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自1980年代起出現了所謂「新音樂學」的研究,藉由社會學、女性主義、文化研究、文學批評等等領域發展出的思想與研究成果,提出對音樂的不同詮釋,形成了新的研究風潮。一般以為他們與過去研究的不同,主要在於其跨領域的研究方法,或是在他們對「自律/他律」審美觀的不同立場。本文則指出,新音樂學與先前音樂分析詮釋的不同處,不僅僅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差異,同時也是對音樂的觀點與價值觀的歧異。這種歧異可以由她們以及上一輩音樂學者各自為蕭邦的〈A小調前奏曲〉所提出的闡釋、分析方式中看出來。其中牽涉了不同的欣賞觀點,以及將相同的樂音過程認知為迥然不同的特質。本文除指出這些差異外,並將指出,「新」、「舊」音樂學除了在方法上,以及「自律/他律」、「統一性」等審美觀的不同立場外,在這首樂曲的詮釋中,特別可以看到他們對「目標導向」此一樂音特質的不同價值觀。
新音樂學、目標導向、音樂審美、克雷莫、蘇巴妮可、麥克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