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影響生命 陳啟昌教授自製MV感動人心
學術、生態、市場一大躍進 社會企業國際研討交流
走進大學殿堂 為偏鄉開一扇窗-光電巡禮活動
懷念與感恩一張鎮炘校友贈書揭牌
讓最重要的精神被看見─衛友賢談人文的實際關鍵

 


2015-06-23

用生命影響生命 陳啟昌教授自製MV感動人心

文/校園記者張芸嘉

光電系陳啟昌教授(右一)號召音樂同好一同進錄音室,錄製感人肺腑的畢業MV, 在光電系畢業歡送會賺人熱淚。照片左一鼓手吳庭昀、左二主唱鄭恪亭教授、蹲者導 演與攝影馮培瑜。照片陳啟昌教授提供

六月鳳凰花開畢業季,有別於學生自主籌畫的送舊活動,中央大學光電系陳啟昌教授特別相約校內音樂同好,共同籌拍一支音樂影片,送給系上所有畢業生。希望用生命去影響生命,把「感動」散播出去,尋找人生真正存在的價值。

張雨生的陪伴 走過生命幽谷

談到這支影片的企畫過程,陳啟昌教授吐露自己過去一年所遭遇的人生巨變。突如其來的病痛打擊,讓他的體重一路下滑,甚至可能面臨人生的終點。由於身體狀況不斷惡化,在沉重的心理壓力和漫長的等待過程中,讓他幾乎崩潰,偶然間聽到了張雨生的歌「我期待」,透過音樂彷彿張雨生常伴在側,於是決定要在「萬一」發生之前,準備好這首歌送給好朋友,不留任何一絲遺憾。

找到人生目標:把感動散播出去

幸好,去年手術移植順利,加上學校同仁、學生、家人與好友在過去一年的幫忙,陳啟昌在休養幾個月後又得以返回教學研究的崗位,體力也恢復許多。更因此番際遇,除了希望感謝週圍所有人在心靈上的支持,陳啟昌也開始重新尋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希望做能讓人感動的事」,因為給人的「感動」可以超越時空限制,帶來內心真正的平安與喜樂。

人生汲汲營營去追求,但陳啟昌說,得獎或升等都是瞬間,並非能讓他人得到感動或幫助,亦非長久喜樂之泉。身為人師,他寧願付出更多的時間,去關懷學生,拉落後的學生一把。也希望能修正過去易怒的個性,以修養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製作音樂影片 激勵人心

「要讓世界感動,需要人的連結才能散播。」陳啟昌有感而發地說,因此他決定將病痛時週邊的人所給與的深刻感動「我期待」拍成MV,除了送給應屆畢業生,讓參與的人在往後的幾十年都能隨時隨地,看看現在的樣子與曾有過的感動,留下共同的記憶。也希望把人緊緊連結,無論主事者或旁觀者都能有更深刻的人生體驗。

本支影片由陳啟昌教授總策畫及吉他伴奏、光電系鄭恪亭教授擔任主唱兼主奏吉他、曾獲熱門音樂大賽最佳鼓手的光電所吳庭昀擔任鼓手,並由熱愛攝影的光電所馮培瑜擔任導演及拍攝,影片最後加入光電系同學提供之影片及照片,最終在光電系的送舊晚會上播放,獲得熱烈回響。

重生的光電系陳啟昌教授,透過自製MV,希望把「感動」散播出去。張芸嘉攝

陳啟昌教授(第一排左三)與課堂上畢業班學生合影,獻上最誠摯的祝福。照片陳啟昌教授提供

相關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853604374676011&l=3838405639769608052

 

 

>>回前頁


2015-06-23

術、生態、市場一大躍進 社會企業國際研討交流

文/校園記者張芸嘉

第一屆社會企業發展與管理國際研討會「社會企業服務學習專題學生團隊」成果競賽的前三名,與企業導師和評審群合影留念。謝玫瑰攝

為強化社會企業網絡之間的連結,6月15日於本校大講堂舉辦之「2015社會企業發展與管理國際研討會」,邀請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博士影片致詞,另有來自英國、香港及台灣社會企業家分享自身經驗,以及青年學子的實作發表,期凝聚各界力量,達到「學術‧生態‧市場」大躍進之效益。

主辦單位中央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邀請到英國莊園發展信託Kate Pierpoint副執行長與香港社會企業總會馬錦華副會長擔任主講人;另邀請到新生命資訊服務公司黃河明董事長,厚生市集張駿極總經理、台灣尤努斯基金會王絹閔執行長、iHealth台灣健康宅配陳文志營運長,高雄市劉大潭希望工程關懷學會李秋玉理事長,分享他們的創業故事或推動社會企業的理念。中央大學副校長劉振榮、管理學院沈國基院長、黃麗璇副院長等也應邀出席。了兵家必爭之地。

社會企業-透過商業模式持續對社會貢獻

本次研討會最特別的是,邀請到尤努斯博士為此錄製一段開幕致詞影片。「社會企業」的企業形式可謂由尤努斯推廣至全世界,社企跳脫一般企業追求「最大營收」的目標,而是用商業的方式對人有貢獻,創造更多價值。(影片連結:https://youtu.be/_inEZJqYzi8 )

尤努斯博士表示,透過社會企業可以達成社會、經濟、環境的永續性,達到「三零」:世界的「零貧窮」、「零失業率」和「零淨排放」,而此活動是學術界與社會企業互相接觸、交流的絕佳機會。

台灣社企-推廣概念階段、鼓勵青年投入

研討會當日,產官學三方皆應邀出席。勞動部丁玉珍分署長表示,去年是社會企業發展元年,除了依據政府方案,勞動部同時輔導非營利組織朝向社會企業方展,倡議其理念,期許台灣社會企業能蓬勃發展。台灣尤努斯基金會蔡惠玲董事長指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期待中大社企中心將國外經驗帶來台灣,找出待改善之社會問題。新生命資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林進興董事長也應邀出席,代表本屆專題輔導之社會企業。

國際大師論壇 勾勒願景

莊園發展信託Kate Pierpoint副執行長以「透過社會企業建立社區的韌性」為題,分享關於影響評估與社會投資報酬率的意義及其重要性,用於尋找更多的投資人,並鼓勵大眾將自己的生命用來貢獻社會。

香港社會企業總會馬錦華副會長以「透過社會企業認證提升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為題,分享香港SEE Mark社會企業認證的標準、內容及發展性,目的是為了給予捐款者信心,最終幫助企業發展,解答了現場眾多非營利組織對其效益之疑惑。

青年實作成果發表 競爭激烈

甫成立一年的中央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結合學術資源與年輕人的熱忱,已與合作之社會企業「新生命資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展開半年多的專題研究,期透過新世代的創新與行動力,串連學術與實作,達到資源共享與整合。為未知科學發聲。

八組學生輪流發表這學期的專題成果,過程由企業導師協助,了解社會企業的需求並找出解決方案,利用管理知識和技能去幫助社會企業。最後由企管系戴宏全、邱子穎、田博鈞、張語洛拿下首屆專題冠軍,探討如何利用「公共事務及媒體關係」增進大眾對於脊傷者的認知,創造更可貴的價值。

創立窮人銀行的孟加拉社企家同時也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尤努斯博士,特別錄製 一段開幕致詞並分享其社會企業的理念,為活動揭開序幕。謝玫瑰攝

國際大師分享受邀來台分享社會企業經驗,與現場民眾互動交流十分熱烈。左起為 中大管理學院黃麗璇副院長、莊園發展信託Kate Pierpoint副執行長、香港社會企 業總會馬錦華副會長、中大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沈建文主任。謝玫瑰攝

 

>>回前頁

2015-06-21

走進大學殿堂 為偏鄉開一扇窗-光電巡禮活動

文/陳如枝

中央大學光電系今年首推「光電巡禮」活動,邀請台中市大安國中近80位國中生,走進大學殿堂探索科學。照片理學院提供

電影「將計就計」之中,美女大盜如何穿越雷射防盜網?太陽能驅動車輛競速,究竟時速如何?為照顧偏鄉弱勢,中央大學光電系今年首推「光電巡禮」活動,邀請台中市大安國中近80位國中生,走進大學殿堂探索科學,希望幫偏鄉孩童開一扇智慧之窗,種下一顆科學啟蒙的種籽。

活動的構想來自理學院李正中院長。他說,以往前往各級學校演講,「說者有心,聽者無意」,台下學生「無感」的居多,因此靈機一動,何妨將學生引進大學之門,讓他們有機會開開眼界,實地來探索科學。很高興此構想一拋出,獲得光電系老師們的共鳴,大家群策群力,一同幫助弱勢圓夢;同時獲得合盈光電許玄岳總經理的大力支持。 

率隊來訪的大安國中國立民校長對此行充滿了感謝與感恩。他分享,孩子們非常期待這一場活動,「有人興奮到,清早三點就起床」,看了一連串精彩的物理和光電演示,不但受益良多,更令人大開眼界,是課堂學不到的寶貴知識。
光電系主任陳昇暉說,為了深入淺出,讓孩子愛上科學,每一項活動均經過精心設計,包括其設計的「太陽能X競速X能不能」、鄭恪亭教授的「液晶生活智慧窗」、楊宗勳教授的「奇光幻影」、鍾德元教授「雷射party」和張榮森教授的「博物館驚魂夜」,以及孫慶成教授「立體視覺體驗」等。老師們在繁忙的教學與研究之餘,願意多付出此心力,精神令人感動。

此外,此行先前也參觀本校科學教育中心,由朱慶琪主任演示的藍天夕陽、穿牆術、掌中光譜儀、電漿球、磁通訊、磁鐵太空漫步、高斯來福槍等一連串有趣實驗,灌輸孩子不見得眼見為憑,多去探索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從生活中體驗科學的樂趣。

透過雷射,可檢測油品的好壞,讓來參與的大安國中學生嘖嘖稱奇。陳如枝攝

理學院院長李正中發給每一位參與的學生證書,鼓勵他們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科學。照理學院提供

 

>>回前頁

2015-06-13

懷念與感恩一張鎮炘校友贈書揭牌

文/陳凱雯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2015年6月13日 中央大學歷史所張鎮炘校捐書紀念圖書室揭牌啟用典禮。

六月十三日上午,在這個慶祝中央大學畢業生展翅高飛的日子裡,一場特別的儀式在文學院三館LS-209室悄悄地舉行。歷史所的師生、校友及校友服務中心陳介豪主任齊聚一堂,共同追憶歷史所已故校友張鎮炘先生,並爲其捐贈給歷史研究所之二千冊圖書、檔案舉行揭牌啟用典禮。

張鎮炘雖非學界大老、政商名流,卻是歷史所的勤學典範。他原本只有工專學歷,在考取國家考試,服務財政部關稅局桃園機場後,漸漸對歷史產生興趣。張氏後來在空中大學的面授課程中遇到現任中大歷史所所長李力庸教授,李老師鼓勵他繼續攻讀研究所。於是他瞞著家人,為考研究所苦讀。2002年接到歷史所的錄取通知時,已屆四十歲,年齡幾乎是同班同學們的兩倍。

年紀雖長,張氏好學程度卻遠超過其他同學,他幾乎完整地修習了歷史所開設的課程,購齊每門課之參考書籍;更組讀書會,帶動討論風氣。這位同學口中的「張大哥」,一股腦地栽進歷史浩瀚學海中,像是要把過去荒廢的學業加速補齊。同時,他熱心照顧同學後輩,當有窮學生們陷入經濟困頓時,他總是暗地關照,即便在他畢業之後,熱心依然不輟。因此,他在同學心中,一直是公認的精神領袖。

2005年,張氏以〈臺灣海關艦艇移撥海岸巡防署之研究〉論文取得碩士學位,並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發表相關論著。身為東勢客家子弟,他關注客家研究,曾發表〈臺灣地區學位論文中有關客家研究之概況(1982-2003)〉一文,頗受肯定。可惜這樣的學術熱情,卻在報考博士班過程中,因健康亮起紅燈而受挫。原已不好的眼力,最後只剩單眼的視力。2014年,張氏因痼疾新症併發,不幸離世,享年51歲。

張氏過世後,因住屋被畫入重劃區,隨時可能被徵收,其身後留下滿屋子的書籍和徵集的海關檔案,成為妻子蘇惠玲女士難以承受的悲痛。她既不甘心丈夫生前的心血淪為廢紙回收,也不願意將這些書籍論斤秤兩地賣給舊書攤。在聯絡了住家附近幾家圖書館後,都因為藏書太過專業,未得到善意回應。蘇女士轉而求助中央歷史所91級的同學,透過陳凱雯的奔走,終將這批書籍、檔案永遠存放在他最鍾愛的歷史所。

91級的同學多次赴桃園機場旁的張宅,整理數量龐大的書籍檔案。搬運書籍當天,天空下著傾盆大雨,但64箱書搬上小貨車時,雨勢倏地停止,蘇女士與同學們紛紛流下了淚水。

經過歷史所師生一個學期的努力,二千冊書籍陸續分類、編目、上架,將文學院三館LS-209室闢為張鎮炘藏書區,置入歷史所藏書查詢系統。並選在一年一度的所友會,舉行張鎮炘藏書啟用儀式,由校友服務中心陳介豪主任、歷史所李力庸所長、賴澤涵教授與鄭政誠教授共同揭牌。師長與校友,除了緬懷這位認真向學、受同學敬重的張大哥,也期勉學弟妹能善用學長生前寶貴的研究資產,寫出精彩的史學作品。所友會的場面溫馨感人。為了讓學弟妹更加了解張鎮炘的贈書意義,91級畢業校友共同編輯〈追憶張鎮炘〉摺頁,輯錄了張氏的讀書隨筆、蘇惠玲女士的感謝詞,以及同學對他的感念之語。讓張鎮炘默默伸手拉扶同窗後進的心意,傳遞到每一位共鳴者的心靈,得以溫暖我們人生的漫漫道途。

張鎮炘不僅留下有形的書籍,他對史學的熱愛,以及對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的情感,永遠留在文學院三館二樓的小角落,傳遞給每位中大人。

2005年 張鎮炘與歷史所93級同學畢業留影。

張鎮炘校友於2005年畢業於中大歷史所。
編者註:文中「91級」校友,於學籍上屬於中大93級畢業生。

 

>>回前頁

2015-06-01

讓最重要的精神被看見一衛友賢談人文的實際關鍵

文/校園記者林育筠

中大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衛友賢青年學子們分享人文素養的養成。胡順凱攝

中央大學一直以來深耕人文藝術教育,百年校慶系列活動「中大名師講座」於5月29日特別邀請到中大首任外籍文學院院長衛友賢教授於中大壢中演講,以「人文的實際關鍵與未來的突破」為題,與青年學子們分享人文素養的養成。

See something different 

專攻語言學的衛友賢,對於文字與聲音如何讓人類產生圖像之想像十分感興趣。自小在追求完美的祖母膝下長大,養成衛友賢嚴謹的價值觀;而因夢想努力在森林中打造出專屬木屋的外祖父,也造就他勇於逐夢的個性。
關於夢想,衛友賢提出了科技巨擘賈伯斯的言論:「蘋果的DNA,單是只有科技是不夠的;是科技與人文科學的結合,產生了讓我們心醉的成果。」而人文科學的精神是什麼?衛友賢表示:「人文科學,讓人看見不同(Liberal Arts sees something different.)。」人文科學的教育並非著重於養成一株株收穫豐沃的果樹,而是培育出肥沃的土壤。無論是哪一個學門,都該根植於人文科學的精神─唯有堅持良好的本質,才能產出真正深耕而豐厚的成果。

「What you know」vs「How you think」 

「若只是把知識當成區塊性,那是不夠的。」只是「知道」知識是遠遠不足的,關鍵在於「思考」─唯有透過自我思考,方能應用知識。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永遠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唯有想像力,才能突破現有的知識框架。因此衛友賢提出了「What you know」與「How you think」,提醒聽講者,人文科學的精神正是立基於此。所有偉大的科學立論都是建立在想像力所引導的突破思考(How you think)。若無這些大膽的想像力,科學不可能真正向前邁進。 

Moons or Suns 

近年來生活上不可或缺的Google搜尋引擎,解決了當時網路資料雜亂無章的問題。Google突破了網頁排序的窠臼,讓世人從此邁向更便利的時代。此突破性的創造,因應了「人」真正的需求─這就是建基於人文精神的思考。大家都知道網際網路靠著「超連結」連上網頁,但是Google公司的產品總監兼執行長Larry Page卻看出超連結不只是一個HTML代碼。超連結是由人創造,於人類而言亦有其他的意義。他們的突破暗喻了一個超連結就是一「票」。透過這個暗喻,他們能透過計票排序網頁。靠著了解人們如何思考,他們永遠地改變了網際網路。
衛友賢亦舉了Moon和Sun為例,Sun能夠發光發熱並自我覺察,而Moon則能反射光源。要成為哪一類型,沒有對錯,端看個人的抉擇。衛友賢提出人文科學精神對培育Suns的重要性,替人文科學的實踐,許下一個期許突破的未來。

衛友賢教授(中間著深色衣服者)認為只是「知道」知識是遠遠不足的,關鍵在於「思考」─唯有透過自我思考,方能應用知識。胡順凱攝

衛友賢教授親切的與中大壢中同學合影。胡順凱攝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