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期 應用倫理教學之探討

永續發展脈絡下的環境倫理課程實施初步報告


朱建民•楊君仁•劉阿榮


  壹、緣起


  兩年前在教育部第一梯次大學基礎教育改進計畫補助下,中央大學開始執行「地球科學基礎教育改進計畫」,試圖以地球科學為主結合其他領域設計出一組課程,做為中央大學通識教育的一個重點,而我們三人即負責其中「環境倫理」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貳、理念


  本課程之設計係以永續發展為基本理念,亦即,強調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正義之間的互動關係,並以追求其間最可能達成的均衡關係為目標。換言之,在課程中要讓學生保持理想,也要讓學生認識現實,並進一步思索如何在現實中逐步實現理想。因此,不同於一般哲學系講授環境倫理的方式,本課程採取三人協同教學的方式,在環境倫理的哲學面相(朱建民負責)之外,加上了法律面相(楊君仁負責)和公共政策面相(劉阿榮負責)。


  參、內容


  本課程由朱建民、楊君仁、劉阿榮負責,三人各就其學術背景與專研領域,引導學習者從不同角度去探討環境倫理的各項議題,而各單元之間力求其整合與內在關連。本課程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環境哲學介紹一些重要概念及思想代表,第二部分著重於環保方面法律形成的發展過程,第三部分由政策的形成與落實方面談公共政策及公民社會等問題。


  環境倫理的哲學面相:首先介紹環境倫理的興起,其中提到當代應用倫理學的興起以及倫理考慮對象的擴展、環境議題出現的歷史脈絡(當代工業文明與自然的反撲)、環境倫理的反省(宗教爭論及哲學思索的加入)、由對抗到均衡(由全球變遷到永續發展)。其次介紹永續發展的理念形成與實踐要素,其中提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正義之間的關係。接著介紹當代環境議題的哲學爭論,其中尤其著重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中心主義的對立。


  環境倫理的法律面相:首先介紹環境立法之發展與現況(包含法制發展梗概、環境權與基本國策、環境法立法原則、「環境基本法」),其次介紹管制性環保措施(諸如行政管制、行政制裁)、預防規畫性環保措施(諸如國土規劃、制定標準、環境影響評估)、影響獎勵性環保措施(諸如低率貸款、稅捐優惠、補助行為、證照規費、總量管制、環境公課、空污捐),最後介紹環保公害與賠償責任(諸如公害之意義、公害糾紛、損害賠償)。


  法律文字,為求精確簡練,在使用上有其特有之專業考量,故通常被視(譏)為是另外一種語言,因此,如何描繪整個法體系,理解法律與法律相互間的貫串原則,及準確地了解法律規定,在教學上都唯有使用講授或詮釋法,始能使學生清楚掌握法律規定的內容。如


  Ⅰ、介紹環境法制的發展梗概


  Ⅱ、環境(權)究竟在憲法體系地位為何?抑或僅是基本國策的政策議題?


  Ⅲ、環境法立法的原則


  Ⅳ、「環境基本法」的細目問題:如基本法的定位問題;環境優先的適用疑義(環基三);國家責任擴大的疑義(環境污染者、破壞者不存在或無法確知時,應由政府負責,環基四Ⅲ);環境保護計畫之定期評估;相關概念缺欠明確定義:如「綠色消費」、「生命週期」、「國家環境保護計畫」、【非核家園】等。


  法律不僅只是文字規定而已,它也必須配合厚實的文化基礎,始能有效發揮其功能,故授課過程中亦採用法律社會學、法律文化學的觀點,引導學生思索存在於文字底層的文化面向,如藉由畫面的比較,讓學生了解環境生態的維護,絕對不只是有類似,甚或相同的法律規定而已。


  三峽老街(日治時代建)


  


  Rottenburg ob der Tauber(ca. 970)


  


  法律不僅只是文字規定而已,它也必須配合厚實的文化基礎,始能有效發揮其功能,故授課過程中亦採用法律社會學、法律文化學的觀點,引導學生思索存在於文字底層的文化面向,如藉由畫面的比較,讓學生了解環境生態的維護,絕對不只是有類似,甚或相同的法律規定而已。


  法律規定,不免都有見賢思齊,依樣學樣的例子,因此,教學上亦有必要採用法比較(Rechtsvergleichung)的方法,以擴大學生的知識廣度與視野,如環境影響評估,美國國會於一九六九年通過「國家環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NEPA);歐盟於一九八五年制定「環境影響評估指令」(Richtlinien des Rates uber Umweltvertraglichkeitsprufung bei bestimmten offentlichen und privaten Projekten, Abl. vom 05.06.1985 I 175/40);德國於一九九○年依歐盟指令制定「環境影響評估法」(Gesetz zur Umsetzung der Richtlinien des Rates vom 27.06.1985 uber die Umweltvertraglichkeitsprufung bei bestimmten offentlichen und privaten Projekten vom 12.02.1990, BGBl. I S. 205.)。


  環境倫理的政策面相:從社會科學與哲學的若干面向,分別以國家環境政策之制訂與形成,能否體現社會公平正義?是否偏向企業財團而出賣社會大眾的環境權?能否照顧弱勢族群的族群正義、環境正義、分配正義諸課題。另一方面,「社群意識」固然是社群生命共同體的集體表現,然而,此種團體(社群)傾向,究竟是為大多數人的福祉(包括社區永續淨土的維護與社區經濟生計之發展)?還是追求現實功利的「回饋」(補償)金。因而,「鄰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情結」的社群心理分析與鄰避不成轉而索取「補償金」的金錢給付,不僅使環境關懷「變質」(質變),更涉及永續發展的「世代正義」課題:滿足了這一代人的現實生活;犧牲了下一世代的環境與生計條件。總之,在本部分,中心一貫主軸為環境倫理的「正義課題」(永續發展的正義課題),而分別由各講次呈現如:𣇈國家政策的形成與執行;𥌓市民社會的心態與意向;矅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的環境倫理觀;𢣷台灣永續發展的歷史結構分析……等內涵。


  肆、教學方法


  可分為靜態與動態(或室內與室外)兩種不同類型。


  第一、室內的比較靜態教學方式:分別採用講述法、分組(或個別)報告法、討論法……等方式進行。通常,在大學部開課時,教師講述較多,再摻雜學生分組討論或報告;反之,研究所學程則由教授先分配基本閱讀及報告資料,再由同學輪流報告及討論。每一講次均由教授做主題導引及適時提出問題,請報告人及其他同學共同討論,為使同學報告不致流於「一人研讀,其他人閒著」的缺失,通常是報告人若干時間,每篇有1-2人擔任評論或對談人,養成同學參與學術研究的基本素養,再開放大家討論及教授提問……等方式進行。一般而言,「教學原理」與「教材教法」的著作中均倡言「教學歷程」大體包括三個階段:𣇈準備活動、𥌓發展活動、矅綜合活動。這些原則運用於本課程仍十分適當。因此,每次教學活動之尾聲,教授均應進行綜合歸納與知識統整,使當次課程能有整體而清楚的輪廓,並能將前後講次的內容貫串,甚至旁及其他相關課程之統整。簡言之,環境倫理學雖然是較嚴肅、較枯燥的課程,如能善用教學方法,即使在室內比較靜態的教學,亦能發揮其良好效果。


  第二、野外教室的動態課程與教學:學習美國第二生物圈的做法,由參與本次計畫的各領域老師合組野外教室,已實施二次。


  


  


  


  2002年6月下旬,本計畫之「地球環境永續發展野外教室」在南投、集集、水里、日月潭、草嶺……等地進行為期五天的「野外教室」課程,分別由太空、大氣、地質、水污、空污、法律、社會……各領域之教授對「全班」三十餘位學生(含研究生及大學部),進行「科際整合教學」,各科教授既為「教師」,亦為「學生」(術業有專攻),「教學相長」不僅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也表現在不同學門間的「觀摩教學」,本分項計畫「環境倫理」課程由楊君仁、劉阿榮教授擔任,兩人除了從其他教授的授課中,了解地質、水文、土石流、大氣變化、空氣污染、水污染、地震……相關知識,更領略了他人的授課風采。而劉阿榮、楊君仁教授則以南投縣中寮鄉為中心,針對「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問題,親自帶領野外教室師生至中寮國小(完全倒塌重建)、災區組合屋、與學校人員、地方人士座談,並向同學講解重建過程中的法律問題、社區派系與重建問題、商人利益問題、災民的願景與難題……。另外,對於沿途觸目驚心的濫伐濫墾與土石流問題,不時向同學解說「大地倫理」的義諦。


  2003年5月間,本計畫第二年的「野外教室」仍由相關研究團隊負責(部分成員有更動),而授課地點分別至屏東鵝鑾鼻海邊(了解海洋污染及都卜勒雷達偵測),墾丁國家公園、特殊地形介紹、七股濕地與保育……等。最令同學印象深刻的是屏東茄苳地區沿海養殖區的地層下陷問題,在授課與討論課程中,對於「人定勝天」,開發大自然的「環境典範」有了新的體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才是「新的環境典範」,也是環境倫理學的主要目標。


  附錄:七股溼地生態保育問題


  一、台南縣七股鄉地理位置


  


  (圖片取自台南縣政府網站http://travel.tnhg.gov.tw/index.html)


  二、七股地理環境及環保問題概述


  台南縣七股鄉是曾文溪的入海處,曾文溪乃本省南部第二大河川,僅次於高屏溪,發源於阿里山山脈,全長138公里,流經嘉義縣、台南縣市,在考古上知名的左鎮古生物化石,即位於其重要支流──菜寮溪上。


  曾文溪口由於其沿岸海流主要向北,因此北向的沙積發達,長久沖積形成的沙洲與廣闊的海埔新生地,造就了豐富的河口生態體系,也吸引無數的野生鳥類聚集。瀕臨絕種的野生鳥類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則是本區最引人注目的驕客,黑面琵鷺屬朱鷺科的稀有大型涉禽,目前全世界只有在亞洲東部才能發現其蹤跡,其體長約74公分,外型最大的特徵是扁平如匙狀的長嘴,極似中國樂器中的琵琶,連同臉部都是黑色的,故因而得名,更由於其活動時姿勢優雅,另有「黑面舞者」的美稱。


   


  (圖片取自http://www.klps.kh.edu.tw/ edu/專題研究/bird-0401.htm)


  黑面琵鷺在世界上的分佈範圍很狹窄,僅發現於東亞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帶。屬於遷移性的候鳥,每年五月至九月間在北韓、中國東北一帶繁殖育鶵,十月至翌年四月則飛至中國東南沿海、台灣及越南等地渡冬。目前在渡冬區全世界僅發現約七○○多隻,而在台南縣七股鄉轄內之曾文溪口北岸堤防內,卻發現有族群數在五三○隻以上。七股濕地區域內除黑面琵鷺外,尚可觀賞到鷸科、行鳥科、鷹鷲科、鷗科、鷺科、朱鷺科等常見侯鳥逾一百四十餘種,可說是臺南縣濱海地區鳥類資源最豐富之一處賞鳥據點。


  三、經濟開發與環保議題


  民國七十二至七十六年政府於曾文溪水口岸採「圍堤凅土」方式圍築面積827公頃之覆地,土地於八十年一月三日登記為縣府所有並預定開發為「七股工業區」預定地,本開發案則因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結論尚有事項待釐清而撤銷。最近七股鄉再度成為熱門議題,則是因為台南縣政府規畫在該區內籌建「南部國際空港暨自由貿易港區計畫」


  四、國家環境政策與環境立法(劉阿榮)


  𣇈市民社會的環保意議與環保運動


  𥌓國家對永續發展的推動


  矅政商關係下的環境危機


  𢣷弱勢族群權益保障與永續社會的追求


  馤非政府組織與永續公民社會的凝聚


  朂政黨輪替後的政策變遷


  五、環境影響評估(楊君仁)


  𣇈環境影響評估的意義:


  𥌓環境影響評估的對象:


  下列開發行為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一、工廠之設立及工業區之開發。


  二、道路、鐵路、大眾捷運系統、港灣及機場之開發。


  三、土石採取及探礦、採礦。


  四、蓄水、供水、防洪排水工程之開發。


  五、農、林、漁、牧地之開發利用。


  六、遊樂、風景區、高爾夫球場及運動場地之開發。


  七、文教、醫療建設之開發。


  八、新市區建設及高樓建築或舊市區更新。


  九、環境保護工程之興建。


  十、核能及其他能源之開發及放射性核廢料儲存或處理場所之興建。


  十一、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


  𣇈環境影響說明書:


  開發行為依前條規定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者,開發單位於規劃時,應依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實施第一階段環境影響評估,並作成環境影響說明書前,記載下列事項:


  一、開發單位之名稱及其營業所或事務所。


  二、負責人之姓名、住、居所及身分證統一編號。


  三、環境影響說明書綜合評估者及影響項目撰寫者之簽名。


  四、開發行為之名稱及開發場所。


  五、開發行為之目的及其內容。


  六、開發行為可能影響範圍之各種相關計畫及環境現況。


  七、預測開發行為可能引起之環境影響。


  八、環境保護對策、替代方案。


  九、執行環境保護工作所需經費。


  十、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不良影響對策摘要表。


  𥌓環境影響評估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