
溝通
教育及訓練
全球聯盟
政策及實務發展
未來發展之預測與對策
最重要且與企業息息相關的,就是政策及實務發展與未來發展之預測與對策,WBCSD的跨世紀工作計劃,包括︰
貿易與環境 促進貿易自由化與環保及永續發展間之正面聯結。
氣候與能源 積極參與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相關公約之決策。
市場中的永續性(永續生產與消費) 加強利害相關團體間之對話,促進消費與生產的良性循環,使綠色產品的消費成為被市場認知及鼓勵的行為。
天然資源 追蹤探討的主題包括︰生物物種多樣性(Biodiversity)、水資源評估及永續森林工業。
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 推動的主題包括︰生態效益的理念、生態效益的指標、供給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和副產品增效-廢棄物資源化。
金融市場 繼續推動環境績效和環境股東價值,鼓勵金融業將環境績效的評估納入金融業務的工作範籌中,降低投資風險並改善經營績效。
未來發展之預測與對策 主要用來釐清對未來發展之不確定性,及規劃可因應採行之對策,目前已被應用於全球電子業發展之預測,WBCSD甚至獲邀為印度及捷克政府研擬廿一世紀的國家發展政策。
圖一為WBCSD跨世紀工作計劃總覽,從此圖便可看出來全球企業永續發展之趨勢,由於目前WBCSD的全球聯盟組織包括了21個區域及國家的企業永續發展協會,並與先進國家的工業總會合作,故WBCSD推動的計劃,將直接影響全球企業及各國相關組織之工作。近年來WBCSD的聯盟組織計劃,目標為輔導印度、蘇俄及中國大陸成立全國性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四、全球企業新環境觀的誕生-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
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的基本理念最早是在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BCSD) 的報告「改變經營之道」(Changing Course)中成形的,後來在聯合國的要求下,於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中提出,亦受到與會各國領袖一致認同。
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是一種經營管理的哲學,鼓勵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更具有競爭力、更創新,但同時也更能負起保護環境的責任。生態效益的達成,須在提供價格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服務,以滿足人們需求、提高生活品質的同時,在商品和服務的整個生命週期內將其對環境的衝擊及天然資源的耗用,逐漸減少到地球能負荷的程度。講求生態效益的公司,由於持續的減少污染與資源的消耗,故生產了更有用的產品和服務,亦即提高了附加價值。
Eco-efficiency一字,係由Economy及Ecology兩字之字首,與efficiency一字組合而成。原意含有兼顧經濟與生態兩方面效益之意。星生態兩方面效益之意。故亦有將此字譯為「環經效率」者。按efficiency一字原即含有經濟上之意義,為突顯兼顧環境生態之保護,故本會譯為「生態效益」。
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的理念,已從企業界擴展到金融界,甚至政府部門。金融業、企業領袖、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已逐漸認知到,必須從盈餘的角度來量化環境績效。企業界現在必須用投資人、分析家、銀行業、保險公司、會計師和評等師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其環境績效,使上述這些人可以用一套通用的生態效益指標(eco-efficiency indicators)來評斷一家公司的風險、價值和行銷潛能。
如今生態效益的理念,已逐步發展成型,不僅是WBCSD所有活動的基本理念,且在WBCSD與聯合國相關組織的大力推動下,由民間企業孕釀而成的「生態效益」一詞,幾乎已與官方所倡導的「清潔生產」(cleaner production)及永續發展等名詞等量齊觀, 最先提出清潔生產觀念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現已經將生態效益一詞,直接納入其最新修訂的清潔生產的定義之中。
它雖然是一種仍在繼續發展中新理念,但其遠景就是「以少生多」,減少廢棄物和污染,使用較少的能源和原料。資源生產力(Resource productivity)是生態效益的基礎,在未來數年內,資源生產力的改進,配合勞工生產的增加,其一步步改善的潛力,要比我們預期的為高。
生態效益也包括其它方面的企業理念,例如「防治污染」、「減少使用天然資源」、「廢棄物減量」、以及「清潔生產」等,以改變生產過程來減少污染,而非僅以管末處理來解決污染的問題。生態效益應用了「為環境而設計」(design for environment,簡稱DFE) 這種概念的特色,也就是在設計毬也就是在設計產品及選擇生產技術時,儘量減少使用原料和能源,同時經過能源的回收,達到循環使用的目的。生態效益同時也注重「生命週期」(life cycle)的觀點,也就是追蹤自原料變成產品到最後棄置不用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衝擊。
WBCSD鑑定生態效益的七點要素:
減少商品和服務的原料密集度(material intensity)。
減少商品和服務的能源密集度 (energy intensity)。
減少有毒物的擴散。
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
使可更新的資源達到最大限度的永續使用。
延長產品的耐久性。
增加商品和服務的服務強度 (service intensity)。
如果企業界不斷同時改進其經濟與環境方面的表現,以少生多,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不僅可符合生態效益,也會因持續的減少污染與資源的消耗,生產了更有用的產品和服務,更能夠獲市場認同,掌握新商機、取得報償和市場上的利益。對企業而言,這是不能避免的挑戰。
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或工業總會,也在積極地推動企業對「生態效益」的認識,此將成為一股全球企業新環境觀的風潮,對企業改變、產業革新,勢必產生深且遠的效應。
企業永續發展不再只是口號,或企業形象宣傳的外衣,它已成為一種思維、一種管理哲學、及一種運動。對企業而言,它是一種工具,使公司在國際競爭的局勢中站穩優勢;它也是一種社會責任與使命,使企業在協助維持一個和平、穩定、健康的地球村之目標上,可具體發揮淺移默化的功能。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