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

Le rôle de la métaphore dans les philosophies de Martin Heidegger et de Jacques Derrida(2010),


期刊(專書)論文: 

  1. 〈贈与から見たデリダのギフト現象学〉( “Derrida’s Phenomenology of the Gift: A Perspective of Giving” ),《立命館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紀要》,山村 奨 譯, 2022年11月,132期,頁51-80,日本。
  2. 〈進化與改造-張東蓀對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的翻譯與繼受〉,《求真》,第27號,2022年,頁149-167,日本。
  3. 〈語言書寫與文化普遍性──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語言論爭與民族問題〉,收錄於《現象學與人文科學》,2021年7月12期,頁1-40。
  4. 〈書寫技術作為治理手段的形成〉,收錄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0卷第2期,2020年6月,頁159-174,台灣台北。
  5. 〈Traduire la modernité. Traduction de la philosophie française à Taïwan dans les années 1990〉,
    Frontier of Japanese Philosophy 8, Nanzan Institute for Religion and Culture, No.8, pp.144-168, 2106年6月,日本。
  6. 〈德希達的場所論〉,法蘭西思想評論,2016(春),pp.81-103,2016年2月,中國上海。
  7. 〈跨文化翻譯的倫理限度---以朱利安和德希達為例〉,中研院文哲所研究通訊,vol.27, no.4, pp.211-228,2014年12月,台灣台北。
  8. 〈解構規範,自我關注的倫理限度〉,《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vol.9, no.4, pp.59-61,2014年12月,台灣台北。
  9.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6期,2013年10月號,台灣台北。
  10. 〈隱喻與語意學---呂格爾與本維尼斯特的語意學研究〉,《哲學與文化》雜誌(A&HCI),第40卷第7期,2013年7月號,台灣台北。
  11. 〈文本的閱讀與詮釋---傅柯與德希達對笛卡爾的『瘋狂』問題之論辯」〉,《哲學與文化》雜誌(A&HCI),第38卷第8期,2011年八月,台灣台北。
  12. 〈從限制到蔓延:德希達思想中的隱喻〉,《哲學與文化》雜誌(A&HCI),384期,2006年五月,台灣台北。
專書論文:
  1. 〈語言向度下的文化構成-張東蓀的文化哲學〉,收錄於《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衝擊對話》, 2020年12月通過審查,預定2022年上半年出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與哲學研究所,台灣台北。
  2. 〈語言結構與符號遊戲──結構主義與後結構思潮之爭〉,收錄於《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2020年10月已通過審查,預定2022年月出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與哲學研究所,台灣台北。
  3. 〈存在主義在台灣---卡繆與沙特篇〉,收錄於《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專書,台大出版中心,2018年12月,台灣台北。
書評:
  1. 書評:〈尋找風土與地理哲學觀點下的台灣主體:《洪耀勳選輯評述》〉,收錄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73期,2020年12月,頁211-220,台灣台北,THCI。
  2. 書評:德希達之《論精神:海德格與問題》,《哲學與文化》雜誌(A&HCI),384期,2006年5月,台灣台北。
研討會論文:
  1. 〈從贈與的角度談德希達的禮物現象學〉(2022, 02/26,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與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合辦,「第二屆東亞現象學學會研討會線上會議」)
  2. 〈我思、語言與符號經濟學──德希達對笛卡爾哲學的討論〉(2021,11/12,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笛卡爾與當代法國哲學研討會」)
  3. 〈馬賽爾與沙特對實存問題的討論〉(2019,12/07,東海大學哲學系,「存在主義:馬賽爾思想學術研討會)
  4. 〈尼采的《快樂的科學》中的真理、風格與女性問題〉(2019, 11/29-30,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第五屆華語尼采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尼采與啟蒙」)
  5. 〈語言向度下的文化哲學---張東蓀的文化哲學〉(2019,09/05,中研院文哲所,「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衝擊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
  6. 〈The aporias of gift in the thought of Derrida〉(2019, 08/27-29, The Society for European Philosophy and the Forum for European Philosophy Joint Conference, 2019,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England)
  7. 〈語言書寫與文化普遍性---從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語言論爭與國族問題談起〉(2019,05/06,中研院文哲所,文化詮釋的哲學基礎—文化詮釋與諸種傳統之間關係工作坊)
  8. 〈尼采哲學中的贈禮與主權問題〉(2018,12/08-09,中國上海同濟大學,第四屆華語尼采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善惡的彼岸與未來哲學」)
  9. 〈從沙特到李維史陀的想像與審美問題〉(2018,10/06-07,台東大學,台灣人類學年會)
  10. 〈實踐與書寫—郭松棻思想中對卡繆與沙特的雙重繼承〉(2018,08/23 台灣大學哲學系,歐洲哲學在東亞的發展--「探索台灣哲學研討會」)
  11. 〈The Liberal Arts and the Principle of Reason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versity〉(2018,08/01-02,東海大學哲學系,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Learning to Be Human for Global Times: Becoming Human and Education for/in Global Times)
  12. 〈創傷中的可塑性動力問題〉(2018,05/25-26台灣大學,第四十屆全 國比較文學會議「共群.現場」)
  13. 〈嬉戲:論尼采的寫作風格〉(2017, 12/08-09, 香港浸信大學,「第三屆華語尼采哲學研討會」)
  14. 〈愛與自然---卡繆的哲學人類學基礎〉(2017, 10/27,東海大學哲學系,「存在主義工作坊」)
  15. 〈語言結構與符號遊戲---結構主義與後結構思潮之爭〉(2017, 10/02-03,中研院文哲所,「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學術研討會)
  16. L’histoire, l’origine et la reflexion---Ricoeur et la phenomenologie〉(2016, 10/6-9, De Paul University, Chicago, Paul Ricoeur Society)
  17. 黃雅嫺 蔡偉鼎 姜文斌,〈存在主義在台灣〉(2016年07月,歐美哲學的吸納與轉化,台灣哲學100週年學術研討會,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所)本人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
  18. 〈The problem of genesis in Derrida’s early thought〉(2016, June, Derrida Today,英國倫敦)
  19. 〈張東蓀與柏格森的《物質與記憶》〉(2015年12月,第一屆中國翻譯史國際研討會:中國翻譯史進程中的譯者,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
  20. 〈從意識到生活世界---柏格森哲學中的世界構成〉(2015年台灣哲學年會,台灣大學哲學系)
  21. 〈德希達論人的終結〉(2014年11月,台灣哲學學會年度大會,東吳大學)
  22. 〈哲學與隱喻---呂格爾與德希達的隱喻之爭〉(2014年5月29-31日,東吳大學,紀念呂格爾百年誕辰國際研討會)
  23. 〈進化論衝擊下的個人與自我抉擇問題:張東蓀的自由觀〉(2013年11月29、30日,東亞視域中的「自我」與「個人」國際研討會)
  24. 〈德希達的翻譯論〉(2013年10月26、27日,台灣哲學學會年度大會
  25. 〈從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的翻譯看中國現代性---論張東蓀對柏格森哲學的翻譯與繼受〉
    (2013年5月29-31日,香港中文大學,「十九至二十世紀初翻譯與東亞現代化」國際研討會)
  26.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2012年10月21日,台灣哲學學會年度大會)
  27. « Le corps animé : Traduction de la philosophie française à Taïwan pendant les années 90 »
    (被喚醒的身體:九零年代台灣的法國哲學翻譯),(2012年5月19日,日本東京明星大學,« L’Histoire de la traduction en Asie de l’Est »(東亞翻譯史))
  28. « Le flux du corps d'intérieur d'un récit comme un signe »(〈內在敘事作為一種符號的身體流變〉),(2012年5月26-27日,東吳大學「哲學 符號 敘事」工作坊)
  29. « La métonymie et la liaison spatiale dans la narration »(〈敘事中的換喻與空間連結〉), (2012年2月2日,法國巴黎,「哲學 符號 敘事」工作坊)
  30. 「起源與生成---德希達對柏拉圖Khôra的幾點探討」 (2011年10月22-23日,台灣哲學學會年度大會)
  31. 「死亡與文學---布朗修的否定式書寫」(Mort et Littérature---l’écriture négative de Maurice Blanchot)(2011年6月23日,政治大學德法哲學工作坊)
  32. 「記憶的美學---郭松棻小說中的離散與記憶」(2011年3月4日,中山大學外文系,「離散」研討會)
  33. 「變形、轉化與再生---以海德格的空間藝術理論為例」(2010年11月20-21日,災難與敘事研討會,主辦單位: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會議地點:台大國科會人文中心)
  34. « La recherche d’un bonheur inachevée dans la parole du rêve. L’analyse du roman de la femme écrivain : CHEN Xue »
    (〈夢中永難抵達的幸福追尋囈語:女作家陳雪小說分析〉2010 年5 月3-4 日,法國Artois大學,國際華文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