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經費的支持下,本校太空科學研究所趙吉光教授團隊自製出全世界上最迷你輕巧、解析度最高之先進電離層探測儀—「太空魔方」,預計明年將隨台灣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發射升空,進一步探索太空天氣和地震前兆等重要科學議題。
歷時五年打造的「太空魔方」外型為邊長10公分的立方體,大約只有掌心大小,因形似「魔術方塊」,因此被暱稱為「太空魔方」。其重量為4公斤,因為搭載的福衛五號嚴格限制重量不得超過5公斤,由於上太空成本高昂,「每多一公斤,就要多付新台幣300萬」;換句話說,「太空魔方」也為國家節省至少百萬元公帑。
除了外型迷你輕巧之外,「太空魔方」的解析度也是世界一流。該團隊特別向日本取經,終於克服種種障礙,尋找出一體成形的純金篩網,取代以往的不銹鋼編織網。趙吉光掩不住興奮地說,「這是科學家最夢寐以求的理論結構,不僅讓捕捉網不易受汙染,更可量測出更精準的資料。」
「太空魔方」的另一特色就是可全方位蒐集資料。趙吉光說,一般探測器,多半只有一兩個功能,為發揮最大效益,太空魔方可蒐集不同的資料,藉由各種不同參數的分析,可更進一步解讀背後的物理現象,進一步去探索人類所關 心的太空天氣和地震前兆的科學議題。
能有一些小小成果產出,趙吉光對前輩的提攜充滿感恩。當年博士後研究,在蘇信一教授指導下,開始分析福衛一號電離層電漿電動儀的資料,學習將複雜的數據化繁為簡;後來跟著朱延祥教授參與探空火箭五、七、九號任務,啟發他對科學酬載的興趣,也開啟他自製科學酬載之路,過程中從無到有、邊做邊學,逐步去學習修正與驗證。
後來更幸運結合劉正彥教授在電離層方面地震前兆之研究,地震前兆研究為近十年非常熱門的科學議題,劉教授正是電離層研究的權威專家,未來可望相輔相成。台灣因處於複雜的電離層下方,鄰近電離層的「赤道異常區」,常出現「電漿不規則體」,對GPS的通訊造成影響,不管漁船通訊或國防,都亟需了解這個電離層的複雜性。若能更加掌握電漿狀態,進一步可進行地震前兆預測,成果指日可待。
歐洲太空總署歷經十年飛行的太空船-羅賽塔號,去年8月順利進入彗星67P的軌道。亞洲唯一參與的中央大學,計畫協同主持人天文所葉永烜教授共參與三個科學實驗,他與天文所林忠義博士和地球科學系李睿綺和國際團隊就首批回傳觀測資料作分析,對彗星凹坑和噴流有前所未有之研究,有助於探索太陽系的生命起源。成果刊登在7月2日最新一期《Nature》「自然」期刊。
彗星總是來去匆匆,驚鴻一瞥,如今人類有機會發射太空船,並有「菲利」小艇登陸,過程雖然一波三折,但傳回的第一手科學觀測資料彌足珍貴。由羅賽塔任務研究團隊與中央大學研究團隊與共同發表的論文,名為「Large heterogeneities in comet 67P as revealed by active pits from sinkhole collapse」,主要將67P彗星表面上的凹坑(pits)做系統性的研究,並從凹坑上所發現的噴流(jets)探討凹坑形成與演化。
研究發現,遍佈在67P彗星表面上的凹坑,與一般小行星上所發現的隕石坑不同,其坑壁陡峭,但底部卻似平坦,直徑從幾十公尺到數百公尺皆有,經拍攝到的高解析影像發現,其深度與直徑大小比值高出一般彗星許多,這可能意謂不同彗星其生成演化的歷史仍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性!
部分凹坑內有活躍的灰塵噴流噴出,這部分可能與凹坑的形成演化有關。這些凹坑來自於沉洞塌縮,塌縮後所形成凹坑的坑壁,有著初次顯露於地表的水冰物質,這些物質受到太陽加熱揮發,所帶起的灰塵便成為我們所見的噴流。
中央大學天文所助理研究員林忠義博士表示,彗星是太陽系形成後所留下來的遺跡之一,也是太陽系中改變最少的天體,藉由研究彗星結構中的物理特性,可還原當時原始太陽系形成區域的環境,並且得知太陽系形成的一些線索,有助於探索太陽系的生命起源。
拜羅賽塔號計畫之賜,科學實驗計畫協同主持人、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葉永烜和國際合作團隊今年另有五篇相關論文在《Science》「科學」刊出,主要有關羅塞塔任務的首批影像和光譜觀測結果,其中包括對彗星地形、結構、自轉週期、密度、質量、大小,以及周遭塵埃與氣體環境的測量分析等。
葉永烜教授表示,彗星67P形狀可分為各稱為「頭」和「身體」的二大塊,中間較窄處叫做「頸」部。有趣的是,「頭」和「身體」的紋理方向截然不同,初步地質結構分析指出可能有不同的來源,但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葉永烜教授表示,彗星67P形狀可分為各稱為「頭」和「身體」的二大塊,中間較窄處叫做「頸」部。有趣的是,「頭」和「身體」的紋理方向截然不同,初步地質結構分析指出可能有不同的來源,但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提攜後進不餘遺力的葉永烜教授表示,這項任務經過長達十年的飛行與等待,堪稱「一輩子才有一次」的難得機會,他從他的老師身上接手這項計畫,再傳承給自己的學生,前後歷經三代,這也象徵了科學傳承的重要意涵。
他認為,羅賽塔號計畫還有科學精神的彰顯,「走別人沒走過的路」,遇到再多的困難,也不輕易放棄。尤其是資料研究分析,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只追求50%成效,而是要精益求精,達到95%以上的掌握,希望藉此計畫,在人類文明上、宇宙探索上有更多貢獻。
相關連結: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3/n7558/full/nature14564.html
慶祝中央大學百年校慶,研發處於6月5日校慶前一天在國鼎光電大樓擴大舉辦「聯合研發成果發表暨技術媒合會」,以具產業化潛力的研究成果為主,涵蓋電子資通訊、光電、生醫應用、IOT工業物聯網、智慧家庭、土木技術、環境工程、綠色能源等領域,現場超過五十件技術展出。希望結合產業趨勢與脈動,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等有更多貢獻。
中央大學劉振榮副校長、校友總會林裕偉理事長、顏上堯研發長、副研發長蕭述三等都出席此盛會。除了研發成果的展示,地下一樓設置了創新技術攤位,展示實體發明和研究成果,相關成果不僅突破產業鏈技術缺口,部分更已進入市場創造收益。
中央大學劉振榮副校長、校友總會林裕偉理事長、顏上堯研發長、副研發長蕭述三等都出席此盛會。除了研發成果的展示,地下一樓設置了創新技術攤位,展示實體發明和研究成果,相關成果不僅突破產業鏈技術缺口,部分更已進入市場創造收益。
校友總會林裕偉理事長表示,參加母校校友活動已十一個年頭,很高興看到母校一路成長。近兩年與南京大學與東南大學母校交流,發現大陸法令相較台灣寬鬆。中大在光電、生物科技、土木工程,智慧財產權的研發成果豐碩亮眼,期望透過校友會管道,讓更多校友知道母校創新的研發成果,更快速的推廣到產業界。
專題演講,則邀請到達盈管理顧問方頌仁博士,從「台灣創業環境」談起,提供與會來賓及創業團隊,嶄新的創投觀點。當天也安排十一場成果發表,包括:「StringNet Word Midas:點字成金」、「結構健康診斷之數值模擬及量測技術」、「智慧聽覺與視覺感知技術」、「智慧型攝影機+IOT應用」、「高精確度虹膜辨識技術」、「新型光分布量測儀」、「超親水表面塗佈技術與應用」、「Development of biomaterials having Nano segments for stem cell culture and differentiation研發分化及培養幹細胞於奈米片段接枝生醫材料表面」,以及本校師生創業團隊英仕奇能源科技發表「智慧型電單車技術與商品」、鉅富科技「具簡易機構可以個人DIY之一體成型AIO電腦」等,展現中大豐沛的研發能量。
走過一世紀的中央大學,百年來,牽引著國家社會脈動,作育英才無數。六月六日於中央大學大講堂「百年脈動─中大與民國」校慶論壇震撼登場,邀請十位重量級講者以不同角度切入,細數中大百年來各領域的翹楚,分享中大在教育、政經、文藝、科學、社會等等層面之深遠影響。
講座的上半場五位歷任校長接續演講,談論中大的歷史與發展。余傳韜前校長首先以「創業維艱,守成不易」談論了中大在台復校、建校的種種艱辛與波折,經歷過苗栗二坪山時期,最終中大在雙連坡上紮根、茁壯;劉全生前校長則以「中大對台灣基礎科學的貢獻」為題,強調了百年是動盪的時代也是科學蓬勃的時代,中大承自郭秉文先生當年的真知灼見,以科學教育為主線發展奠定基礎,並找回庚子後新政首批公費留學生,也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者胡剛復做為物理系創系系主任,今日中大亦有世界電漿權威伊林教授,伊林教授目前的授課方式是世界物理教學的革命,也可能是未來全球基礎物理學習的模型。
李羅權前校長則提起了中大對於台灣永續發展的貢獻,二十世紀是人類發展史上生產方式、生產方法和經濟進展最劇烈的時期,而對這段時期中人類也深刻體會到永續的必須,中大也以永續發展作為學術特色,推動於實務,進一步影響了當局的政策與台灣民生,並在國際上豎立起名聲,在環保永續上與世界接軌。
蔣偉寧前校長談及了中大百年來在國家教育制度上的貢獻,中大可說是我國新式教育的開端,在重視師範教育與師資培育之餘,亦重視女性與平權教育,開國內風氣之先。中大經驗的一脈相承,以人文為關鍵,歷任校長有多位服務於教育部,掌國家之百年大業:周鴻經校長擔任教育部第一任高教司長,初訂《大學法》,奠定我國高教發展基礎;朱匯森部長,將大學入學考試創新;張其昀部長,制訂國民教育法,奠定中小學教育基礎;朱匯森部長,制訂高級中等教育法,完備12年國教法制;他則使歷經十任教育部長的「十二年國教」於103年正式上路。
李誠前代理校長談及了中大在台灣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他強調台灣的經濟奇蹟是一群人一同努力、創造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推手就是李國鼎先生,他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功不可沒,期待下一位李國鼎的出現。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憶及父親余紀忠先生,她強調父親從戰亂到威權中,爭取新聞自由的決心,與言論報國的傳承,這是中大與時代造就的。前司法院院長翁岳生則表示,中大培育出了許多人才,在法律領域也有許多前輩深耕,其中多位都是在我們憲法轉型期的重要推手,在中華民國憲政上就出現了四位大法官,除了他之外,還包括金世鼎、李學燈、韓忠謨等。
中央大學榮譽教授、華梵大學校長朱建民則細數了中大在新儒學與倫理學的發展,已經超越傳統的內聖外王,蛻變成新內聖與新外王,在中大初期所發行的刊物《學衡》旨在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在當時全面西化的聲浪中的自成一家,目前的中大亦有當代新儒家大師楊祖漢與當代應用倫理學權威李瑞全,使中央至今仍是新儒學與應用倫理學的一方重鎮。
中文系李瑞騰教授則回溯了中大百年來的文學發展,自在台復校以來,中大深耕詩學、紅學、戲曲,培育新秀不遺餘力,系友亦有榮膺金鼎獎圖書類年度大獎之吳明益、與新銳作家李新倫;藝術所吳方正教授則列舉了中大百年來的知名藝術家,如李毅士、呂鳳子、呂鳳子、程懋筠、呂斯百、徐悲鴻、陳之佛、陳嗣雪、孫多慈、吳承硯、單淑子、蔣彝和陳其寬…等,都是曾在中大任教或中大培育出的藝術名家。
中大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劉兆漢最後總結了中大人在百年間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管是教育/文化面,還是科技/創新面,中大人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展望未來,期許下個中大百年,風華絕代,見證世代!
網路溫度計(Daily View)評比「人氣最旺的百歲大學」之中央大學,六月六日歡慶百年校慶。校慶大會上冠蓋雲集,十七所中港澳姐妹校同來祝賀,四面八方的祝福源源不絕。典禮中穿插悠揚的弦樂、「中大生了沒」相聲和校歌新唱等精彩演出,見證中大百年來的璀璨風華。幕現場熱鬧滾滾。
校慶大會上各界賢達與嘉賓群聚,座無虛席,包括教育部陳德華政務次長、桃園市副市長王明德、產官學界貴賓、歷任中大校長和傑出校友、中大學術基金會、中大校友總會…等貴賓。另有17所中港澳姐妹校貴賓遠道而來,包括同根同源的南京大學陳駿校長、東南大學易紅校長…等都親自率團前來祝賀。
中央大學周景揚校長感謝各界貴賓不遠千里而來,期許中大能持續朝具人文關懷的一流大學邁進,勉勵中大人都能涵養快樂、自信的內在能量,懂得尊重懷關、服務利他、自我超越、成長精進。就像中大所發現八百顆小行星一樣,在宇宙永恆不朽,在人類的千古長河之中,中大已締造了「百年驚鴻」,未來更嚮往「千年一嘆」!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曾志朗祝賀道,現代網路科技發達,使世界形成了時空與資訊的連動體系,中央大學不僅僅是蒼松林立,更是全世界第一個建立網路教育平台「亞卓市」的頂尖大學,近期創辦的磨課師(MOOCS),教澤廣披全世界。
教育部陳德華次長表示,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面臨了各種不同挑戰,期許中大能持續扮演領導的角色,帶領台灣學府走出困境,開創新局。
南京大學陳駿校長也代表十七所中港澳姐妹校獻上祝福,期許百年中大歷久彌新,繼續「與時代同呼吸、與民主同命運」,並維持推動兩岸合作與交流。
校慶大會表揚今年新當選的三位傑出校友,分別是美國Angstron Materials公司執行長張博增(物理系校友)、東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文傑(機械系校友)和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啟模(電機系校友),三人推動產業技術創新不遺餘力,對國家社會均有卓越之貢獻。
張博增校友說,感謝中大四年建立紮實的教育基礎,讓他得以和全球菁英一較長短。41年前,父母未能參與其畢業典禮,今天感謝母親與他一同步入會場,「終於感覺自己從中大畢業了!」陳文傑校友則特別感謝母校和機械系師長的指導,幫助他打破原先的框架,提升台灣精密工具機產業的競爭力。黃啟模校友則謙稱,中大電機系優秀人才眾多,有更多人值得獲獎,要感謝生命中賜予恩典的朋友及貴人。
大會開場播出來自世界各地的祝福影片,四面八方的祝福如雪片般飛來;另有百年校慶影片《期頤之年》首映,藉由校史、辦學、人物、學術和祝福五個篇章,紀錄中大百年來的璀璨風華,傳揚中大的辦學精神,中大人誠樸堅毅的身影,追求學術卓越的使命,以及百年的期許與祝福。<
吳兆南相聲劇藝社「中大生了沒」相聲演出,為大會帶來高潮。劉爾金與姬天語妙趣橫生的演出,為校慶增添不同的趣味,他們以中央大學簡稱的「中」字開場,頌揚中大過去的輝煌,從大陸時期之歷史、傑出的中大人、校訓「誠樸」之解讀,不但讓觀眾對中大有更深刻認識,背後更有深遠的意涵。
大會壓軸,由學生帶來的校歌阿卡貝拉演唱,再賦予校歌新生命,七位表演者玉潤珠圓的聲調,唱出中大校歌的傳統典雅莊嚴,最後並邀請與會貴賓大合唱,為百年校慶合鳴出最美麗的樂章!
中央大學邁入第一個世紀,恰逢企管系也來到「三十而立」之年。企管系5月18日在志希館前舉辦熱鬧的三十週年慶開幕儀式。由中央大學劉振榮副校長、李光華副校長、管理學院沈國基院長和企管系主任洪秀婉共同栽種黑松,並舉香檳同慶。學生也持五彩繽紛的氣球,由學長姐傳遞給學弟妹,並給予熱情的擁抱,共創下一個新「企」機!
在中大服務已卅年的副校長劉振榮說,很高興見證企管系這一路成長,企管系在國際化、企業資源規劃(ERP)上均有非常優異之表現。李光華副校長也說,「三十而立」形容企管系最適合不過了,企管系人才濟濟,希望再創新局!
管理學院沈國基院長表示,企管系為管理學院的核心單位,管院的多個系所都由企管系發展出來,包括財務金融學系、人力資源研究所和工業管理研究所等。本週六管理學院將歡慶三十週年,希望提供一個交流平台,讓不同系所彼此觀摩、成長。
企管系成立於1984年,為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創始系所之一。企管系主任洪秀婉充滿感恩之心表示,感謝歷屆主任和同仁們的努力讓企管系逐漸茁壯,未來期許除了致力於學術研究發展外,同時也能朝著兼備理論與實務並重、多元發展以及人文教育的目標前進,以培養具有人文素養、多元活潑,同時亦賦有企業家精神之商管人才。
暮春風和日麗之際,企管系三十週年特別安排貴賓植樹活動,選定最具中大代表精神-黑松,共同持剷栽種幼苗。希望未來辦學上效法松樹四季長青、堅忍不拔的精神持續屹立不搖,也發揚企管人崇實勤勉的精神,追求永續發展。
上百位學子也以氣球傳遞祝福,代表學術知識、人文素養以及企業家精神。經由即將畢業的學生發送給在校生,傳承一個源源不絕的永續精神。而透過擁抱來感謝學長姐並且給予祝福,以凝聚學生之間的團結力量。
除開幕式外,企管系三十週年另有海報設計展、一企來拍貼、生涯發展講座、企管說故事微電影展和系慶大會暨系友回娘家。5月22日(五)下午1:30 在大講堂另一場重頭戲,安排中央大學名譽博士、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演講,期透過企業家論壇,帶給學子更寬廣的視野和高度。
近年來智慧型手持裝置快速成長,為打造一個優質的行動校園平台,教育部特別選定中央大學為示範學校,執行雲端創新、數位學習暨教育雲等相關計畫。藉由一系列APP的開發,滿足學子各種需求。只要一機在手,就能隨時隨地掌握各種校園資訊。
4月24日在本校工五館舉辦聯合期中成果發表會,包括教育部林燕珍高級管理師、前教育部資訊司司長楊鎮華、資工系主任張嘉惠、電算中心主任蘇木春教授和資工系吳曉光教授、施國琛教授等人共同參與,計畫主持人分享執行近一年來的成果。希望藉由App的開發與推薦,聚集中大市集的人氣,增加經濟效益,共創產官學三贏局面。
成果發表APP包括NCUFree、Wi-Fi登入通、行動中大、疾疾店家現身、雲端租屋、健康管理、行動圖書App、公車時刻表、學生社團活動、宿網流量監測、校園導覽、學生課表等多項實用的APP。不僅滿足學子課程、社團和社群三大基本需求,也提供食、衣、住、行等更便捷的生活服務。
資工系主任張張嘉惠表示,本次發表會希望帶來創新服務,以NCUFree為例,雖然4G寬頻已然開台,但個人行動通訊費用也相對增加,使得大部份年輕族群都會設法尋找免費的無線網路熱點。透過NCUFree、Wi-Fi登入通等APP的開發,讓使用者得以透過手機的應用程式快速地取得上網權限。NCUFree在測試階段的短短120天內,已累積上千人造訪,每週均有上百人在線使用。未來也將成為各項活動訊息的推播管道。
另外,「行動中大」APP則可讓使用者更容易的在行動裝置上輕鬆查詢中央大學的最新資訊、新聞、校曆、校內各單位的連絡資訊、中大的簡介、校園導覽。以及讓學生更容易的使用校內的portal系統,功能包含查詢成績、課表、期中預警、郵務管理、服務學習時數、個人帳務系統等功能。
除了中大校園內可使用的APP,配合行動寬頻的應用,此項計畫也力推「疾疾店家現身」,希望成為行動世代的區域搜尋的小幫手。疾疾店家後端是自動網羅網路上使用者分享的店家資訊,目前已有超過130萬筆資料,同時結合線上即時搜尋,幫助使用者輕鬆搜尋到想要的商家的位置。
該計畫第一目標,是在校園內公共區域增建無線網路佈點,強化行動校園的基礎建設。第二目標則是規劃行動網頁及應用服務開發,提供師生更便捷的校園服務。未來將以中央大學為示範學校,打造雲端時代的創新服務,進而協助中小學建置行動校園,帶動國家社會競爭力。
相關連結:https://appstore.cc.ncu.edu.tw/app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