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 基因改造專題

基因科技評估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中華經濟研究院 副研究員 承立平


前言


  現代生物科技發展的潛能與應用,其涵蓋的範圍包括了農業、工業、醫藥、環境保護、及資源與生態的維護。先進各國對於未來生物科技發展的態度與期望是,就算不能完全解決所有的問題,至少也要改善現今經濟發展的問題。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基因轉殖技術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生物科技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成就。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先進國家,對於生物科技長期開發所投注的心力,莫不致力於基因工程與基因研發之研究,務期搶佔先機,一方面可以符合國內需求,一方面可以前進國際市場以從事大量商業化,替國家帶來長足經濟效益的產品。


  當複製羊「桃莉」在一九九七年二月出現時,立即成為全世界新聞的頭條,基因複製頓然成為全球討論的焦點。由桃莉羊與早期相關基因複製的應用研究,非但引起社會大眾對生物科技的重視,同時也暴露出政策在面對科技創新發展之際,行政體系的支援所顯現的不足。迄今三年以來,先進各國針對桃莉羊所引發的政策辯論經驗,不論是依據科技評不論是依據科技評估單位的報告、或是由公眾對對此一議題所提出之質疑,均值得有關學術單位及研究機構做一有系統的整理與檢視,俾提供國家科技政策決策之依據。固然,科技評估的工作與成果、以及其對科技政策形成的影響效果,必將依國情而有所差異,然以某一特定科技(如基因科技)而論,因其發展尚未臻於成熟之境而仍容有極大之討論空間,或可研擬出一些共同性的評估觀點,以共研究者與決策者之參考,是屬本文之目的。


國際評估經驗與準則


  著名的荷蘭國會所屬科技評估組織瑞詩諾研究所 (Rathenau Institute),曾於去年底在阿姆斯特丹舉辦一場令人矚目的國際性研討會,主辦單位邀集丹麥、英國、義大利、瑞士、荷蘭、美國以及南韓等國代表共同討論,所有的代表不是積極參與基因複製討論與研究的學者、就是政府相關單位的重要決策者。


  該國際研討會的議程主要精神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著重在一般民眾對於基因複製的討論;第二個層面則著重在一般民眾如何參與相關議題的討論,參與的代表更進一步地討論政治與民主在此議題研討中扮演的角色。與會代表彼此熱烈交換各國之經驗,重點集中在如何引發公眾參與此議題討論的方法以及所獲得的迴響。根據此國際研討會的分析與總結之摘要,並特別就國家政策與公眾討論的關係所得出的結論顯示,在義大利、南韓與美國,相對的政策與公眾意見的關聯性偏低,而在英國、瑞士、丹麥與荷蘭,對於公眾的意見明顯受到決策者的關切。差異的原因在於各國對於科技發展的評估,有其不同的政治態度與作法。


  以公眾意見最受關切的丹麥而言,一九九二年九月由其國會研究委員會舉行一個關於科技動物的共識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科技動物的原理就是經由基因譜的重組,衍生出異形甚或異種的動物,在科技的應用上幾乎與基因轉殖如出一轍。經由這種轉殖過程的動植物,可以被運用在生產上之農業耕種、漁業養殖,也可以運用在臨床上之醫藥實驗,以及實驗室的測試用動物。


  綜觀所有攸關的討論結果,一般大眾對於科技動物多秉持負面的立場與觀感。民眾普遍認為推廣科技動物,或者是長期研發科技動物的執行成果,風險遠比助益高。共識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藉著規範討論相關的道德議題、醫療問題、對於經濟以及環境面的影響等,適時教育大眾有關的知識與相關的科技發展,並引起各界的廣泛興趣,同時促使大眾對於相關議題的討論。與政治性相關的考量,則包括法律規範的各種問題,以及關於基因改造的動物所引發之專利授權,影響到農民的權益部分,並和生物發展的多樣化做一全盤性的討論。


  丹麥政府在一九九六年二月也舉辦了一場討論基因轉殖作物的公聽會,特別是針對這些植物的運用價值、相關規定、市場效應、以及環境考量做為討論重點。公聽會是由國會所屬之環境地區規劃委員會提出,並由丹麥環境保護協會協辦,俾以邀集專家與非專家做面對面的交流。整個會議的目的是要提供給社會大眾一個對於使用與控制基因科技的概括認識,特別是關於基因轉殖作物的食物保護部分。丹麥國會再於一九九九年三月就相關議題舉辦全民共識會議。會議的背景係源於市面上愈來愈來愈多的基因轉殖食品,致使民眾逐漸對這些食品產生憂慮,擔心這些食品會引起疾病或是帶來環境的危害。共識會議由14位專家與14位市民共同組成,在會前則由科技理事會提供相關資料以瞭解議題背景。會議前段,由市民發問、專家負責解答問題。會議進行到後段,則評議小組發表一份共同書面報告,依據專家們的意見提出對於議題的評估與建議。


  經由媒體的廣為宣傳,英國桃莉羊誕生之後,瑞士立即在境內如火如荼地舉行一項由環保激進份子以及動物福利團體發起的公民投票。激進者的訴求主要在於禁止製造基因轉殖動物(包括實驗室的老鼠)、禁止在天然的土地上生產或種植基因轉殖作物,以及禁止發給具任何生物形式的專利授權。


  肇始於丹麥的共識會議,對相關科技評估發揮了極大的功效。這樣的集會方式不但達到了喚起社會大眾注意的外部效益,讓非專家有一窺科技領域研發成果的機會,更直接地促成專家與非專家間的良性對話,建立起雙方溝通的機制。同時也成功的收納了各方的意見,責成書面報告,做為決策制定者的參考。這樣的成果本身即是共識會議最初研議的重要目的。


  歸納先進國家利用共識會議、公聽會、甚至公投議題作為基因科技評估工作之執行,原則上包括以下十項重要的準則依據:


  1.基因動植物對於大自然循環的改變:包括生產基因食品與有機作物生產間的關係、可回復性與不可預期的影響、對原始物種之保護;


  2.對環境的衝擊:包衝擊:包括不可預期的傳播至其他有機體、抵抗力或免疫力的變化、製造相關或是停止基因變化之不可預期的影響、對土質的影響(微生物圈)、有毒物質的影響、種植基因作物後對於未來殺蟲劑/抗藥性植物的消費評估;


  3.基因動植物對人體的有機變化:對免疫系統的影響、發展對於生物抗體的抗藥性、人體的毒素吸收衍生出的新疾病;


  4.如何防範少數廠商業者控制的市場供給、價格、基因轉殖動植物的品質,甚至是控制基因轉殖動植物生產而產生之壟斷市場:包括專利權的影響、基因轉殖動植物在開發中國家的生產或特別重視的研究範圍、確立開發中國家的需求並將之同時列入生物科技研發的考量、基因轉殖動植物生產之於全球食物供給的效用價值;


  5.確保基因動植物的技術移轉與授權:尤其是包括在實驗研究及短期與長期的基因培育方面;


  6.確保消費者對於基因轉植食品有足夠資訊:清楚而且明確的標示著基因轉殖食品的使用與基因重組的理由及範圍、確保中立且客觀的資訊供給、標示清楚的必要性;


  7.對於基因轉殖食品的立法:包括責權歸屬、監督控制、規則的例外、制裁與罰則、造成損害的法律責任等;


  8.消費者在基因轉殖食品上獲得的效益:確保消費者在未來有充分的資訊去選擇食品≒食品、選擇非基因轉殖的食品;


  9.基因動植物的研發過程中應包含道德倫理考量與價值判斷:動物、植物、微有機體、依據道德倫理相宜與否考量基因轉殖作物或科技動物的專利權、依據道德價值觀之相符與否考量將基因殖入植物或是動物體內對生物性之改變;


  10.基因轉殖動植物相關食品的微有機體在授權與過程控制中應納入道德考量:在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將道德議題納入授權與基因控制的考量過程、授與某些特定團體作為道德議題考量的代表以確保消費者接受的影響層面。


對臺灣生物科技發展與評估的啟示


  臺灣正處於廿一世紀經濟轉型的當口,並且是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典型。政府積極推動由傳統產業轉型至高科技產業的同時,亟需建立以肋立以自我經濟結構條件來支持產業升級的力量。政府選擇以鼓勵科技發展推動產業投資、或以產業發展引領科技研究方向,除應著眼於產業本身的資源與科技發展條件外,產業的總體產值及其相關連的正負面效益,應該是必需同時考量的面向。


  生物科技產業之成為新世紀之星,早已是科技專家與企業界的共識。只是礙於新興階段研發人才不足、相關單位的規範、研發本身的高成本,以及回收率與回收期間不定的產業特性,往往吸引不到足夠的資金進入市場,更直接影響到了相關人才的投入。生物科技本身所涵蓋的範圍極為廣泛,一般泛指生物技術在其他相關聯的科學研發與應用,包括生物化學研究、生物醫學、分子生物等,甚至包括了部分的毒蛋白、毒物學等研究,而其中又以現今與生命形式息息相關的基因工程,最為大眾所樂道。從去氧核醣核酸(DNA)的研究,到基因密碼的逐漸解構,開啟了人類對於生命的組成形式在未知與已知間的恆常拉距。基因的研究可以說是人類開啟認知生命之密的解碼過程,而對於此一知識之應用,應審慎加以掌控並調適人類與大自然之和諧相處。


  臺灣並不屬於貧困的南半球國家,也並不再擁有豐富的勞力資源而適宜發展勞力密集的基礎產業。臺灣擁有相對少數的生物科技研發人才,但可依相對豐富的資金以吸引海外的高素質華人回國效力,這也將是未來生技產業發展的關鍵之一。再者,臺灣堪稱亞洲高人口密集國家,且是都市化程度極高的地區,糧食的問題雖然不為公眾所憂慮,但是在改良食品生產的研究上,卻已行之有年有年。因此臺灣可以研發為基礎,配合鄰近地區所擁有廣大的市場作為商業化的後盾。至於基因與醫藥生物科技及其之於環境面的應用,則是近年來國內媒體與政策推廣與關注的觀念。從中草藥的研發到科學化中藥的興起,加上人口過度集中對環境的威脅,在在都標示了我國生物科技的走向,似乎是可以朝向解決人口糧食、生活品質與保健、調適與先進國家相關貿易條件等問題方面發展,從而提出一套可行的基因科技發展方案。


結論與建議


  有鑑於臺灣在生物科技的領域中仍須獲得國際的高度認可,而相對的研究則顯得力不從心。因而透過基因交換、或是適當的與先進國家建立完善的科技移轉模式,來從事國際合作與研究分工,應是未來可以絕對提昇國內研究水準的方式。至於研究的成果,則可透過國際標準組織的認證,經過一致標準的生物安全性測試,行銷至國際市場。事實上,臺灣並不一定要承襲他國既定的研究路線。每一個地區有其生物的特性與基因的特質,一味地追逐他國卓越的研究案例,而缺乏以自我需求為主的科技評估,只會讓自身的研究到頭來無法符合人民的需要。透過先進的研究程序,審慎評估並推廣具真正符合在地特性的生物技術,才是提升國民福祉之道。


  有鑑於生物科技發展將會為國內社會與經濟環境帶來極大的衝擊、機會與危機,政府應建立科技評估執行機構,並敦促經濟合作與發展、教育、科技、研究與科技評估等組織與研究單位,透過研究計畫針對基因科技對國家的經濟與社會情況之影響做深入的分析,並對當前生物與基因科技在農業,食品,醫藥,與資源保育上的應用方面加強研究。此外,亦應特別檢視現代生泯代生物科技之於政策目標發展的重要性。總而言之,生物與基因科技應由未來的國民市場與企業發展來決定,但其評估研究的範圍則應包括現狀分析、未來展望、科技本身所引發正面與負面的影響以及過程中對於環境面的考量。


參考文獻:


  TEKNOLOGI-RADET, Final Document of the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Genetically-Modified Food, Danish Board of Technology, March 1999.


  TEKNOLOGI-RADE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Danish Board of Technology, February 1999.


  TEKNOLOGI-RADET, Technological Animals--Results from a Consensus Conference, Danish Board of Technology, September 1992.


  POST REPORT SUMMARY 115,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y 1998.


  POST note 129, GM THRESHOLD FOR NON_GM FOODS,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ober 1999.


  Biotech/ Biomedical Industry, About.com Inc., 2000 EuropTA, European Participatory Technology Assessment, DBT, November 1999.


  「我國生物科技的發展及其影響評估座談會」,2000年3月22日會議記錄,中華經濟研究院,TA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