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之語/蘇惠玲
張鎮炘簡介/陳凱雯
都是歷史惹的禍/張鎮炘
記 張大哥 -91級永遠的精神領袖-/李偉松/江俊銓/陳志豪/邱業超
153書後記/王世駿

 


 

感謝之語

文/蘇惠玲

辦完亡夫喪禮後,我便著手整理他的遺物。推開書房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整面牆的書,以及地上堆放幾十個袋子。打開一看也是書,至也有上千本吧?而且,每一本都註明購買時間、地點,若是别人贈與的,也會加註贈與人的姓名。可見,張鎮炘有多麼「視書如命」。但怎麼辦?房子再幾年就要徵收了,我也快退休,一個人要如何處理?想到這理,居然就坐在地上哭起來。

於是我開始詢問住家附近的圖書館或是私人收藏。得到的答案,不是說書太專業了,就是要自己載來。先不説我不會開車,就算是會,這上千本的書要如何載送?
不免又想,難道張鎮炘一生的心血,就要秤斤論兩地賣給資源回收廠嗎?我想他一定很不甘心吧!幾天後,我接到他研究所同學凱雯的電話,告知我鎮炘的書先不要煩惱,也許可以把書捐給中央歷史所。掛上電話,我立即向公司請假,馬上坐上往台中老家的車,到鎮炘的神主牌前,告訴他這個好消息。或許是我眼花,好像看到相片上的他嘴角上揚,他是高興的放下了。

本來我已準備出席捐贈圖書儀式,親自謝謝大家的幫忙。但不巧因家中長輩開刀,無法到場致意,僅以這短短字句,向大家表達謝意。尤其是李力庸老師,她盡心盡力的為這些書的放置努力奔走,找空間地方、接洽溝通。還有鎮炘的同學們,多次往返家中整理、打包,我真的有説不盡的感激及感恩。

我想,張鎮炘在天上一定很高興。他會保佑他愛的人、以及愛他的人永遠平安、順心與喜樂。

再次謝謝大家。

張鎮炘蘇惠玲賢伉儷照

 

>>回前頁

 

張鎮炘簡介

文/陳凱雯

張鎮炘(1963-2014),臺中東勢人,為本所91級畢業生。自國家考試及格後,長期服務於海關,對於歷史研究興趣甚濃。2002年考入本所,廣泛修習明史、清史、臺灣史與兩岸關係史等課程,並籌組讀書會,積極向學的態度更勝一般生。

其從事與本職相關的海關議題研究,2005年以〈臺灣海關艦艇移撥海岸巡防署之研究〉畢業論文獲取本所碩士學位,陸續在研討會發表相關著作。

張鎮炘雖有在職身份,但總在工作之餘,積極參與所務活動,並熱心分享研究與生活上之經驗給學弟妹。

然因近年健康情況惡化,不幸於2014年4月離開人世,令師生惋惜。其留下許多海關相關研究檔案,以及領域廣泛之史學相關書籍,由其夫人蘇惠玲女士授意,將其珍藏檔案書籍捐贈給本所,嘉惠所上師生。

 

 


 





 

 

 

記 張大哥

91級永遠的精神領袖

文/李偉松

回憶起大哥,我能簡短的幾個字形容,「任俠好義,提攜後輩」。雖然我在學校的時間不多,甚至很少出席所上活動,但同學們依然不會忽略我。尤其是張大哥,總是在關鍵的時刻,打通電話來,提醒我繳學費了沒?最近有沒有吃飯?論文要記得寫呀!等等關心的話語,至今依然記憶猶新,餘音縈繞在耳。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那天傍晚我在宿舍休息,由於那時經濟條件很差,經常不吃晚飯,忽然電話響起,大哥打來問我:「吃飯沒有?」我說:「我吃飽了」(其實沒吃),大概是大哥敏銳的嗅覺,發現我在騙他,他告訴我:「我還沒吃,你出來陪我吃飯吧!」剛想婉拒大哥時,他馬上接了一句「我現在開車過去接你!」他掛上電話,10分鐘後到了我宿舍門口,載我去吃飯。

我記得他點了6個菜,要我ㄧ起吃,並告訴我,他聽同學們說到我的狀況,知道我比較辛苦,但是飯還是要吃,吃飽才有力氣面對問題,以後要經常陪大哥吃飯。當時我眼睛好酸,我忍住我的淚水,點頭答謝。

大哥知道我好面子,他並沒有問太多讓我內心會敏感的問題,他總是用幾句,簡單的關心話語,讓我感受到他對我們這些後輩小弟的照顧和關心。
這是我印象中的張大哥,讓我永遠回憶的大哥。

2003年夏 歷史所91級與助教盧秀華學姐合照

記一

文/江俊銓


研究室、男研舍夜晚的討論聲,
伴隨著書冊的飛落聲。
所辧旁飄散的咖啡香,
帶我們穿越了時光。
全家福的杯影,釋放了論文的壓力。
白冷圳旁的身影,看見對歷史的熱情。

 

記二

文/陳志豪


大哥的背影很長,因為他把我們緊緊拉在一起。
因為他,我們聚在一起,從吃飯、喝酒到讀書。
大哥總是很有想法,總是很照顧著我們,陪伴我們面對各種難關。
我們是那麼的幸運。

 

記三

文/邱業超

為什麼我們總是稱鎮炘「張大哥」?無他,只因為張大哥總是在不經意間展現出大哥風範。
每每回憶起張大哥,有段往事我總是會想起。碩班畢業的那個夏天,張大哥特意約我出來,約我吃飯、還去竹圍漁港走走,沒有多問些什麼,就只是這樣帶我散心。
我不確定大哥是否知道那時的我在悶些什麼,但他就是知道我悶,於是用這種方式表達他的關心。對我而言,這就是大哥的風範。

2005年夏 與賴澤涵老師聚餐

 

 


153書後記

文/王世駿(88級,高中教師)

151、152……153,這是153本書,書上落著第153張捐贈標籤,以及第153個「張鎮炘」的藏書簽名。每本書末頁,都清楚載明了買書的時間、地點,有時託人代購,還寫上受託人的名字,如果是他人的贈書,則註明是誰送的,發票收據都沒這麼鉅細靡遺。果真見藏書如見其人。

那天,收到消息,張大哥過世後留下的一櫃櫃舊書,急需幫忙整理。因為都市開發,舊房子將要拆了,新居恐怕容不下這麼多書……

搬回所上吧,所上的老師們決定設置一間圖書室,好好收容這批書籍資料。
可這些書並非都是研究用書,如果全搬去了,那些研究生們用不到的書……想起記憶裡狹隘的教室和圖書館,不免有些猶豫。

「那就寄到竹崎來吧!」望向窗外的青山白雲,縱然往者已渺,這裡,總該還容得下曾經的歲月與雄心吧。

這天,是大嫂替我們開的門,為的是整理樓上那一櫃櫃的舊書──張大哥的遺物。
嚴格來說,大哥是晚我三屆的研究所學弟,見過幾次,也曾喊過我幾聲學長,卻總不好意思當面以學弟相稱。因為他比我們這些所謂「學長姐」年長許多,和老師們相仿。聽大家叫「張大哥」,也就隨著這麼喊了。

張大哥在所上也是一頁傳奇。以工專畢業通過國家考試,任職海關多年後才想起要重拾書本。家人們原以為他讀完了空中大學,滿足了學歷,就再與書本無緣了,沒想到他竟瞞過親友,偷偷地報名了研究所的入學考試。錄取後,張大哥得意之情溢於言表,眾人拿他沒法,也只能在一旁苦笑。

其實,這碩士學歷對他的加官晉爵,幫助實在有限。而且職場歷練多年,常人即便要進修,多半都會選擇入學相對容易、畢業也較輕鬆的在職專班。但張大哥卻以在職身份,和年齡只有自己一半的大學畢業生擠正式學位的窄門。

當張大哥出沒於教室、所辦之間時,我早已被埋進趕不完的論文和稿件中,彼此少有交集。當他領著老師、同學們搭乘艦艇,踏查臺灣的海岸線時,我也沒能趕上盛況。他在工作、學業兩頭燒的景況下,還能號召同學自發籌組讀書會,這也是自研究所成立以來,在職生的第一人。

「他是比較晚開竅的那種。聽他以前的同學說,他讀高職的時候不愛唸書,整天跟人家打球,成績很爛,後來拿到碩士學位,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上樓時,大嫂這麼說著。「大概是後來自己讀出興趣,別人叫他不要讀,說這把年紀讀了也沒用,他說什麼就是聽不進去。」

三樓書房裡堆了滿架滿櫃書,擠滿了整面牆,裝不下的,就用A4紙箱疊在牆角,算算也有十幾箱。其中還夾雜著許多牛皮紙袋,袋子裡都是一趟趟、一遍遍,走南闖北,從各地圖書館、檔案室、資料庫裡,耗費了不知多少時間歲月,才蒐集、影印來的研究資料。

「實在搞不懂,讀書就讀書,有必要把自己弄得跟收廢紙的一樣嗎?」大嫂邊笑邊罵邊收拾著。我們都懂,也都經歷過,在寫論文、印報告的時候,都曾自個兒邊笑邊罵邊收拾過,偶爾學友之間還會互通有無,讓影印機增加彼此的廢紙量。只是我們知道,這次清過之後,這間書房裡大概再不會有人願意痴痴地付出無數個寒暑、用盡心神,為這滿室的紙堆增添收藏了。

我們逐格逐架格地,將各式圖書從橫七豎八的櫃架上清空,裝箱。出人意表地,分類工作居然相當容易。

「他有個習慣,這學期上什麼課,他就會去書店裡把所有相關的書都掃一遍,買回家。」照大嫂的說法,這櫃該是吳老師明史課留下的遺跡,下邊顯然是為了上齊老師的課買的,再過去就是戴老師的臺灣海洋史專題了……。我們竟可以依照書櫃重新複習一遍自己上過的課程。

「我每次罵他買太多,看不完,下次他還是照樣買回來堆著。」大嫂說。「有一次我從書架上隨便抽書出來考他,看他知不知道書裡面在講什麼。我不相信他買這麼多書都看得完,浪費錢。」結果呢?「結果他真的每一本都知道,抽什麼書,他就答什麼,還覺得你問來幹嘛?講了你也不懂。」大嫂笑著說。
是啊,他就是這樣的人吧。

「不會吧!他把每堂課的筆記都整理起來,裝成一袋。」「嗯,以後學弟妹們有最詳盡的萬年筆記了。」每時每刻,櫃裡都不乏令人驚奇的發現。
「不會吧!連同學上課的報告都有!」湊眼一瞧,豈止報告,旁邊還寫了一堆的字,大概是當初被老師狠刮一頓的法庭記錄吧。「這報告恐怕連作者本人都不曉得丟哪去了……」輕嘆一聲,既是折服,又是惋惜。

最令人煩惱的,是堆積得如有人高,層層疊疊,一箱箱、一袋袋的資料夾和公文檔。稍作翻閱,竟是從清代到戰後的各種臺灣艦艇資料。是他的論文研究主題,當初不知花了多少時間精力,從各地檔案室裡一張張,一頁頁檢索來的。從前老師們總說,讀歷史系無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就對了。但說歸說,真正用生命去體現這句話的學生並不多。

如果他還在,現在應該仍是沒日沒夜地泡在這積累如山的資料堆裡用功吧。
大哥是想繼續讀下去的。參加了幾次博士班考試,成績未盡理想。一方面是年齡稍長,念起書來精神不如從前;另一方面,他的健康狀態已日漸走下坡了,最明顯的差別,在於視力大幅衰退,幾乎要到視茫茫的地步。最後,大哥的堅持尚未獲得青睞,就先喪失了一眼的視力。

「好阿啦!目睭已經剩一朵了,到這就好,麥擱讀啊啦!」大嫂模仿老師在電話裡的語氣,令人不禁莞爾。作為老師,而且還是大學教授,居然得勸自己的學生別再讀了,說著說著,大家都笑了,帶著眼角的閃爍。

當大哥的視力惡化到完全不能讀書的狀況時,他最常待的地方,仍舊是這間塞滿書本紙張的書房。這遍地箱箱袋袋,讓人舉步維艱的斗室,藏著他窮盡此生心血的夢想。

大嫂指著書桌前的那張空椅,「他就坐在那裡,也不能看書,就只是呆呆地望著書架出神。」有時候,大嫂捨不得他落寞的身影,硬是拉著他出去走走逛逛。說也奇怪,連路都認不清楚的大哥,繞著繞著,最後總能繞進那家金石堂去。那是附近最大的書店,也是大哥最常探訪的景點。

「他眼睛不行,就一櫃一櫃地貼著臉去看,看有沒有新書。回家的時候又是一袋一袋地買回來。」大嫂紅著眼眶說。「我叫他不要買了,買了也不能看。他就回我說,等眼睛好了再看……」

空椅邊,金石堂的深綠色牛皮紙袋一個緊挨著一個,最終沒能拆封。空氣彷彿凝結成一個愛書人的重量,仍舊默默守護著曾經的願望。
如果再給他十年的話……也許這一室零碎散亂,終有機會融鑄成皇皇鉅帙。如果再給他十年的話……

紙箱在門外疊出了一座山的高度。老師們說了,這些研究檔案不能這麼丟掉,運回去給學弟妹們分類歸檔,也許將來會有人需要的。隔壁、樓下房間的文史經典、休閒旅遊書籍,就寄回竹崎吧。

我望向櫃裡排列整齊的空大用書,這些研究所用不到的書,也許可以給中學生增廣些眼界。書頁裡盡是密密麻麻、紅紅綠綠的上課筆記,重點標註,當時誰會想到,這是出自不愛讀書的工專畢業生手筆?

第153本,貼上最後一張捐贈標籤,點收結束。館外一群學生走過,正嘻鬧著。
暑假的午後,籃球場上到處是愛打球的孩子,他們大口呼吸著青春,用力揮灑著汗水。想起年輕時的張大哥,大概也是這樣的吧?這些書曾經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將來能否也改變他們,讓他們看得更廣,爬得更高,活得更精采?

收起書本,收拾思緒。竹中的圖書館雖稱不上寬敞,總還容得下153本愛書人的歲月和手跡。青山隱隱,白雲悠悠,竹崎的天空,未來又將容下多少的年輕夢想?拭目以待吧。

2015年竹崎高中張鎮炘先生捐贈圖書展

編者註:文中91級校友,於學籍上屬於中大93級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