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凝固的音樂-陳建榮個展
展期:103年12月1日(一) ~ 103年12月20日(六)
10:00-17:00(週日休館,週三延長至19:00)
開幕茶會:103年12月2日(二)10:30

地 點: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展覽室
-------------------------------------------------------------------------
作者簡歷及自述作品精選專文觀點 | 活動花絮 | 回選單

捕捉生活中的隨機
                  ──陳建榮個展「是凝固的音樂」

劉晏汝
文/中央大藝術學研究所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將於12月1日至12月20日,展出藝術家陳建榮親自挑選的精彩作品,這場展覽將有別於陳建榮在畫廊展出的既定印象---畫建築的藝術家,在充滿學術性氛圍的校園展場中,歡迎您前來重新發現藝術家不同時期的創作面貌,一齊體驗這場以點、線、面譜成的藝術驚喜之旅,如同陳建榮所說:「我很期待別人各自解讀(我的作品)」。
「空間的敘事者」
  陳建榮的作品乍看之下充滿了十足結構感的線條,以及非自然的色調,讓人彷彿走進了寓言式的未來世界,那世界中充斥著大型工業機械、水泥叢林,觸目所及皆是蒼涼杳無人跡的廢墟空間。因為其作品中慣用各種結構性符號:直線、矩形、圓形、三角等等,繪出建築體似的空間感,使得陳建榮被冠上「畫建築的藝術家」這類刻板印象。但對藝術家來說,空間並非一定直指建築,對陳建榮來說,在平面的畫布上如何「處理空間」才是他最關注的課題。
    若跳脫建築的既定印象後,觀者可以如何進入陳建榮的繪畫世界呢?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說,畫布上的空間是一個虛擬的故事,如同陳建榮所說:「我今天是個藝術創作者,我不是安藤忠雄 (1941-)。」對他來說,繪畫是一種遊戲,是以充滿童真的眼光去述說日常生活的光景;對觀者來說,觀看陳建榮的繪畫是嘗試從中閱讀出能夠辨識的物件,這是一個說故事給自己聽的過程,畫布上的點、線、面可能是身邊可見的一間溫室、一台印表機、一個抽屜……。
「畫作是一扇窗:擷取生活周遭的圖像」
  陳建榮自述自己的作品「是很開放性的」、「大家要怎麼解釋都可以」,或許乍看之下藝術家的作品很抽象,但對陳建榮來說,他並不把自己的作品定位為抽象畫。他說:「我的作品很簡單,我畫的就是一個圓、一個四邊形或一個叉叉,對我而言,我畫的就是這些很具體的東西。」這些幾何圖形的描繪,許多出自身邊常見的事物,如:泡麵的碗。
  陳建榮的作品給人一種似是而非的物件組合,好像畫的是A或B,但又不是A也不是B,而這些物件有許多是有參考圖像的。陳建榮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日常生活周遭的圖像,它可能是從網路上抓的機器人設計稿、捷運內拍攝的建築平面圖等等,只要是他覺得有趣的,就會列印下來,作為日後創作的參考。陳建榮認為:「畫作本來是一扇窗,透過不同作品所看到的都不相同。」通過藝術家的畫作,我們或許能夠重新發現一道道過往所忽略的生活光景。

「隨機是創作過程中最重要的」
  陳建榮常從生活中發現驚喜的意外,「比如我們辦公室的印表機黃色出了問題,所以它的黃色會溢開來,……包括某一些線條,黑色可能變成深藍色,但是這些意外的東西,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這些超出預期效果的「隨機」,成了藝術家想去捕捉的意外。 陳建榮另有一些早期作品,是沒有參考圖樣的,像是一些非計畫性創作出的東西,「有時候有多餘的白色畫布、顏料,就刮一刮畫一畫。」然後加上一些工具性物件如膠帶,這也是藝術家隨機創作的一種類型。

「在中大:展出各種不同作品樣貌的個展」

    陳建榮提到,與商業畫廊簽約合作的藝術家,很容易被貼上既定印象的標籤,對商業畫廊來說,回顧展的舉辦是很難的,因為每年都得推出新作品作展覽。此次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的展覽計畫,是陳建榮親自挑選出可以代表他的作品,許多是已經展過且十分精采的創作,其中有多件作品是更貼近藝術家訴諸於直觀的感受性創作,透過此次展覽希冀讓大眾看到藝術家不同時期更多樣的面貌。本次將展出的作品有〈K的筆記〉,上頭寫著:「我不是建築師,我是畫家。」是藝術家對自我身分認同的論述。

-------------------------------------------------------------------------------------------------------

文/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李惠芳


觀看陳建榮的作品,或許是以「建築」、「現代化城市」作為認識的第一契機,具象的圖學表述,結構化的機械線條,鮮明色塊中的強烈對比,幾何圖形的堆疊,成為其極富辨識性的視覺語彙。畫面的完整/不完整性,似是而非的形態,成為其創作的特徵與魅力。其作品Landscape系列中,對於風景的詮釋,相較大自然風景之外,更多來自於日常的視覺風景,每日所行經的路程;Aircraft系列中則可見使用玩具模型構造圖,來自陳建榮1970s、80s就讀國小時期的卡通中的機器人、模型飛機,從日常風景、童年的想望,到藝術創作的輸出,仿若練習習作。
陳建榮的視覺目光,多半來自對線條、圖表的著迷,像是對樓層說明圖、機械結構圖、甚至是文件檔案中的圖表,進而成為藝術家的創作養分。有時候,一幅作品即來自對空間的杜撰構築,從斜線的堆垛、透視表現,視角的鋪敘等,作為創作的起點,如同傑克的魔豆般,隨著畫面之間的空間敘事而成。其創作理念中,可溯源創作過程中的「意外」:多半來自所謂「隨機」的碰撞,像是參考圖檔印刷的錯誤,重新再造視覺圖像;壓克力色彩不夠了,便多在畫面中多揮灑或是寥寥一筆閃過,那似乎都是時空交錯下的推演,偶然卻命定。陳建榮談自己的作品,像是個人絮語的日記般,那些連續又斷裂的當下,成為畫面的記憶,呈顯連續時光的流動,而至空間敘事的封印。如此隨機筆記般的創作語彙,為其藝術創作中相當珍視的一部份。

此次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展出了陳建榮各時期代表性的作品,以及前往紐約時的Note系列,展題「是凝固的音樂」,隱射了缺席的指涉,觀看陳建榮的作品,多半是對概念式符號的游動,進行解讀,在畫面中的回應密語,正是藝術家對既知框架指涉,進行解構與重述,藝術創作穿透鬆動的語彙,並未企圖重新定義,而是轉化為詮釋。但在那之外,在視覺表現抽象/具象的空間敘事中,提供更多想像的空間,藝術家更渴望觀者對畫面自行解讀。此次來中大,不妨褪去知識體系的束縛,具象/抽象的認知,純粹以視覺眼光,線條構築、色彩表現的流動、韻律性,來閱讀、理解陳建榮。



-------------------------------------------------------------------------
作者簡歷及自述作品精選專文觀點 | 活動花絮 |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