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與〈蒿里〉是漢樂府中的二首挽歌,以簡單的文字貼切比喻生命無常的感慨,自成一格的挽歌形式是文學發展史上的獨特現象,這二首樂府古辭在後代發展為樂府詩〈薤露行〉與〈蒿里行〉,後代擬作共六首,本文擬從這二首漢樂府古辭中的挽歌引出後代擬作的流變,以觀其不同時代背景下挽歌表現的詩歌主題,基本上這些擬作不論是詠史、敘事或抒情都是〈薤露〉、〈蒿里〉古辭詩歌原型死亡意識的再度闡發,有著濃厚的悲婉氛圍,同時也反映挽歌從喪葬儀式的實用性走向敘事詩、詠史詩的過程,由實用向抒情的轉化。本文並分析〈薤露〉與〈蒿里〉在詩歌原型上的不同文化意涵,〈薤露〉原與勞役之歌相關連,具有濃厚的地方歌謠色彩;〈蒿里〉則受到泰山信仰的影響,有主生主死的原型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