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整合理論的過程中會因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觀點,進而影響對人的心理健康假設與建構及治療方法,因此,在此一情況下,不禁要懷疑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在本國的是否適用。例如曾文星(民85)曾集合了三十幾位華人學者,初步探討中華文化與華人心理、傳統的心理治療觀念(如:探討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心理治療中應用的可能性、中醫的心身觀念與心理治療的啟示、氣功等)、文化與心理治療等。在實證研究方面,上述介紹精神分析治療法時, 曾經提過Mahler, Pine&Bergman等人所提出分離─ 個體過程的理論,認為這個過程的不順利會造成個體情緒不穩定、易怒、自我破壞行為及無法忍受焦慮等。但根據Shiah, Tam & Chiang(1997)的研究發現,臺灣學生在分離─個體過程是比美國人更傾向不順利;但這樣的結果不能馬上推論臺灣學生的個性較不穩定、易怒、自我破壞行為及無法忍受焦慮等。於是Shiah, Tam & Chiang在今年做了臺灣學生分離─個體過程與人格的研究發現,雖然臺灣學生在分離─個體過程是比美國人更傾向不順利,但與個性適應與否並無相關。這意味著臺灣學生雖然個體化不明顯,但在個性適應上是正常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的本土化才開始,因此,要思考與整合的課題有中國的文化特色是什麼?如何影響華人的心理與行為?如何推展適合華人的心理治療法?及如何將中國文化與心理治療理論做一整合?以上這些課題仍需要大量的研究來證實。
Mahler , M., Pine , F. & Bergman , A. (1975). The psych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New York : Basic Books.
Rogers, C. ( 1965 ) . Client-Centered Therapy Implications, and Theory.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hiah, Y. J., Tam, W. C. C.& Chiang, S.K. (1997):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 of Taiwan High-School Stud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Counseling.(presented at sixth international counseling conference in Beijing, China)。
Yalom, I. D. (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