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士論文
  1. 先秦儒家的宗教性之哲學省察(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2015)
  2. One and Many: Rethinking John Hick’s Pluralism (Department of Theology and Religion,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 2012)
(二)期刊論文
  1. 李彥儀(2024)。從蔡仁厚與周聯華之間的對話重新思索儒耶會通的可能性。哲學與文化月刊,51(1),101-117(A&HCI)。
  2. 李彥儀(2023)。試從荀子「化性起偽」論述反思我國當前品德教育之推動。教育學刊,61,81-115。(TSSCI Core)
  3. Ruyu Hung, Morimichi Kato, Duck-Joo Kwak,Mika Okabe, Yen-Yi Lee, Ayaki Monzen & Sunghee Choi (2023), Nature, art, and education in East Asia: A collective paper of the ALP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https://doi.org/10.1080/00131857.2023.2185512 (Published online: 14 Mar 2023) (SSCI)
  4. 李彥儀(2022)。試論張星曜《天儒同異考》裡反映的「儒家」圖像。輔仁宗教研究,43,43-66。(THCI第三級)。
  5. Hung, Ruyu, Katia Lenehan, Yen-Yi Lee, Chia-Ling Wang, Yi-Huang Shih, Yan-Hong Ye, Cheng-Hsi Chien, Jui-Hsuan Hung, Chen-Peng Yu, Chun-Ping Wang, Morimichi Kato & Yasushi Maruyama (2022),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aiwa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DOI: 10.1080/00131857.2022.2084382 (Published online: 15 Jun 2022) (SSCI)
  6. 李彥儀(2022)。經由中西文化的比較會通邁向可普化性──反思黃光國「自我」與「自性」的結構。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期刊,1,78-95。
  7. 李彥儀(2021)。從沈清松先生對儒家的詮釋思索「實踐漢學」的可能性。哲學與文化月刊,48(12),141-155。(A&HCI)。
  8. 李彥儀(2021)。作為「教育人」的君子。哲學與文化月刊,48(4),59-77。(A&HCI)。
  9. Lee, Yen-Yi (2021). The Narrative of the Junzi as an Exemplar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53(6), 634-643. (published online: 16 Aug 2020) (doi: 10.1080/00131857.2020.1806051) (SSCI)
  10. 李彥儀(2020)。從宗教多元論與多元文化教育的視野思考我國在國民教育階段推動宗教教育的可能性。臺灣宗教研究,19(2),31-69。(THCI Core)
  11. 李彥儀(2020)。華人教育哲學的當代發展、挑戰與前景。元亨學刊,6,49-66。
  12. Lee, Yen-Yi (2020). Beyond the Dichotomy: Engaging a Deeper Dialogue About Our Interdependent Futures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Non-Western Horizon,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3(1), 160-163. (https://doi.org/10.1177/2096531120905210 ) (ERIC, Scopus)
  13. 李彥儀(2019)。心通九境與宗教多元──論唐君毅先生的宗教哲學。中國詮釋學,18,193-210。
  14. 李彥儀(2019)。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視域中的「宗教交談」論述——以沈清松先生「相互外推」模式為核心的展開。哲學與文化月刊,46(11),141-163。(A&HCI)
  15. 李彥儀(2019)。荀子的「禮樂」思想及其對當代品德教育的啟示。鵝湖月刊,45(5),43-52。
  16. 李彥儀(2019)。當代漢語教育哲學對荀子「禮教」的研究述評。臺灣教育哲學,3(2),1-24。
  17. 李彥儀(2019)。從杜威《民主與教育》所揭示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目的反思當代讀經教育運動。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3,66-90。
  18. Lee, Yen-Yi (2018). Integrative Ethical Education: Narvaez’s Project and Xunzi’s Insigh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50(13), 1203-1213. (https://doi.org/10.1080/00131857.2018.1502662) (SSCI)
  19. 林彩岫、李彥儀、林妤蓁(2018)。實驗教育文獻反映的歷史脈絡。臺灣教育評論,7(1),37-52。
  20. 林彩岫、游自達、陳延興、賴志峰、曾榮華、李彥儀、林妤蓁(2017)。臺中市實驗教育實施現況、困難與建議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12,208-227。
  21. 李彥儀(2017)。孟、荀思想中的宗教向度。中西哲學論衡,5,164-187。
  22. 李彥儀(2017)。荀子的「禮教」及其性善說。臺灣教育哲學,1(2),37-67。
  23. 李彥儀(2017)。從《信仰與知識》前後版本的差異看約翰‧希克宗教哲學的根源及其轉變。基督教文化學刊,37(Spring 2017),112-132。(CSSCI/ ESCI)
  24. 李彥儀(2016)。從海德格爾的「形式指引」看《詩》《書》中的「帝」與「天」。中國詮釋學,13(2016年12月),258-270。(CSSCI)
  25. 李彥儀(2016)。「補救教學」的「教學補救」。臺灣教育評論,5(11)(2016年11月),51-53。
  26. 李彥儀(2016)。從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的角度看約翰‧希克宗教多元論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宗教與哲學,5,70-9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7. 歐陽教、李彥儀(2015)。教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歐陽教教授專訪。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年06月25日),65-75。
  28. 李彥儀(2015)。道德的宗教、對話的文明與永久和平──試述歐陽教先生的宗教與和平思想。市北教育學刊,50(2015年4月),53-68。
  29. 李彥儀(2015)。從「理一分殊」命題的現代詮釋論宗教發現的邏輯。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7(2015年3月),頁53-68。
  30. 李彥儀(2015)。約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論及其限制。宗教與哲學,4(2015年2月),280-30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1. 李彥儀(2014)。從Religion與「宗教」的碰撞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當代儒學研究,16(2014年6月),37-62。
  32. 李彥儀(2009)。對《老子》第十三章的一些理解。孔孟月刊,48(1-2)(2009年10月28日),21-23。
  33. 李彥儀(2009)。再論“儒家型馬克思主義”的可能性──以《中庸》義理為核心的嘗試。哲學評論,7(2009年6月1日),121-145。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CSSCI)
  34. 李彥儀(2009)。牟宗三對王陽明「致良知」的理解與詮釋 ── 以〈致知疑難〉為核心的討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6(2009年3月),171-195。
  35. 李彥儀(2009)。保羅‧呂格爾《活的隱喻》初探。哲學與文化月刊,36(2)(革新號:417)(2009年2月),151-176。(A&HCI)
  36. 李彥儀(2009)。論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 ── 以「人生之路」為核心的探討。當代儒學研究,5(2009年1月),139-166。
  37. 李彥儀(2008)。“轉變”中的《老子》首章。鵝湖月刊,34(1)(總號:397)(2008年7月),27-38。
  38. 李彥儀(2008)。沈岱爾對羅爾斯「道德主體」之批評。鵝湖月刊,33(8)(總號:392)(2008年2月),56-60。
  39. 李彥儀(2007)。對程伊川思想的再理解。哲學與文化月刊,34(8)(革新號第399期)(2007年8月),153- 175。(A&HCI)
  40. 李彥儀(2007)。兄弟鬩牆?──羅爾斯與哈伯瑪斯之間的主要論爭。鵝湖月刊,32(12)(總號:384)(2007年6月),54-59。
  41. 李彥儀(2004)。牟宗三與康德哲學中「智的直覺」之差異初探。鵝湖月刊,30(1)(總號:349)(2004年7月),29- 38。
  42. 李彥儀(2003)。探討《論語》中的「教學」與「道德覺知」。鵝湖月刊,29(3)(總號:339)(2003年9月),38- 46。
(三)專書論文/章節
  1. 李彥儀(2024)。生命美學與詩詞欣賞教學:以〈後赤壁賦〉為例。美學思考與欣賞教學。李崗主編。(即將出版)
  2. Lee, Yen-Yi (2023). Sojourning in the Arts: Conside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onfucian “Six Arts” in a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Context, in Ruyu Hung, ed., Nature, Art, and Education in East Asia: Philosophical Connections (pp.97-111). Routledge.
  3. Lee, Yen-Yi (2022).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Neo-Scholasticism: Vincent Shen’s Model of “Mutual Strangification,” in João J. Vila-Chã & Hu Yeping, eds., Thinking with/for Many Others: In Memory of Vincent Shen (1949-2018) (pp.59-71).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本文為專書論文〈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視域中的「宗教交談」論述 ——以沈清松先生「相互外推」模式為核心的展開〉之英文縮減版)
  4. 李彥儀(2021)。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視域中的「宗教交談」論述 ——以沈清松先生「相互外推」模式為核心的展開。邁向多元他者: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及其發展,周明泉主編,239-262。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5. 李彥儀(2020)。從柏拉圖「洞穴寓言」論終身學習的教師圖像之專業力。素養導向的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理念的探究與轉化,王俊斌主編,59-73。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6. Lee, Yen-Yi (2019). Integrative Ethical Education: Narvaez’s Project and Xunzi’s Insight. In Ruyu Hung ed. Cultivation of Self in East Asia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chapter 12). Routledge.
  7. 李彥儀(2017)。人性善向論──對先秦儒家人性論的一種讀解。後新儒家與現代之後──林安梧教授回甲誌慶學術論集,元亨書院編,219-24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 李彥儀、宋明娟、郭盈君、蔡韶珊等(2004)。現象學研究。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潘慧玲主編,237-258。臺北:高教出版社。(簡體字版已於2005年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四)翻譯 甲、專書
  1. 李彥儀(2021)。洛克的倫理推證論及其德育意涵(原作者:歐陽教Oscar Jiaw Ouyang)。臺北市:文景。
  2. 李彥儀(2017)。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原作者柯雄文,Antonio S. Cua)。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 李彥儀、黃偉業(合譯)(2015)。成神論與天人合一:漢語神學與中國第二次啟蒙(原作者曹榮錦,Alexander Chow)。香港:道風書社。
乙、單篇文章
  1. 李彥儀(2022)。從詮釋到建構:郭象之存有學的個體論(原作者: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月刊,49(8),27-45(A&HCI)。
  2. 游振鵬、李彥儀(合譯)(2021)。第六章:社會、文化與共善。載於黃藿總校(譯),天主教教育哲學:教會與兩位哲學家(原作者:Mario O. D’Souza)。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3. Lee, Yen-Yi (202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A Clarification and Intermediation between Sin and Goodness in Human Nature(原作者:林安梧), in Paulos Z. Huang, ed., Yearbook of Chinese Theology, 6, 149-171. Brill.
  4. Lee, Yen-Yi(2018). On Dao and Virtue :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sis That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Develop from the Same Root and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Implications of “I Set My Heart on the Dao and Base Myself on Virtue” of Confucian Analects and of “Dao Bears Myriad Things While Virtue Nourishes Them” of Laozi Daodejing(原作者:林安梧)。元亨學刊,5,5-40。
  5. 李彥儀(2018)。神──關係而非實體,原作者F. Wallner。收錄於沈清松、華爾納著,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頁361-373。臺北市:時英。
  6. 李彥儀(2018)。本體論的歧義性與方法論的循環性:取象比類,原作者F. Wallner、蘭鳳利。收錄於沈清松、華爾納著,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頁341-360。臺北市:時英。
  7. 李彥儀(2018)。傳統中醫的獨特科學性,原作者F. Wallner。收錄於沈清松、華爾納著,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頁323-340。臺北市:時英。
  8. 李彥儀(2018)。如何研究傳統中醫?,原作者F. Wallner。收錄於沈清松、華爾納著,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頁291-322。臺北市:時英。
  9. 李彥儀(2018)。傳統中醫與西方醫學的比較:方法論上的先決條件,原作者F. Wallner。收錄於沈清松、華爾納著,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頁277-290。臺北市:時英。
  10. 李彥儀(2018)。《大學》新詮與現代大學理念,原作者沈清松。收錄於沈清松、華爾納著,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頁219-246。臺北市:時英。
  11. 李彥儀(2018)。跨文化哲學:維也納方案,原作者F. Wallner。收錄於沈清松、華爾納著,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頁97-110。臺北市:時英。
  12. 李彥儀(2018)。五種建構主義,原作者F. Wallner。收錄於沈清松、華爾納著,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頁57-72。臺北市:時英。
  13. 李彥儀(2017)。基督宗教普遍主義,原作者Kevin Hart。基督教文化月刊,38,3-26。(CSSCI/ ESCI)
  14. 李彥儀(2017)。儒家的歷史源頭:政治神學的衰落與創造性人文主義的興起,返本開新論儒學:沈清松學術論集,沈清松著,頁219-246。貴陽:孔學堂書局。
  15. 李彥儀(2017)。《孔子詩論》的智慧與詮釋──兼論儒家詩論與藝術論的源頭,返本開新論儒學:沈清松學術論集,沈清松著,頁264-280。貴陽:孔學堂書局。
  16. 李彥儀(2014)。書評:沈清松編,Dao Companion to Classical Confucian Philosophy(《道的古典儒家哲學指南》),原作者Robert Cummings Neville(南樂山)。哲學與文化月刊,41(9)(2014年9月),175-180。(A&HCI)
  17. 李彥儀(2014)。古典儒家中詩的詮釋學與智慧(Wisdom and Hermeneutics of Poetry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原作者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月刊,41(11)(2014年11月),121-139。(A&HCI)
  18. 李彥儀(2009)。原則:裁決的前提。英語世界中的中國哲學,姜新艷主編,107-14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 李彥儀(2008-2009)。林安梧《老子道德經譯註》英譯(第十七、十八、十九章,第二十一章至三十四章與蔡志鴻合譯)。道教月刊,29-31&33-46。臺北:觀樓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李彥儀(2007)。康德《道德形上學之基礎》中的「敬重」(Achtung in the Grundlegung,原作者R. C. Walker)。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8(2007年7月),141-17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THCI Core)
(五)書評
  1. 李彥儀(2024)。書評:Roger T. Ames & Peter D. Hershock, eds., Confucianisms for a Changing World Cultural Order。哲學與文化月刊(已被接受)。(A&HCI)
  2. 李彥儀(2019)。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哲學與文化月刊,46(11),165-168。(A&HCI)
  3. Lee, Yen-Yi (2018). Review of China and Taiwan in the Writings of Missionaries, Christianity and Literature, 68 (1), 170-172. (https://doi.org/10.1177/0148333118789170).
  4. 李彥儀(2017)。評鄧育仁:《公民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4(1)(2017年6月),187-196。(THCI Core)
  5. 李彥儀(2017)。《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譯序。鵝湖月刊,42(11)(2017年5月),54-59。
  6. 李彥儀(2016)。試評《全球化時代宗教的發展與未來》。新世紀宗教研究,14(4)(2016年06月),157-160。
  7. 李彥儀(2015)。評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繁體版)。元亨學刊,4(2015年10月),213-228。
  8. 李彥儀(2015)。評李明輝教授著《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鵝湖月刊,40(10)(總號:478)(2015年4月),44-46。
  9. 李彥儀(2015)。英國宗教哲學家約翰‧希克《從宗教哲學到宗教對話》評述。通識在線,57(2015年3月),39-42。新北市:通識在線雜誌社。
  10. 李彥儀(2013)。評曹榮錦(Alexander Chow)《成神論、漢語基督神學與第二次中國啟蒙》(Theosis, Sino-Christian Theology and the Second Chinese Enlightenment)。漢語基督教學術評論,16(2013年12月),185-188。(A&HCI)
  11. 李彥儀(2013)。評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哲學分析,2013年第3期(總第19期)(2013年6月),188-195。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12. 李彥儀(2012)。評劉述先《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漢學研究,30(2)(總號第69號)(2012年6月),321-328。(TSSCI)
  13. 李彥儀(2011)。書評:《在信仰與懷疑之間:關於宗教與理性的對話》。世界宗教學刊,17(2011年6月),155-166。
  14. Lee, Yen-Yi (2010). Review of Who or What is God? And Other Investigations, in Studies in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21(1), 109-113.
  15. Lee, Yen-Yi (2008). Review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Confucian Perspective, in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7 (4) (Winter 2008), 453-455.(A&HCI)
  16. 李彥儀(2007)。評《解釋學 美學 實踐哲學:伽達默爾與杜特對談錄》。中國詮釋學,4(2007年9月),243-247。(CSSCI)
  17. Lee, Yen-Yi (2007). Review of Misplaced Dao: The Essential Problem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in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6(4) (Winter 2007), 423-427.(A&HCI)
(六)其他
  1. 簡成熙、洪如玉、何佳瑞、李彥儀(2021)。東西方教育理論與實務之對話。教育研究集刊,67(2),115-136。(TSSCI Core)
  2. 李彥儀(2021)。荀子視野中的「禮」在現代仍然具有意義嗎?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https://philomedium.com/blog/81715)
  3. 李彥儀(2021)。荀子是一位性惡論者嗎?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https://philomedium.com/blog/81517 )
  4. 李彥儀(2016)。我們生活在傳統與傳媒所構築的「洞穴」之中?。鵝湖月刊,42(5)(總號:497)(2016年12月),0-2。
  5. 李彥儀(2016)。悼念劉述先老師。鵝湖月刊,41(12)(總號:492),24-26。
  6. 李彥儀(2015)。學者。鵝湖月刊,40 (7)(總號:475)(2015年1月),32-33。
  7. 李彥儀(2014)。掩耳盜鈴──論十二年國教中的「免試入學」制度之矛盾。鵝湖月刊,39(12)(總號:469)(2014年1月),95-96。
  8. 李彥儀(2013)。適性揚才?---略談對十二年國教「適性輔導建議」制度設計的隱憂。鵝湖月刊,39(2)(總號:459)(2013年9月),1-2。
  9. 李彥儀(2012)。悼念約翰‧希克教授(20.01.1922- 09.02.2012)。宗教哲學季刊,59(2012年3月),171-180。
  10. 李彥儀(2011)。宗教多元論與現代世界--一場正與約翰.希克共同進行的哲學之約。鵝湖月刊,37(2)(總號:434),62-64。
  11. 李彥儀(2009)。教學步道:各國大學教學中心系列報導(八):英國伯明罕大學「學術實踐與組織發展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15(2009年6月25日)。(http://ap.itc.ntnu.edu.tw/ePaperHistory/200905131102241245915810635.html