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球貧窮問題仍然相當嚴重,但不得不承認在一些地區,這個問題已經有顯著的改善。以貧窮的非洲窮國烏干達為例,雖然其人均每年收入只有300美元,政府的財政來源有52%是來自外援的,但由於烏干達政府善用金錢,自1993年到2002年,患有愛滋病帶菌病患從原來佔人口三分之一下降到6%,適齡入學兒童人口的入學率由6成躍升到超過四分之三;而赤貧人口(即用少過1美元一天過活的人)由58%下降到只超過三分之一點。孟加拉亦是非常貧窮的國家,但現時已經在糧食方面自給自足了,在過去十年的經濟有平均5%的增長,同時有效地削減了其貧窮人口。(“Global Poverty,” Business Week, October 14, 2002)(註一)
現時有些濟貧組織已經學會了用多一點的創意來提高扶貧的效率。例如,巴西現正推行一項稱為Bolsa Escola scheme的教育計劃,使凡讓孩子入學讀書的家庭得到資助,每月政府會為那些每日收入不超過4美元的500萬個家庭的媽媽派發一張debit咭,她們可以用咭來領取現金40元或等值的飯菜,但要符合一個條件,就是要保障她們的子女繼續在學。這項每年耗資5億的計劃同時為3千6百萬兒童提供免費三餐,亦建立了一個遠程的教學系統,每天播放3小時教育節目到6千所學校裡去,令巴西貧窮家庭的子女的小學入學率從75%增加至93%,而完成學位的學生的數目亦大幅增加。
最近主張重建發展中國家的產權的秘魯經濟學家狄穌圖(DeSoto),認為貧窮家庭之一個脫貧方法,就是要擁有一些起碼的資產。在絕大多數的低發展國家絕大多數的人口都沒有擁有土地,雖然他們世世代代都在有房子住,但那些房子及土地都不屬於他們,而他們所經營的小生意亦沒有向政府註冊,狄穌圖估計在墨西哥78%的人口從事地下經濟,埃及則有九成人口參與地下經濟。若將這些資產都變為有法律地位的資產,究竟這些從未有紀錄的資產值多少,是一個極有趣的問題。依狄穌圖創辦的自由民主學會(Institute for Liberty and Democracy)的估計,單就墨西哥市而言,那些沒有法定地位的建築物、設施及公司就可以值3,150億美元,是外資在墨西哥直接投資總數的二十九倍,及墨西哥石油存量總值的七倍。估計埃及有2,140億美元的非官方資產,這個金額是比過去三十年該國從國外借款的總數的九十倍還多。
商業與窮人利益的交集
現時聯合國發展計劃指出全球有 三十九個國家是「最低度發展國家」(“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這個名詞其實是「全球最貧窮國家」的同義詞。這些國家的一半人口是赤貧戶(即每天以少過1美元來支付生活所需),兒童的夭折率很高,有一成機會活不過五歲生日。這些國家亦是欠債纍纍的,每天繳交的債款多過投資到教育及醫療的,它們主要的外匯來源就是出口如咖啡及銅這些產品,但這些產品的價格近年下跌厲害,令它們的處境更淒慘。雖然年前有錢國家已經將這些國家的欠債一筆勾銷,但仍無法幫助它們脫貧,增加經援是不可避免了。若要在2020年時將估計的1億3千萬營養不良兒童的數目減半的話,就要每年投入250億的經援,而要達到適齡兒童免費的小學教育就要有超過130億的投入。沒有富有國家的經援,貧窮國家的生路根本就很渺茫。
究竟全球的窮人有多少?若依每年收入少於2,000美元作為一個貧窮的定義的話,有人估計有40億人,有人則估計只有20億人。但無論如何,不管那個估計是正確的,全球的窮人總之就很多。在扶貧運動之中,有人就這樣想,假若這一大群窮人在不久可以有一定的購買力的話,由他們所形成的市場是商機無窮的。有些有創意的企業家,就在這方面動腦筋,推出一些可以賺窮人錢的生意來。匪夷所思?但事實上已經出現不少專門以窮人為對象的生意,且做得相當成功。如果這些經驗是可以在全球不同的角落複製的話,那麼一種新的扶貧方法,及一種新的經營方式會同時出現,其特色是:既可賺錢,亦做善事。換言之,企業的利益與窮人利益是可以重疊的。(Fortune Oct 28, 2002)
另一個案例亦來自印度。根據世界資源學會(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2002)的一份報告,印度一家專注於農村可 持續發展的非政府組織──發展選擇(Development Alternatives)的一個經營部門TARAhaat,與其行銷部門(TARA)農村發展科技行動(Technology and Action for Rural Advancement),使用了加盟店的形式,成功地將電腦及互機網引進了農村,同時利用這些科技來賺錢,為公司及其加盟店可以繼續經營下去及賺錢。
據最近一份受世界銀行委託完成的報告(Washington Post, April 23, 2004),近年中國及印度(人口合共有23億)的經濟發展強勁,令兩國的貧窮人口大幅下降,對達致聯合國發展計劃中的目標,即將到2015年將在1990年生活費少於1美元的人口數目減半,推前了一步。東亞其實已經達到了這個目標,其餘的地區,除了薩哈拉次大陸之外,都可以達到或接近達到目標。然而,依千禧年發展計劃的其他目標而言,成績就強差人意。而依現時的趨勢,全球要在教育、醫療衛生、食水、環境保護方面,恐怕無法依時達致完定目標。例如,計劃的第一個目標:希望在 2005年消除男女學童在中小學的人學人數差距方面,就無達到。不單如此,據估計,就算到2015年要三分之一的發展國家完成這個目標的可能性很低。對應方法之一是富有國家要增加援助,配合加強外援的效率及有效性管理。另一個方法,是積極鼓勵私營企業用它們的創意,推動對扶貧有助的商業。同時,要提供一個方便的平台,發展及加強政府與商業,商業與商業、商業與民間組織、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的夥伴合作,整合各方面的資源人才及經濟,解決全球貧窮問題。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for the World’s Poor, White Paper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0, December, London: the UK Government.
Navas-Sabater, J., Andrew Dymond, Niina Juntunen, 2002,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the Poor– Toward a Strategy for Universal Access,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Prahalad, C. K.及Allen Hammond, 2002, What Works: Serving the Poor, Profitably,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Global Poverty,” Business Week, October 14, 2002
Sen, A. 1992, Inequality Re-examin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en, A. 1999, Development as Freedom, New York: Anchor Books.
Servon, Lisa J. 2002,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Technology, Community, and Public Policy, Malden, MA.: Blackwell.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00,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Toward Digital I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